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兰香
新课标对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也要求我们改变过去的教学方式。在为期不长的新课标历史教学实践中,我的情境教学实践取得一些效果。这些尝试为我的历史教学带来了新的收获、新的体验。
所谓情境教学,就是教师自觉利用环境、情感、艺术等因素来调动学生无意识心理活动,以协调有意识心理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掘人的生理和心理潜能,促进自我和谐发展。历史这门学科强调以情动人,以情感人。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在教学中创设的特定历史情境,可以让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历其事,达到那“壮烈处可歌可泣,深沉处再思再叹,欢悦处击掌称快”的神奇效果。为此,我在挖掘历史教材后,这样创设历史情境:
一、挖掘教材的情感亮点创设情境
只要我们稍加注意,历史教材中的绝大部分历史知识点都饱含着人类丰富的情感。如“商鞅变法”中,秦国新兴地主阶级勇于改革,合乎民心,顺应历史潮流的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唐太宗善于纳谏表现出知错就改、服从真理的理智感;周恩来东渡日本,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爱国主义情感,还有敦煌飞天的情韵、蒙娜丽莎的微笑渗透出强烈的审美感。这样的情感亮点在历史教材中俯拾皆是,我们教师在准备教案的过程中,只要挖掘每个知识点的情感亮点,让一个个枯燥的知识点在历史情感的衬托下变成一个个跳跃的音符,自然而然就引起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
二,还原历史背景渲染情境
历史课中所讲述的知识都是有迹可查,有据可考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语言与情感,重现历史,创设氛围,渲染情境,激起共鸣。在历史课堂教学这个大舞台上,教师既是“导演”,又是“演员”,与学生共演一台戏。教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真挚、饱满的情感,生动描述历史长河中的千变万化,如讲“旅顺大屠杀” “南京大屠杀”时义愤填膺、声泪俱下的情感必然会感染学生;还比如讲虎门销烟之前,我先扮演英国外相巴麦尊进行一段演讲:“先生们,那个古老而又愚蠢的中国,竟然野蛮地把我们商人辛辛苦苦运去用以养家活命的商品鸦片销毁,这是我们大英帝国的奇耻大辱,要狠狠地教训它。”顿时,同学们被巴麦尊的话激怒了,这也就帮助同学们理解了虎门销烟的历史意义。这种情景教学法,就是教师通过生动活泼的语言的讲述,让学生通过联想,还原历史背景,从而更真切感受到历史的魅力。
三、演绎历史事件体验情境
孔子说过:好之者不如善知者,善知者不如乐知者。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要愉快地学习,通过演绎历史事件,活灵活现地情景再现,从而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学习“第一次世界大战”这课时,我先让同学们准备好坦克模型(儿童电动玩具坦克),然后叫学生同时模仿战争时的情形,发出模拟、仿真的枪炮声,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兴味盎然,一下子吸引住了,仿佛又重回到了残酷的战争年代;还比如在学习“巴黎和会”这内容时,选取部分同学分别扮演英法美三巨头和中国、意大利、日本等代表,重现当年巴黎和会的强权情景,这些不仅使同学们感受到历史氛围,从而进入角色,更受到了感染和教育。
列宁曾告诫人们:“没有人的热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情境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情感对认知具有动力、强化、调节等多种功能,教师运用情境教学、充分挖掘教学中的情感源泉刺激学生的大脑皮层,引起愉悦的体验和情感上的共鸣会促使学生感知敏锐、记忆牢固、想象丰富、理解深刻、思维活跃。相反,毫无情感的历史教学,必定是死气沉沉的,是难以促知启智的。因此,情感是思维的能源,我们历史教师要努力运用语言、图片、模型、录像等手段,再现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启迪思维,培养高尚的情操,收到获得知识和情感升华的双效果。◆(作者单位:江西省兴国县第三中学)
□责任编辑:曾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