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蔚
一
刘氏本名刘娥,太原人。父亲刘通曾任虎捷都指挥使、嘉州刺史,跟随宋太祖赵匡胤征伐太原时死于半途,刘家自此衰落,流落到蜀地。刘娥还是婴儿时,母亲一病而亡。虽然还有外祖父家可以依靠,但外祖父家门庭衰弱、人丁稀少,朝暮都得为饮食发愁,对他们而言,刘娥不过是个拖累。为了远离那种少年贫寒的滋味和寄人篱下的心酸,这个原本天真明媚的少女多次想要寻死。
有一天,刘娥站在门前,刚好一个相士走过,他看见刘娥,便一直呆望着她,从上至下看个不停。刘娥觉得有些不好意思,就问相士:“你不走路,光看我干什么?”相士说;“我并非心存歹意,只因你的品貌大贵。我一生相人甚多,今天遇见你这相貌,还是第一次。”刘娥疑心他存心说这样的谎话,不过是为了骗几个钱,便说:“我是贫寒之人,没有钱给你,你就不要讲谎话骗人了。”相士说:“我并不要你的钱,请将手伸出与我一看,就可断定。”刘娥心想:既然不要钱,给他看下也无妨,于是将一双纤纤玉手伸了出来。相士仔细看过后,连连说:“后妃之相。后妃之相。”
刘娥听了也没太当回事,心想自己贫困到这般田地,又处在僻陋的乡间,哪里能成为后妃?人在困境时是需要精神支柱的。身为女子,刘娥不可能有男子那种靠苦读争取功名的理想,于是只能将相士的话作为宽解自己的法宝,此后虽然多次山穷水尽、无路可走,但她再也没有生过自尽的念头。
豆蔻年华的刘娥不仅出落得娇小玲珑,纤茗秀媚,还学会了一种久已失传的古乐——鼗鼓。鼗鼓是一种两旁缀灵活小耳的小鼓,有柄,执柄摇动时,两耳双面击鼓作响,俗称“拨浪鼓”。鼗鼓本来只是寻常之物,敲打起来没什么可听的曲调,但刘娥天资聪颖,能将鼗鼓变化运用,加上出众的容貌和生动的说唱,往往能使旁人陶醉于她的鼗鼓表演之中。
刘娥十几岁时,嫁给银匠龚美为妻(后来正史只说龚美是刘娥的邻居,二人以兄妹相称,其实是为了掩盖刘娥早已嫁过人的事实)。龚美打算到京师做生意,刘娥也想跟随丈夫去京师见见世面,但龚美担心带上刘娥是个拖累,所以不肯答应。刘娥猜到龚美的小心思,笑着说:“不用忧虑盘缠,我有随身本领,到处都可以吃饭,绝不会拖累你。”话说到这份上,龚美只好答应了。于是,夫妻二人一起上路。
谁也没有想到,这一趟京师之行,彻底改变了这对贫贱夫妻的人生。
二
刘娥一路靠打鼗鼓赚钱,旁人见她艳若桃花,珠喉婉转,花鼓又打得高下疾徐,极有节奏,因此钱给得格外多。龚美在一旁看了眼红,于是制作了一面小小的铜锣,与刘娥的鼗鼓配合,居然成了男女合演的花鼓戏。花鼓戏在当时是个新鲜花样,二人逢州过县,一路轰动。
到了京师后,龚美继续做银匠,但生意非常不好,走投无路时他甚至想卖掉刘娥。刘娥无奈之下只得重操旧业,打起了鼗鼓。京师虽然繁华,但人们却从来没有见过花鼓戏,所以,刘娥一出场便轰动一时,人人争相前来观看。
此时,时年14岁的襄王赵恒,因年少好奇,又听说蜀中女子才貌双全,艳慕不已,一心想找一名川妹子做侍妾。他听说鼗鼓女子刘娥的事情后,心痒难耐,便带了几个近侍,微服去看刘娥的表演。
刘娥虽然年纪不大,但却深通人情世故,见皇子亲临,自然要使出拿手好戏。赵恒初见刘娥便被她的花容月貌迷得目眩神迷,加上刘娥有意地目挑眉语,暗中传情,更惹得赵恒心猿意马,一刻也忍耐不住。一回到府邸中,他立即命人去向龚美买下刘娥,接进府中。刘娥天生丽质,聪明伶俐。极讨赵恒欢心,二人年龄相当,都是少年心性,立即如胶似漆、形影不离。
