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玉龙
党中央、国务院决定2009年为全国质量安全年。这充分表明了党和政府对质量工作的关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品质量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一些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开展质量安全年活动,就应当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真正把质量工作摆到第一的位置上。
质量是什么?
产品质量是什么?按照我国国家标准GB/T 19000:2000中的定义:是指产品(服务、管理)的“一组固有特性满足明示的、通常隐含的或者必须履行的需求或期望的程度”。特性可以是固有的或赋予的;也可以是定性的或定量的。特性的类别:有物理的(如:机械的、电的、化学的或生物学的特性);感官的(如:嗅觉、触觉、视觉、听觉);行为的(如:礼貌、诚实、正直);时间的(如:准时性、可靠性、可信性);人体工效的(如:生理的特性或有关人身安全的特性);功能的(如:飞机的最高速度)等等。产品(或服务)的一组固有特性满足了要求或期望,就可以认定其质量合格;未能满足与预期或规定用途有关的要求或期望,则认定产品(或服务)质量不合格或有缺陷;当然,产品(或服务)超越了人们对其的预期或规定用途的要求,那就可以认定产品(或服务)质量优秀,肯定就会有更大的竞争能力和社会效益。
当前我国产品质量的主要弊端
当前,反映在我国产品质量上的主要弊端有三:一是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不合格率偏高,返工、返修、报废等不良品损失过高。据资料:在我国工业生产中,能源、原材料消耗在产品总成本中占75%。也就是说,与工业发达国家产品总成本中能源、原材料消耗费用低于50%比较,我国能源、原材料消耗实际上要比国际先进水平高50%左右。在我国,有相当多的企业,把生产过程中的产品合格率定在80%~90%。也就是说,占用了100%能源、原材料和生产能力,生产出了10%~20%的不合格产品。二是不少装备类产品的技术经济指标偏低,在生产使用过程中,能源、水源、原材料得不到有效利用。我国技术装备类产品达到国际水平的只有20%,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比重只有5%左右,机械行业技术装备比发达国家落后15~20年。主要反映在产品在生产使用过程中,能源、水源、原材料的利用率偏低。三是产品使用寿命偏低。我国100多种制造业产品产量已居世界首位,但技术含量低,附加价值低、技术结构明显落后,使用寿命不能满足需求。相当多的产品只能说“形”似,尚未做到“神”似。
展望我国质量管理工作
我国的质量管理工作应当以《产品质量法》为依据、《质量振兴纲要》为主线,在以下几个涉及质量管理工作全局的体系建设方面多下工夫,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要依靠科技进步,推动技术创新,建设一个提高产品质量的技术保障体系。
当前,我国产品质量的总体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仍有相当的差距。首先反映在产品的技术含量、艺术含量低,品种和质量不能满足经济建设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不断增长的需要。例如:数控机械、加工中心等装备70%左右要依靠进口;加工出口服装的面料也满足不了需要等等;而出口则以中低档产品为主,交换价值不高。其次是许多产品的生产工艺落后,技术装备陈旧,生产过程中的废次品损失大,原材料消耗高,劳动生产率低,产品质量也上不去,因而缺乏竞争能力。
(二)要以ISO9000族标准为基础,建设一个保证产品质量的综合性的科学管理体系。
近百年来质量认证的实践证明:公正的第三方认证是保证社会化供应链的安全度、信任度的最有效的机制。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的深化,作为可以信任的、诚实的合格供应商、生产商或协作者的基本要求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产品质量法》为企业按照ISO9000族标准建立科学管理体系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法律保证。《质量振兴纲要》也提出了“要充分发挥认证等市场中介组织的作用,健全市场质量规则,完善社会监督机制”的要求。“十一五”期间,就是要进一步按照这些条款要求,以ISO9000族标准为平台,兼容环境、职业安全健康和社会责任、信用度等要求,建立一个既能满足顾客对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又能符合社会和法律、法规对环境管理体系的规定,更能保证职工健康和安全生产的一体化的科学管理体系。这既是建设质量效益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安全生产型社会的迫切要求,也是企业进入国内外市场展开平等竞争的必要条件。
(三)要强化产品责任赔偿力度,推动产品责任保险,建设一个产品责任赔偿的社会保障体系。随着科技的进步,产品结构和功能日益复杂化,产品质量一旦有缺陷或瑕疵,对社会、对消费者造成的损害是十分严重的。《产品质量法》第四十四条对产品责任赔偿的范围,在原有三包(包修、包换、包退,赔偿实际经济损失)的基础上作了一些补充,如:增加了赔偿治疗期间的护理费、残疾者生活自助具费、生活补助费、残疾赔偿金以及由其抚养的人所需的生活费等费用。产品责任赔偿的力度确实是强化了。不管人们愿意不愿意,在产品责任赔偿方面,我们必须逐步和国际接轨。在产品责任赔偿力度上,要按照《产品质量法》的规定,必须依法到位,使产品的生产者、经销者真正感受到产品责任赔偿的风险,才会在千方百计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寻求和利用风险转移机制——产品责任保险。
