说说鲁肃与《榻上策》

2009-04-21 03:09陈伟斌
作文新天地(高中版) 2009年3期
关键词:鲁肃孔明江东

陈伟斌

熟读三国的人都知道,在那枭雄刘备穷困潦倒之时,因得水镜先生司马徽的举荐,惊闻世上奇才卧龙、凤雏,又得知卧龙孔明正在南阳躬耕。此等绝世机会,恰恰就降临于玄德身上,而他三顾之后的人生就此扭转,一发不可收拾,建功立业。

正史《三国志》所说的这段与《三国演义》大同小异,虽没有极尽夸张,但也对闻名中外的《隆中对》策略大书特书: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毋庸置疑,《隆中对》的策略确乎鬼斧神工,尽管后来的发展非人力可以改变,但是一样不妨碍其成为千秋美谈。

不过这公元207年的产物却并不是最早的战略意图,早在公元200年,江东的鲁肃已经向守成之主孙权提出过《榻上策》,一篇绝不亚于《隆中对》的超级战略。

对于鲁肃这位儒将,世人的眼光都是集中于《三国演义》对其憨厚老实的描写,赤壁之战,孔明就常常戏耍鲁肃,关羽也曾经单刀赴会,丝毫不放鲁大都督于眼中。可怜的鲁肃,竟如此窝囊,九泉之下的他看到后人的评说又如何能够瞑目呢?被曹操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孙权既然可以将军国大权全权委托给鲁肃,也足以看出子敬并不是什么等闲之辈。

鲁肃向孙权提出的《榻上策》与《隆中对》有异曲同工之妙,他开篇就明确指出“汉室不可兴矣,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唯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将天下大势看得一清二楚,并且认为孙权所保江东之地仍有巨大发展潜力,应该固守。接着他提出要“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从字面理解,就是要孙权伺机夺取荆州,将长江完全据为己有,利用滔滔天险作为资本,与群雄争夺天下。《隆中对》中也有类似策略,即“据有荆益,保其岩阻”,都是要做好第一手的战略地域防守,再乘“天下有变”一统华夏。孙权听鲁肃说罢,不禁抚掌叫好,说自己原本只是想匡扶汉室,从来没有图霸天下的意图。这样并不难看出,鲁肃与孔明的眼光之独到,也为今后三足鼎立的发展定下了规则,正是英雄所见略同。深入研究,《榻上策》的战略意图在后期已经基本上成功,做到了揽长江之无穷,且不说最后三国结局的令人惋惜,鲁肃的策略也算是关键一步。

有很多人都批评诸葛亮的《隆中对》不懂变通,尽管初期的策略正确,但是当荆州丢失以后,还是一味想着要从关中进军,空费蜀国本就弱小的国力。任何策略尽管是基础,但是不懂创新,那就是死规则。《榻上策》的始作俑者鲁肃,尽管一开始就力图要建立一个完整的类似于今天美国的“导弹防御体系”,但是在赤壁战后,刘备已经成为荆州实际统治者的事实上,鲁肃做出了要联刘抗曹的决定,似乎违背了他初期的意图,不过从当时的策略上看,强大的曹操并没有因为赤壁大败而一蹶不振,如果江东集团一味要争夺荆州完成那纸上谈兵的策略,那必定会玉石俱焚。所以在鲁肃生前担任大都督的时段中,江东与荆州一直相安无事,曹操也因此不敢贸然进取。等到鲁肃死后,孙权与继任的吕蒙抓住机会夺得荆州,多少破坏了三国的强弱对比,不过却也完成了鲁肃的《榻上策》。及至后来刘备兴兵讨伐东吴,也已经没有多少力量,只能落得个一败涂地、病死白帝的悲哀。

而无论是《演义》还是《三国志》中的鲁肃都是坚定的创业者,他无惧曹操八十三万大军的压境,极力劝说孙权迎战,而且认真负责将后方的粮草供应做到万无一失,此人才也,确是安邦定国之栋梁。更加令人惊奇的竟是鲁肃博大的志向。赤壁大胜后,鲁肃归来,孙权亲率文臣武将迎接他,并问:“我这样下马恭敬相迎,足够显示你的面子了吧?”而鲁肃的回答更加惊天动地:“未也,原至尊威德加乎四海,总括九州,克成帝业,更以安车软轮征肃,始当显耳。”好一个子敬,他看到的并不是一时胜利的显赫,他要的是辅助主公克成帝业的鸿图伟略,他要的是威加海内的功成名就。至此,我们还能认为鲁肃只是一个庸碌之人吗?可以说真实的鲁肃并不是《演义》中的温文尔雅的“憨豆”,他是一位有雄心壮志的务实家,为东吴的基业奠定坚实基础。

可惜的是,后世极力渲染的都是刘备和诸葛亮的悲壮,孔明的《隆中对》因此成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千秋经典,而鲁肃更早的《榻上策》却渐渐被历史掩埋,难道这不是一种悲剧吗?我可以确信九泉之下的他一定不瞑目,我敢确定他的雄心壮志也一定仍在奔腾!

情不自禁,诗意涌上心头,粗略奉上一诗:世人皆知《隆中对》,汗青未重《榻上策》。人道子敬憨且庸,儒将原是大都督。

(推荐:春韵文学社)

猜你喜欢
鲁肃孔明江东
耿直的唐云
给人看病的“清洁工”
最可爱的人
不要将就,要讲究
鲁肃的深谋远虑
我爱孔明锁
检查(短篇)
梦回三国
孔明画圈
误读鲁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