赵恒的乳母泰国夫人却对来历不明且出身低贱的刘娥十分不满,要求赵恒将刘娥驱逐出去。赵恒正当少年,遇到刘娥这样才貌双全的女子,如何能轻易含弃。泰国夫人见赵恒不听话,便到宋太宗面前告状。宋太宗听说儿子小小年纪便沉溺于女色,勃然大怒,勒令赵恒立即将刘娥逐出襄王府。
父命难违,皇命更不可违,但赵恒实在合不得刘娥,于是表面将刘娥送回四川老家,但暗中却将其送到亲信幕僚张耆(原名张曼)的家里。张耆悄悄安排家人悉心照顾刘娥,为了避嫌,他自己每天都睡在襄王府中。
刘娥离开襄王府后,赵恒奉宋太宗之命娶潘美第八女为妻。虽然一有机会,赵恒就悄悄去张耆家与刘娥私会,但刘娥当此处境。心情可想而知。然而,也正是此时,刘娥与众不同的心机开始体现。她并没有怨天尤人、自怨自艾,而是在张耆家博览群书,遍读史经,研习琴棋书画。如此一来,更令赵恒另眼相看。
可以说,刘娥是赵恒第一个真正爱上的女人,这份爱情也极为难得地保持了一生。
三
刘娥始终在等待时机,这一等就是15年。一直到宋太宗晏驾,赵恒即位为宋真宗,刘娥才得以重见天日。她进宫后立即被封为美人,不久便进为德妃,地位仅次于皇后、贵妃和淑妃。当时,宋真宗第一任妻子潘氏已死,又续娶宣徽南院使郭守文的第二女郭氏为妻,封郭氏为皇后。刘娥生性机敏,机巧多变,她侍候郭皇后十分殷勤,与其他姨妃也相处得很好。而刘娥的年纪比郭皇后和杨淑妃都要大许多,不那么具有杀伤力和威胁力,因此宫中上下都与刘娥交好,无人不称她贤德。
随着时光的流逝,刘娥已经不复往日的青春貌美,但宋真宗依旧迷恋她,这大概是旧情难忘。因为宋真宗的宠幸,刘娥在宫中的地位不断提高。但是,这个表面谦和的女人,内心深处却越来越紧张,因为她深知以色事君,必不能长久,何况她已经年老色衰,唯一的希望就在皇家子嗣身上。然而,她已经年近四十,早已经过了女人的最佳生育年龄,该怎么办昵?
而宋真宗此时也对儿子有着无比强烈的渴望。他的发妻潘氏青春早逝,没有留下子嗣,之后的郭皇后虽然连生三子,但都在出生后不久夭折,另一受宠的杨淑妃生子也是如此情形。宋真宗望子心切,又选纳前宰相沈义伦的孙女沈氏进宫为才人,此时的沈氏只有14岁,又是名门之后,显然给刘娥带来不言而喻的巨大威胁。
景德三年(1O06年),郭皇后去世。时年刘娥37岁,在后宫嫔妃中年纪最大,在后宫的地位也最高,离皇后宝座只有一步之遥。然而,刘娥的卑微出身成为她当上皇后的最大障碍。朝中群臣一直赞成立沈才人为新皇后,宋真宗对此不表态,显然是因为偏爱刘娥的缘故。为了压过沈才人,刘娥想出一个移花接木、李代桃僵的计策,让自己的侍女李氏去服侍宋真宗。
李氏原是杭州人,母亲早已经过世,她的父亲李仁德在吴越王时曾任左班殿值,吴越归顺宋朝后在迁徙汴京的途中染病身亡。李氏的继母携所生之子改嫁后,李氏孤零零一个人因无以为生,只好削发为尼,在尼姑庵讨一日饭吃;刘娥有一次到尼姑庵礼佛,见李氐相貌娇美。性情温和、举止从容,料其必是大家闺秀,便与其交谈。得知李氏的身世后,刘娥顿起同病相怜之感,于是将李氏带出尼姑庵,收为侍女,对她颇
为信任。
李氏被刘娥派去宋真宗身边后,职务是司寝,即专门负责伺候宋真宗入睡,刘娥的目的显而易见。果然如其所愿,宋真宗对李氏产生了兴趣,临幸了她。不久后,李氏怀孕,宋真宗想要予嗣都想得疯了,闻讯大喜,恩宠日隆,甚至连闲暇游赏之时也不忘将李氏带在身边。
