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累 感受 创造 表达

2009-04-21 09:45管青春
江西教育C 2009年2期
关键词:评语家乡习作

管青春

几年的作文教学,我发现:学生习作时大都思维饱和,容易产生从众心理,尤其崇尚老师,迷信作文选。溯根寻源,主要是作文教学中仍在穿新鞋走老路,沿袭老套套, “我说你听” “我谈你写”,造成学生被动作文。长此以往,学生自然变成了思维定势,毫无创意。

近年来,我尝试着改革作文教学,把习作中积累、感受、创造、表达的四个环节归为四部曲,对学生进行习作创新能力的培养,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 采集感受、捕捉创新契机

要创新,首先必须热爱知识、热爱生活。我相信,作文绝对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正如鲁迅先生所说,须采过许多花,方能酿成蜜。为此,在阅读与自习课上,我经常向学生推荐大量适合学生阅读的报纸、刊物、书籍上的精彩篇目,如:人物传记、旅途随感、名家哲理、同龄佳作等,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指导学生阅读之余,完成采集,感受采花酿蜜的滋味。

朱熹有诗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想作文活起来,作文教学的课堂不应局限于课内40分钟,应拓展学生视野。美丽的大自然为学生提供了丰厚的写作素材。热爱大自然是学生的天性,教师顺应他们的心理,利用双休日、节假日,有计划、有目的地带学生到四季如画的大自然中去采集、去感受、去吟咏,大自然赐予的素材足够引起无限的遐想。但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往往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面上,教师应抓住事物的本质,帮助学生突破思维定势,捕捉契机,点燃学生创新的瞬间火花。如:朱颖同学写的“我的家乡变了,小土屋成了红砖房,泥泞路成了水泥道……”我适时点拨,国家的政策,改革的春风是变化的重要因素。因此,他明白了家乡的变化是国家改革开放的政策好。经过思考,他笔端不但流泻出家乡的欣欣向荣、发展变化,更写出了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与赞美。

二、 立意取材,开拓创新思路

“老生常谈,人云亦云”,这是学生习作中常有的现象。在以往的作文教学中,我也屡见过。究其原因,是自己在教学中过于强调习作例文的作用,甚至连文章的开头、结尾都预先安排,结果学生思维逼仄,百文一面,千篇一律,教师却埋怨学生素质太差。究竟如何使学生 “老生常谈不谈,人云亦云不云”?我突破立意、取材的指导,设法开拓学生的创新思路。

学生面对题目,往往不知从何入手,更不知如何去创新。我帮助学生审题立意,打开思路,指导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思考、去发现。正如苏轼诗中所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教师先把握、设疑,凭借自己的预见,把学生带入思维创造的广阔空间。如在辅导学生写“××,我想对你说”时,首先引导学生思考:你有什么心里话?最想对谁倾诉?问题一提出,一下子激起了学生说心里话的欲望,一堂课说的气氛非常浓厚。然后我对学生的发言相机引导,助其拓宽思路,使学生的立意既有反映生活中积极向上的素材,又有揭露生活中不尽如人意的内容;同时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正确、客观地看待人和事,并引导学生从生活素材中选取印象最深的材料来写,触发了学生的真情实感和创新欲望。

三、评点赏析,激发创新思维

以往,我在评改作文时,总是不假思索地批一些“中心不明确,内容不具体”“选材无新意,语句不生动”之类笼统的套话。其实,究竟怎样写,文章才生动、有新意,这是学生最想知道的答案。后来,我尝试着改变这种枯燥的评点方式,每周用一次自习时间专设“佳作欣赏”内容,请本周日记、作文写得好的学生上台朗读佳作(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尝试的机会)。读后让小作者谈体会,同学们讨论并寻找闪光点加以赏析。这样,学生在朗读中互评优劣,瞬间的羡慕或不服,撞击迸发了每个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阅读学生习作时,我一改粗糙笼统的套批,采用温馨点评。每次,当作文本发还学生后,教室里总有片刻宁静,学生都在细读老师的评语。看了廖晨《迷路的妞儿回到了家》,我写下了这样的评语:你这么小小的年纪便能事事为他人着想,你的成功,你的爱心,足以让我佩服。愿你继续扬起自信的风帆,在作文的海洋里尽情地挥洒。在评语写法上的创新,学生爱读,如春风拂面,涨涌起创作信心,再次点燃起创作的火花。◆(作者单位:江西省于都县罗坳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徐纯军

猜你喜欢
评语家乡习作
流沙河语录及诸家评语
夏天的家乡
作文评语探讨
如何写好作文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