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外记者联合报道
有关“驻京办”的话题最近在国内炒得很热。招商引资、政务联络、接待服务、信息调研是各地“驻京办”公开的官方工作,但社会上对“驻京办只负责接待地方官员”的质疑正让“驻京办”面临尴尬。纵向比,随着社会的发展,“驻京办”的作用显得没有前些年那么重要了,但国内某驻京办负责人的抱怨也不无道理,“如果省里有领导进京开个会,真要打个车,还进不了部委大院”。而横向比,除了欧美国家外,地方政府“驻首都办”依然在日本、印度、俄罗斯等国存在,但一对比就会发现,这些国家的“驻京办”、“驻新办”、“驻莫办”排场小多了,也低调多了。因此,体制并不是决定所有“驻京办”存亡的关键,关键还在于定位和管理。
日本44家“驻京办”挤在一个楼
本报驻日本特约记者孙秀萍报道 日本行政区划分为1都、1道、2府和43县(省),和中国一样,日本各地政府也有驻东京办,但日本的“驻京办”排场却不大。东京的永田町有一座高楼的名字叫“都道府县会馆”,说白了就是全国各个地方政府在东京的办事处。这座大楼里共聚集了44个都道府县政府的事务所,除此以外,还有11个大小会议室,对内对外有偿使用。从都道府县会馆这一站的地铁出来,可以看到在通往会馆大楼的路上有很多广告窗,里面贴满了日本各个地区的旅游宣传广告,醒目的有“静冈县的富士山”、“水都大阪”等。广告窗的平台上还放了很多小广告,供来往行人自由拿取。
为一探日本“驻京办”的虚实,记者约访了静冈县东京事务所首都圈广告部部长山口幸博。进入都道府县会馆,首先看到的是一个醒目的常驻机构指示牌,上面清楚地写着每一层都是哪个县或者是哪个地区的事务所。指示牌的旁边是一块电子显示屏,电子字幕滚动发布着今日馆内要举行的会议等信息。
静冈县驻东京事务所在13楼,同层还有山形县、富山县、山梨县等地的事务所。记者发现,每家事务所的门都是敞开的,摆设和普通的办公室一样,甚至看不到有豪华的沙发。在静冈县“驻京办”前,首先映入记者眼帘的是静冈县的广告,入口处还摆满了介绍静冈的各种免费资料,看得出该县“驻京办”为吸引游客做了很多细致的工作。山口部长一见到记者,就端上了一杯碧绿清香的热茶,这是因为静冈是日本有名的茶乡。
据山口讲,日本的都道府县驻东京事务所主要是和中央政府保持联络,获取政策情报,并帮助地方政府传递信息。目前,静冈县驻东京事务所共有21人,其中有两名计时工,其他都是静冈县的公务员,他们在东京为静冈县379万人口服务,主要负责三大业务:为静冈做宣传拉游客、行政联络和产业振兴。由于日本的大企业都在东京,所以“驻京办”的主要任务是尽量争取它们到地方上建厂、投资。静冈“驻京办”在东京开设了静冈物产店,直销当地产品。山口告诉记者,其他地区的“驻京办”有在东京开饭店的,但数量不多,静冈到目前还没有。原因主要是东京地价太贵,人力成本也高,想要获得收益很难,因此各地“驻京办”为了压缩成本,不会盲目上马开饭店。
谈到日本“驻京办”是否有跑经费、跑项目的现象,并在接待等方面开销过大时,山口笑着说:“日本曾经有过类似的问题,这在日本被称为‘官官接待,但结果并不好,常常是花了地方百姓的税收,却建了些不必要的项目。”山口介绍说,日本大约在15年前严格规范了公务员法律,不允许他们接受地方政府的接待。更重要的是媒体的监督和市民团体的监督,这两项监督基本让日本各地的“驻京办”杜绝了“官官接待”的问题。
印度不能随便设“驻新办”
本报驻印度特派记者王磊报道 在印度首都新德里的使馆区附近,有着许多以各个邦的名字命名的建筑,如“古吉拉特宫”、“拉贾斯坦宫”,这些建筑大都三四层高,有独立的大院,门前是宽阔的柏油路,地理位置极佳,这就是印度各个邦的驻新德里办事处。
古吉拉特邦“驻新办”负责人尼兰甲·辛格告诉记者:“中央政府仅仅批准每个邦在新德里设立办事处,至于古吉拉特邦下辖的城市,就没有资格在新德里设立办事处了。”各邦“驻新办”官员大约有15至20名,由各邦政府直接派驻,通常任期为3年,也有延长或缩短的情况。每个邦“驻新办”的主任级别都很高,至少联秘一级(相当于中国的局级),也有部分主任是副秘书(相当于副省级)。此外,各“驻新办”还聘有一些雇员,这要根据机构规模和邦人口大小来定,例如,古吉拉特邦是印度大邦,人口有四五千万,因此“古吉拉特宫”的当地雇员有60多人,算是最多的一个。
辛格告诉记者,“驻新办”的主要职责就是以邦政府代表的身份,协调邦政府和中央政府间的联络工作。每个邦“驻新办”的形式,也都像是一家中等档次的宾馆,有不少客房,专供该邦官员到新德里出差时使用。如果是邦的高级别领导,比如邦长或首席部长等来新德里出差,“驻新办”还有协调新德里相关部门提供警卫的义务。辛格说:“当然,我们古吉拉特宫有70间客房,在行政需求较低的时候,也会部分对外营业,收入的钱列入整体预算。”