有一天,李氏在随宋真宗登砌台远眺的时候,头上的一支玉钗不慎掉下砌台。李氏心中不喜,宋真宗却在心中暗卜:“若是玉钗坠地仍然完好,则胎儿当为男孩。”等内侍将玉钗捡回来呈上一看,竟然没有任何损伤,宋真宗不禁心花怒放,兴奋得像个孩子一样。
之后,李氏不负众望,顺利产下一个男孩。宋真宗已经是中年,本以为再也不会有儿子,甚至还收养了宗室子弟在身边,以防将来无子继承皇位。如今,这李氏竟然产下一子,宋真宗喜出望外。给孩子取名为赵受益,后来改名赵祯。宋真宗还将“砌台玉钗”一事告诉李氏,认为得子是天意。
刘娥也很高兴,立即将李氏的孩子据为己有。不论是出于真心,还是假意,刘娥充当了一个合格母亲的角色,她视赵祯如己出,精心抚育,母子感情十分融洽。刘娥因为年纪已大,怕精力不济,又笼络比她年轻的杨淑妃说:“如果娘子(宋宫大内对妃嫔的称呼)与我一起抚养这个孩子,将来一定不忘大恩。”杨淑妃为人随和、善良宽厚,一日答应下来。
随后,刘娥严禁宫人向孩子说明真相。宋真宗因宠爱刘娥,也默许她抱养李氏之子。赵祯不明真相,一直以为刘娥是自己的亲生母亲,从小就叫刘娥为“大娘娘”,叫养母杨淑妃为“小娘娘”。而他真正的母亲李氏事后被封为崇阳县君,为表示赞赏之意,叉把她封为才人。
这段故事后来被演绎成匪夷所思的“狸猫换太子”,其实是子虚乌有,但却由此反映出后宫以子争宠的复杂局面。
拥有了子嗣,对刘娥来说意义非凡。可以说,她是用这个儿子换来了皇后的位子,继而换来了大宋的天下。
四
尽管赵祯被认为是刘娥所生,但朝野上下无人不知真相,只不过没有人敢公开谈论罢了。刘娥为了掩饰自己的出身,曾四处找刘姓高官拉关系、套近乎,想攀门高亲,认个高贵的祖先,从而为她当上皇后搬开绊脚石。
龙图阁直学士刘烨自十二代祖先北齐中书侍郎刘环俊以下,代代为官,家世显赫,被刘娥看中。刘娥主动找他攀亲,暗示他说:“听说你是名门望族,我想看看你的家谱,说不定咱们是同宗昵。”然而,刘烨却清高得很,不肯攀附权贵,连连摇头说:“不敢,不敢。”碰了个钉子,刘娥还不死心,一直追要家谱。刘烨无法应付,急中生智下假装中风晕倒在地,被人抬出宫去,这才摆脱了刘娥的纠缠。之后,刘烨坚决请求外放为官,刘娥这才只好作罢。
正因为刘娥出身低贱,所以宋真宗一提出打算立她为皇后,立即遭到大臣们的激烈反对,此事一时相持不下,因而郭皇后死后,皇后之位空了很久。
宋真宗最后还是忍不住对刘娥的喜爱,决定冒天下之大不韪,立刘娥为后。他先找参知政事赵安仁商量,想取得支持。不料,赵安仁坚决反对。第二天,宋真宗又找王钦若商量,并把赵安仁的意见告诉了他。王钦若为人阴险,与赵安仁素来不和,便想趁机排挤赵安仁,于是告诉宋真宗说:“陛下不如问问赵安仁,看他认为应该立谁为皇后。”宋真宗果然去问赵安仁的意见,赵安仁老老实实地建议说;“沈氏是前朝宰相沈义伦的后人,出身显贵,可以做皇后。”宋真宗很是失望,将赵安仁的建议告诉了王钦若,王钦若立即说:“陛下不说,我也知道赵安仁会这样说。因为他过去曾经做过沈义伦的门客!”宋真宗一听这话,明显觉得赵安仁是在徇私,就罢免了他的官,更下定决心立刘娥为后。
就在这个时候,宰相王旦忽然称病,不再上朝。这其中的含义是不言而喻的,不过是变着法子表示反对立刘娥为皇后。刘娥见反对势力来势汹汹,只好故作谦虚,向宋真宗“固辞”,表示自己可以不做这个皇后。
