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松林
一、农村小学计算机网络建设的状况
(一)硬件建设
目前,小学网络建设可以说是一片空白,充其量也只有几台电脑而已。主要应用于处理一些文字类的材料,偶尔供教师制作上公开课的课件,大部分时间都作为摆设。
(二)网络教育资源建没
1.上教育的科目较少,内容也较简单且易流于呆板不生动、单调、无趣味,缺乏网络课程应有的吸引力;
2.网络课程内容更新的速度慢,往往几个月都维持原状,不能与时代发展同步;
3.课程的交互程度、共低享性差。网上通常都是些以文本方式出现的课件,偶尔有些高校制作了实时点播视频课件,却多是收费资源;
4.网上学习的课件一般内容较分散、零乱、缺乏系统性;
5.上网课件的可重复利用性小,缺少源程序,不利于与其他资源共享等。
二、农村小学网络建设的思考
强大的计算机网络功能和较多的资金投入,效益问题是颇受关注的。我们应该认识到,新技术使用效益绝不是技术先进程度和资金投入多少,而是学校领导者和教师队伍对此的认识、理解和掌握程度,重视教育管理、课堂教学对网络技术的有效利用。
(一)抓观念更新
在网络教学引进学校以后,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未来网络教育将促使家庭教育社会化,未来社会知识更新的速度,新学科发展、交叉、渗透,将改变教室中的教与学的方法。人人都必须随时学习,不断更新。教师必需从大量的网络信息中,选择出那些适合于教学的学习内容,使教学信息的传递同学生的学习吸收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发挥网络教育作用。
(二)抓管理队伍建设
随着计算机网络进入小学校园,要保障和充分发挥网络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作用,计算机网络的管理提到了议事日程。学校要建立在校长室的统一协调下,现代教育领导小组、教导处、电教组、课题研究小组互相协作开展工作,组建计算机网络管理部门,安排计算机专业人员负责,包括网络维护,硬件设备的正确使用,操作系统的安装和调试,计算机病毒防护,以及优秀课件的提供,网上教师、学生资料库的建设。
(三)抓教师队伍建设
网络正常高效运转,必须有一些受过专门训练的技术人员来承担,此项工作的完成将直接影响到交互网络在教学的使用率。由于现代化计算机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特殊运用,我们最需要的是既懂技术、又有一定教育教学经验的专业教师队伍。我们认为,引进并非最佳办法,主要通过内部挖潜,以自培成长为突破口,带领一些在教育教学第一线已经工作数年,并对计算机感兴趣的青年教师在摸索中学习,在实践中成才。同时,学校用“送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让这些教师参加全国、省、市、区各级计算机网络、多媒体制作培训班,使他们的专业技术迅速提高。
(四)抓网络硬件环境建设
网络环境建设是进行网络教学的保证。网络环境建设要考虑到学校实际需要和可能,决不可盲目攀比、贪大求洋。校长必须要把现代化教学手段融入到他的教育思想之中,改革陈旧的教学模式。可视具体情况采取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滚动发展,讲求实效的策略。主要掌握先进性、实用性、开发性、灵活性、发展性、可靠性、安全性、使用性和经济性原则。
(五)网络软件资源建设
1.教育资源建设。
网络资源的建设不能仅靠教师个人的力量,而是要拓展资源来源,丰富资源建设渠道。除了引进优秀的网络教学资源外,学校要组建资源建设团队,建立资源建设评估队伍,严把资源建设的质量关。
2.在线资源、在线资料的建设。
网上资源的设计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学习者要使用检索、查询等少不了资源库、资料库的建设。随着网络课程在学科教学中地位的提高,在线资源、在线资料的作用也相应地提高了。
三、农村小学计算机网络的运用
(一)辅助教师学习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利用网络进行学习成为现实。网络储存了巨大教育资源,不但在数量上容纳了大量的资源,还容纳了图片、音像等生动形象的资源。只要在可以上网的地方,教师就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调用与选择学习资源。”当教师在网络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可以查询相关的信息资源,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或寻找同伴进行交流,协同学习。
(二)辅助教学
教师将网络搬入课堂,拓展教学的空间,加强师生课堂内与课堂外的联系。通过解答疑问题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通过图片、图形、动画和声音等生动形象的资源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直观化,让教学更富有生动趣味性,扩展了教学容量,并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通过网络可自主地开展学习,主要采取的方式有:教学资源性助学、咨询性助学、信息性助学、互动性助学等。
1.教学资源性助学。学生可以利用网上的教学资源:多种媒体教材、网上学习资源和电子图书资料,包括CAI、IP、FTP等电子课件。这些可以很方便地在网上发布和获取。
2.咨询性助学。通过在线学习形式向同伴或教师请教,咨询相关的知识内容,通过教师开设的博客进行提问,获取教师的帮助。
3.信息性助学。网络提供了许许多多信息,种类繁多。信息的获取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来进行查找,并获取。
4.互动性助学。教师、学生以及教学和学习材料都是交互的主体,同时也是交互的客体。学生与教学和学习材料之间的交互主要通过平台的学习资源的交互功能实现,师生之间的交互主要通过平台教学虚拟社区以及功能实现。师生之间可以进行相关主体教学讨论以及其他方面的交流。◆(作者单位:江西省宁都师范学校)
□责任编辑:廖淑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