印度是联邦制国家,在财政方面,各邦都有很大的自主权。以古吉拉特邦为例,该邦每年税收的60%要上缴中央,但40%是归邦政府直接支配的,可调用资金充足。此外,中央财政的支出主要用于国防、科研、教育或全国性的基础设施建设,针对某一邦的个别项目拨款的审查和论证程序繁琐。虽然“人脉关系”拨款也偶有发生,但频率很低,同时这也不是“驻新办”官员的工作任务。印度是个多党派的国家,如果该邦执政的党派并非是中央政府的执政党时,“驻新办”官员就要为疏通好邦政府和中央部门间的关系忙活了。
俄罗斯“驻莫办”很低调
本报驻俄罗斯特约记者孙锋报道 在苏联时期,各地“驻莫斯科办事处”很普遍。苏联解体后,伴随着俄罗斯政治经济的不稳定,“驻莫办”一度出现管理混乱。为加强中央对地方政府的控制,普京担任总统后委派了7位区域代表,专门开通各地与克里姆林宫的交流渠道,这样一来各地在莫斯科设立驻联邦政府办事处的意义就没有过去那样大了。记者与朋友交谈时问过一些关于“驻莫办”的情形,很多人都说:“已经有了区域代表了,还设办事处干吗?”因此,好长一段时间以来,“驻莫办”非常低调,有关某某地方驻莫斯科办事处的消息也很少出现在俄罗斯当地媒体中。2002年10月18日清晨,马加丹州州长茨韦特科夫在该州驻莫斯科寸土寸金的阿尔巴特大街的办事处门前遭枪杀身亡。因这起凶杀案,很多莫斯科人才知道还有这样的“驻莫办”存在。
去年夏天,记者曾随当地一个公司到一家“驻莫办”谈招商引资业务。该办事处坐落在莫斯科市中心外交部附近,是一座19世纪的独楼,估计是当年某富商的宅邸,但楼里面显得很冷清。在谈到有关联邦政府预算的事情时,该州官员和“驻莫办”的负责人表示“很难批下来,因为太多的大型基础项目都等着联邦政府拨款”。对于办事处如何在莫斯科拉项目、跑部委的事,有关负责人不愿多谈,只表示“我们与联邦政府保持密切的联系”。
在罗斯托夫州政府网站上,记者看到该州驻联邦政府办事处的详细信息,其章程中说明,办事处直接向州长负责,该办事处是独立法人,但没有从事商业行为的权利。罗斯托夫州是俄罗斯联邦西南部的一个大州,但办事处的规模却不大,只设有总经理、副总经理、总经理助理、会计师、联邦计划执行部主任及科员一名。
俄罗斯的“驻莫办”虽然都不太起眼,但为了争取联邦政府的资源,特别是当这两年俄罗斯经济受到油价起伏和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出现预算吃紧的问题时,有些地方政府还是要通过驻莫斯科的办事机构来“大显神通”。记者搜索到一条信息:去年4月8日新西伯利亚市政府驻莫斯科办事处开业,目的是直接与联邦政府沟通,解决一些重要问题。新西伯利亚市市长表示,该市有很多大的项目如得不到中央的支持很难进行,因此,他们对“驻莫办”寄予很大希望。
欧美国家为何没驻首都办
本报驻法国、美国特约记者姚蒙、李兵报道 与中国、日本、印度、俄罗斯等国存在各地政府驻首都办事处不同,法国和美国等欧美国家却没有类似的机构。以法国为例,尽管这个西欧国家有近百个省,全国有3.6万多个市镇,但它55万多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远不及中印俄这样幅员广阔的大国。法国本土每个省的面积很小,据说是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而且各地与首都巴黎的距离也不远,位于法国南部的尼斯等大城市与巴黎之间的距离都不到1000公里。加上交通方便,因此法国各地没有“驻巴黎办”的传统。
此外,法国的行政体制与中印俄等国不同。法国没有地方设在巴黎的办事处,却有中央驻地方的代表,如税务局、国家金库(相当于财政局)、农业局等都会在各省设立派出机构,进行垂直领导,市镇政府无权干预。这样一来,法国地方政府的主要职能就是代表当地居民对道路、学校、卫生、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进行管理,没有其他权力。这样的体制,自然也就没有建立“驻巴黎办”的必要了。
美国首都华盛顿市的西北区是美国政府、智库、各国驻美使馆以及各大酒店、剧场的所在地,几乎每一座大楼都有左右某一方利益的可能性。但从这些大楼的常驻机构指示牌上,人们找不到某个州或某个市派驻华盛顿的办事机构。在美国国会,总能看到来自各州、代表不同利益集团的人群就某一问题进行讨论和听证,但这种行为是个人或者团体的,不是地方政府的行为。据了解,美国各级议会和政府都有完善、严格的预算制度,包括市长、郡长和州长一年要花多少钱,办什么事,都要摊在桌面上。因此,美国的州、郡两级官员随意出差的现象很少,更谈不上接待问题。
尽管法国、美国等国地方政府没有必要设立驻本国首都的办事处,但这些国家的行业协会和大企业却必须在首都有立足之地。法国农业部官员L·拉尔谢曾告诉记者,法国没有中国那样的地方“驻京办”,但法国和西方注重行业的“压力集团”来对立法做出影响。具体来说,就是行业的代表会在巴黎设立自己的“压力集团”,对制定法律的议会进行施压,所以,农业协会、手工业协会等全国性行业协会都把自己的总部设在巴黎。美国的波音、洛克希德·马丁等大公司也在华盛顿设有办事处,每到夜晚办事处上的大牌子都闪烁着霓虹灯,但这些机构与地方政府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