当年宋真宗倾心爱慕刘娥,虽被迫分离,却暗自违抗父亲旨意,大搞金屋藏娇,由此可见他的逆反心理。如今他已经是九五之尊,群臣越是阻止,刘娥越是谦让,宋真宗越是恼怒,非要让心上人当上皇后不可。不过为了平息众议,宋真宗大加封赏重臣和宗室,之后又将册后礼仪一切从简,以免激怒众臣。
尽管如此,立后还是风波不断。宋真宗想让翰林学士杨亿草拟进封皇后的诏书,但杨亿性情耿介,不附权贵,不支持立刘娥为皇后,坚决不肯奉旨。宋真宗只得让别的学士去草拟诏书。
历经周折,在大中祥符五年(1O12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刘娥终于被册立为皇后。刘娥因为没有什么亲戚,便让前夫龚美留在身边效力。龚美改名刘美,与刘娥以兄妹相称,自此青云直上。在刘娥的支持下,刘美逐渐掌握了京城军权,成为刘娥最为得力的助手。
但是,娘家势力单薄,总让刘娥感到不快。有好事者揣测她的心思,将内情传出,结果一时之间有成千上万个姓刘的人来自认是皇后本家。刘娥太喜,来者不拒,全部给予厚赏。结果,京师中姓刘的人家竟然都成了富家大户。
五
刘娥由银匠之妻成为一国皇后,绝非单单因为美貌。此时的她已经43岁,早已过了花样年华,真正吸引宋真宗的还是她的聪慧和才干。
成为皇后之后,刘娥不仅将后宫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还在朝政方面给宋真宗以帮助。刘娥在张耆府中苦读15年,早已今非昔比,通晓书史不说,对国家大事也颇有见地。宋真宗批阅奏章时,刘娥常陪伴左右。凡有疑难,她总能援引先前的事例、制度答对,提供恰当的建议,因此深得宋真宗器重,逐渐倚为臂膀。史书记载:“后性擎悟,通晓书史,闻朝延事,能记本末,真宗深重之。”
宋真宗性格软弱,而刘娥精明能干,两人多少有一些互补。宋真宗不但非常信任这个陪伴他多年的枕边人,甚至还十分依赖她。俗语所谓的“少年夫妻老来伴”,在这一对帝王、皇后身上难得地体现出来。当宋真宗的身体状况日趋恶化时,刘娥便顺理成章地帮丈夫处理朝廷日常政务,裁定军国大事。“由是渐干外政”。这也是宋朝立国以来后宫干政的首例。
随着宋真宗身体状况的恶化,刘娥权力越来越大,成为宋帝国实际上的统治者,其一举一动对当时的政局,尤其是对寇准与丁谓两派之间的党争都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刘娥开始笼络自己的势力,主要是以翰林学士钱惟演和副宰相丁谓为首,这是因为刘美娶了钱惟演之妹,而丁谓则是钱惟演的姻亲。而之前刘娥宗族横行不法,强夺蜀地百姓盐井,被人告发,宋真宗念及刘娥想就此不问,但寇准铁面无私,坚持要求依法惩治,由此得罪了刘娥。
天禧四年(1O20年)六月,宋真宗得了风瘫病,政事多由皇后刘娥主持,钱惟演、丁谓一派立即权势熏天,寇准和李迪对此深以为忧。
宋真宗自以为一病不起,想将皇位传给太子赵祯,宦官周怀政将宋真宗的心思秘密告诉了
寇准。有一天,寇准请屏退外人,对宋真宗说:“皇太子是万民所仰,愿陛下考虑到后继之事,传位给太子,并挑选端方正直的大臣来辅佐。丁谓、钱惟演是奸邪之徒,千万不能让他们辅佐少主。”宋真宗点头答应。寇准立即密令翰林学士杨亿草拟表章,由太子参政监理国事,并打算用杨亿辅政,替代丁谓。