(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建设一个全社会的产品质量监督体系。首先,要进一步强化政府对假冒伪劣产品的惩罚力度;其次,要发挥顾客的监督作用,特别是要按照《产品质量法》第十条规定,依法保护检举、揭发人的人身安全和获得奖金的权利,使制假、售假者处于四面楚歌而不敢轻举妄动;再次,要充分发挥质量认证机构等社会中介组织对产品质量提供质量信任担保作用,同时要按照《产品质量法》规定,督促社会中介机构必须按照第二十一条赋予的职责,对准许使用认证标志的产品进行认证后的跟踪检查,建成一种以契约关系为纽带的社会化的产品质量监督机制。政府监督、顾客监督、社会化的监督加上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建设成一套完整的全社会的产品质量监督体系。
(五)加强质量教育和培训工作,构建提高全民质量素质的继续教育体系。从一定意义上说,要出好产品,就得培育好人品。好人品,应当是科学、合理的经营理念、职业道德和必要的科学知识、精湛劳动技艺的完美结合。只有前者,缺乏后者,难以生产出顾客满意的产品;而没有前者,则有可能把科学知识、劳动技艺用到邪门歪道上,对社会的破坏性、危害性更大。当代,是科技知识爆炸的时代。只有站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和具有当代艺术造诣的人,才能及时把科技成果,艺术成果转化为产品,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群、产业群,驾驭现代企业之舟在市场经济的大海中乘风破浪,立于不败之地。
质量振兴要依靠技术创新
加强质量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实现质量振兴也要依靠技术创新。依靠科技进步,才能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拓宽发展空间,提高国家综合实力,保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依靠科技进步,才能大幅度降低不良品损失和能源、资源消耗,减少废弃物排放,改善环境,提高资源利用率,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依靠科技进步,才能提高全社会科技文化素质,使经济建设真正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行业和地区的主管部门应当把相当份额的资源放到技术创新上来,把企业的注意力引导到技术进步的方向上来,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高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同时,不失时机地加速发展有市场需求和前景的高科技和高新技术产业,带动和促进新兴产业兴起。以此来实现产品质量的飞跃,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质量振兴之路。
加大研究和技术开发的投入是当务之急。目前,在加大研发投入的力度方面,实际上我国与国外工业化国家的差距是较大的。质量振兴要依靠技术创新,加大研发投入,加大引进技术与消化吸收的投入比,已成为我国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当务之急。
以最经济的办法提供顾客最满意的产品
加大研发投入的力度,不断推动传统产品的升级换代和科技成果产品化、产业化,增加了产品的技术含量、艺术含量,提高了产品的使用价值和附加价值,提高了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和节能减排,在促进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方面应该是比较容易统一的。
主要的分歧是:当企业在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的质量管理方法等方面投入研发费用,提高了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能力,实现了“零缺陷生产”后,在经济上是否合理?也就是说:增加了相当大的产品质量的预防成本,减少了不良品损失的成本,在经济上会不会得不偿失?
众所周知,质量成本管理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产品的质量水平,最大限度地降低内、外部损失,实现“接近零不合格品”过程及企业利润最大化,即实现最高的质量、最低的成本。传统的质量管理认为,一定水平的质量,总是建立在相应费用的基础上的。单纯片面地追求高质量,势必造成高消耗、高成本,同时不承认实现“接近零不合格品”质量的可能。高质量不一定导致高消耗、高成本,即高质量也能低消耗、低成本。而此时的低成本,其内涵基本是低预防成本。质量成本管理到一定阶段后,质量成本管理的核心内容就是在内、外部损失成本越来越小、趋近于零的情况下。如何稳定或降低过程缺陷预防和控制费用,亦即预防成本的稳定或降低,这与过程的持续改进是一致的,它应该是现代质量成本管理的终极目的。如果质量水平实现了“接近零不合格”,质量损失趋近于零,则质量成本管理的长期回报率将是无可估量的。
(作者单位:中纤局原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