这是相当重大的应变行动,杨亿深知事关机密,非同小可,遂连夜亲自撰写书稿。然而,寇准“性豪侈,喜剧饮”,结果喝醉了酒后泄露了机密,被丁谓知道。丁谓立即将此事报告给刘娥,刘娥便在宋真宗面前诬陷寇准要挟太子,预备夺取朝廷大权。
史书记载,此时宋真宗已经不记得先前与寇准的谈话,于是罢免了寇准的宰相职务。这显然是在为宋真宗打掩护,以掩饰他畏惧刘娥的事实。实际上,到了宋真宗晚期,刘娥已经牢牢掌握了朝政大权,宋真宗已经是有心无力。退一步说,即便寇准此举成功,太子赵祯即位,皇后刘娥身为太子之母,依然能够干政。
寇准罢相后,李迪和丁谓担任宰相。宋真宗恼怒寇准口风不严,导致事败,特意挑选了最小的地方“莱”,封寇准为莱国公。这个微妙的细节多少可以说明宋真宗已经开始不满刘后擅权。只是他天生性格懦弱,已经无力改变。
寇准一派失利后,形势急转直下。一向依附寇准的宦官周怀政更是感到深重的危机,他日夜惶恐不安,决定铤而走险,准备发动政变,一举杀死丁谓,用寇准为宰相,奉宋真宗为太上皇,罢刘皇后预政,传位给太子赵祯。
后来事情暴露,幸好有宰相李迪从中斡旋,此案才没有株连太多,仅仅杀了周怀政一人了事。但丁谓却趁机对寇准大加迫害,将其一贬再贬,最后被放逐到边远的雷州(今广东海康境)当司户参军,等于被发配到那里去充军。
寇准遭贬,据说是丁谓和刘娥勾结起来,背着宋真宗干的。据《宋史·寇准传》记载,宋真宗一直都不知道寇准被贬出朝,有一段时间没有见到寇准,他还感到很奇怪,问左右发生了什么事情。群臣这才知道寇准被贬的谕旨并非宋真宗的意思,然而却不敢告知他实情。
一个强硬的皇后与一个软弱的皇帝结合,结果只能是皇后干政。如果皇后还比皇帝长寿的话,垂帘听政更是不可避免。
六
乾兴元年(1022年)二月,宋真宗病情急剧恶化,几日后死于大内延庆殿,时年55岁。太子赵祯即位,是为宋仁宗。
据说宋真宗临死前,曾经向病榻前的众大臣示意,先用手指了指自己的胸,又伸出五指,再伸出三指。当时群臣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后来有人大胆猜测。认为宋真宗的意思是想让自己的八弟赵元俨摄政并辅佐太子赵祯。刘娥知道此事后,立即派人对群臣解释说:“皇上所示。仅指三五日病可稍退,别无他意。”泾王赵元俨听说此事后,知道自己已经成为刘娥当权的障碍,立即闭门谢客,不再参与朝中之事。
这个传闻应当是朝野上下对刘娥干政不满的表现,而不是事实。宋真宗弥留之际,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年幼的太子,丁谓等人向宋真宗保证将全力辅佐太子,宋真宗这才稍稍安心。宋真宗深知刘娥权势极大,所以他留下遗诏,尊皇后刘娥为皇太后。杨淑妃为皇太妃,军国重事由刘娥全权处理。实际上,这是将太子赵祯托付给刘后,让刘娥掌握了宋朝的最高权力,也是保全太子赵祯的唯一方法。
宋真宗为了太子顺利即位,用心可谓良苦。从此,宋朝开始了长达12年的刘太后垂帘听政时代,史称“章献垂帘”。
按照宋制,皇帝每天都要临御垂拱殿,还要在文德殿正衙接见文武百官,称为“常参”;五天一次在崇德殿或者垂拱殿接见群臣,称做“起居”。宋朝立国以来,还没有出现过太后临朝的情形,无章可循,这就给大臣们出了个难题:形式上到底怎么安排?
丁谓一心想要擅权,为了不让其他重臣预闻机要政令,他暗中通过宦官雷允恭请刘后直接颁布了一道诏书:“皇帝每月初一、十五两日上朝见群臣;大事由皇太后召集宰相们共同商议处置;日常军政则由雷允恭代为转奏皇太后,由皇太后签署处理意见。”这样一来,皇帝和皇太后不相联系,权柄都被宦官雷允恭把持。
垂帘后不久,刘娥发现丁谓与雷允恭勾结起来,经常欺上蹒下,甚至有挟持自己的意思,自然大为不满。
机会很快就来了。雷允恭未经刘后首肯便擅移宋真宗陵寝地穴,正巧所移的方位有个泉眼,是风水中的“绝地”。此事被大臣王曾揭发出来,还一石二鸟捎带上了丁谓,说丁谓对雷允恭有意护庇,二人“包藏祸心,欲置皇堂于绝地”。丁谓得知消息后大惊失色,连忙跑到刘娥那里为自己辩护。正当他说得滔滔不绝的时候,内侍却卷起了帘子,说:“相公在和谁说话呢?太后早就走了。”不久,雷允恭被诛杀,丁谓则被罢相贬谪。
虽然刘娥对自己的亲属大力提拔,但她却严防朝臣结党营私,为此,她想了一个绝妙的主意。宋真宗下葬后,刘后满怀感情地对左右大臣说:“国家多难,多亏诸公同心协力地匡助,才能有今日。眼下大行皇帝的丧事已经完毕,诸位可以将子孙亲属的姓名都开具给我,我要尽数推恩录用,共沐皇恩。”大臣们信以为真,纷纷将自己能想到的亲戚的名字_个不漏地报了上去。刘娥便将这些名字列成图表。贴到寝宫墙上,每逢大臣推荐官员的时候;她都要先去核对墙上的图表,只有榜上无名者才能得到升迁的机会。
七
宋真宗死后,刘娥封李氏为顺容,从守宋真宗的永定陵。这样,李氏就被彻底地赶出了京城,再也无缘与亲生儿子见面。刘娥还派人寻访到李氏失散多年的弟弟李用和,在朝中当了个小官,既有笼络李氏之意,又可以将李用和作为人质。
宋仁宗即位后的第1O年,李氏病重,直到临死前才进封为宸妃。李氏一死,刘娥总算去了一块心病。她打算以普通官人的葬礼安葬李氏。宰相吕夷简听说后,当着刘娥和宋仁宗的面入奏说:“臣听说不久前有位先帝宫嫔去世了?”刘娥勃然变色,立即将宋仁宗拉进后宫,然后才单独召见吕夷简,很不高兴地说:“一个宫女病死,当宰相的有过问的必要吗?”吕夷简说:“我身为宰相,凡事都应当过问。”刘娥大怒;“你难道想离间我们母子吗?”吕夷简不慌不忙地奏道:“如果太后不想保全刘氏,臣不敢多言。如果还念及刘氏家族,那么丧礼就应从厚。”
刘娥聪明异常,立即领悟这话中的深意,于是下旨厚葬李氏,一切便照吕夷简的建议办,还用皇后服盛殓李氏。李氏的父母也都得到追封,弟弟李用和也再一次晋升。
随着年纪越来越大,刘娥对权力也越来越热衷。宋仁宗已经二十出头,刘娥仍然不肯还政。大臣们看到皇帝已经成婚多年尚不能独自理政,便纷纷上书,请求太后归政。刘娥要么装聋作哑,要么将上书者贬斥出朝。
不仅如此,刘娥还想效法当年的武则天,当当女皇帝的瘾。有一天,她突然向参知政事(副宰相)鲁宗道发问:“武则天是个怎么样的人?”鲁宗道刚正嫉恶,遇事敢言,贵戚用事者都很害怕他,称他为“鱼头参政”(鲁字是个鱼头)。他听了刘娥的话,立即领悟出话外之音,斩钉截铁地答道:“武则天是唐朝的罪人!她几乎危害了大唐的社稷!”话一开场就不投机,刘娥也就试探不下去了。
有个善于趋奉的小官方仲弓奏请刘娥仿照武则天宗庙的方法,也给刘氏建立七座宗庙。鲁宗道提醒她说:“若立刘氏庙,将来的皇帝如何处置?”刘娥反复考虑。最终还是觉得武则天的历史不,能重演,于是放弃了称帝的想法。后来三司使程琳想拍马屁,献上一幅《武后临朝图》讨好刘娥,刘娥断然将书册当众掷在地上,对众人说:“我绝不会做这种对不起祖宗的事情!”
明道二年(1033年)二月,朝廷要举行祭太庙的大典。刘娥抑制不住强烈的愿望,想穿天子的衮冕祭祀太庙。群臣纷纷劝阻,但刘娥不听,这也许是她已经意识到自己天不假年,想在生前穿一次天子衮冕。
祭祀仪式后不久,刘娥忽染寒疾,病情十分严重,以致卧床不起。宋仁宗遍召天下名医,诣京诊治,始终无效。刘娥逾月而崩,葬于永定陵西北,时年64岁。这个几乎步武则天后尘、离女皇帝宝座只差一步的女人,终于结束了离奇而又传奇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