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如松
[摘要]作为方法论的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其根本特征和革命意义体现在彻底的实践性、鲜明的历史性及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这三方面的辩证统一。它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依据,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指导意义。
[关键词]唯物辩证法实践性历史性从抽象到具体方法论
唯物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自然及社会现象的根本立场和方法论原则。也是马克思主义与其它一切对立派别根本差别所在。作为方法论的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其特征主要体现在实践性、历史性及从抽象到具体的思维方法三大方面的有机统一,这不仅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而且克服了以往哲学无视历史和人的真实生活的弊端,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最完备、最彻底、最科学、最革命的学说。
一、实践性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内在本质。从方法论角度来说,把新唯物主义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是超越经验唯物主义与本质唯心主义,实现对社会生活具体的、历史的分析与批判的关键。
马克思的实践范畴是从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现实活动关系中抽象出来的。在马克思看来,哲学的变革涉及到两个重要的问题:第一,哲学如果无视人的主体能动作用和批判精神。就会沦落为现实的消极反映者和忠实辩护者,这是经验唯物主义的理论误区:第二。如果哲学的批判不置于客观现实基础之上,这种批判只能是“天国”中的批判,而本质唯心主义是其必然归宿。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在方法论上,既肯定主体的能动作用,又强调客观现实条件对人的制约作用。这就既保留了黑格尔辩证法的能动性,又消除了他的唯心主义根基;同时立足于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前提,将唯物主义推进到革命的实践唯物主义的新层面。因此,马克思的哲学变革,并不是简单的表现为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的相加,而是一种新的理论革新。
把实践作为唯物辩证法的基石,这就要求唯物史观必须从“现实的前提”出发,这种前提既不是任意设想的,也不是教条,而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得到的现成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所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某种处在幻想的与世隔绝、离群索居状态的人,而是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中的人。只要描绘出这个能动的生活过程,历史就不再像那些本身还是抽象的经验论者所认为的那样,是一些僵死事实的搜集。也不再像唯心主义者所认为的那样,是想象的主体的想象活动”。这里所阐明的是实践的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即实践的客观制约作用。这种制约作用主要体现在:第一,前人的劳动成果和劳动能力,是当前人活动的现实基础;第二,前人的劳动工具和劳动形式,制约着当前人的劳动水平;第三,前人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形态,决定了当前人的交往形式。这些制约作用虽然能被人的创造性实践活动所打破,但在一定的、具体的历史阶段却是断然存在的,这就限定了人的实践能力、形式和范围,成为人的实践活动的先决条件。承认这些客观条件是我国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现实根据,无视或否定这些客观物质条件,必将导致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中人本主义流派的理论失足之处正在于此,如卢卡奇等人一味强调主体性、阶级意识等决定作用,其理论归宿无不陷入乌托邦式的救赎主义幻想中。
第二个方面。即实践的主体能动作用。这种能动作用主要体现在:第一,人能能动的创造劳动工具和劳动成果,提高生产力水平,打破既定条件的限制;第二,生产关系只不过是人的经济关系、交往关系的抽象表现形式,人的生产能力的提高,某一历史阶段的生产关系必定会随之改变;第三,人的意识能能动预见、规划未来。因而也会能动地改变现实。对主体能动作用的忽视,必然把唯物辩证法降低到经济决定论的水平。
总的说来,实践的两个方面是辩证统一的。历史是人创造的,但不是随心所欲的创造,是在制约着他们的环境中去创造。因此,唯物辩证法的实践性体现的是“定在中的自由”、必然中的选择之内在统一。
二、历史性
历史性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理论取向。由于马克思把实践概念视为唯物辩证法的基石,并赋予其社会历史规定性,这就使得唯物辩证法能够实现对社会生活的具体的历史的分析与批判,从而体现出鲜明的历史性。
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体系虽正确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主体能动作用。具有强烈的社会历史感,但由于其抽象理解社会生活,最终走向形而上学本体论。同样。费尔巴哈以自然的、感性的人作为理解人类社会历史的基础,并以此反对黑格尔。但他用以说明社会历史生活的直观、自然式规定的人,与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一样,具有抽象的、形而上学的特征。马克思研究的不是抽象的本体。而是人的实践活动和社会历史进程,在研究方法上侧重对人和历史进行具体、历史的分析。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这一思想做过阐述:“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有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数量的生产力总和,人和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在历史上形成的关系……预先规定新的一代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由此可见,一定的生产方式或一定的工业阶段始终是与一定的共同活动的方式或一定的社会阶段相联系着的。”马克思在这里特别强调“一定的”,这说明,物质生产本身是历史的、具体的,唯物辩证法也要历史、具体地透视历史。从方法论来讲,这是对旧哲学方法论的彻底改造与创新,是一种科学的革命的方法论。
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历史性原则,是正确理解、透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关键。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第二国际经济决定论者,在对待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一社会历史问题上,只是从一般生产和经济规律角度出发,看不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特殊性和暂时性,而把资本主义社会误认为人类社会天然存在、永恒合理的社会形态。人本主义试图反驳这一点,但基于价值悬设的道德批判,根本无法触及资本主义存在之基,最终退缩为浪漫主义的历史观。马克思坚持历史性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原则,始终把资本主义的生产实践理解为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存在形式。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灭亡的全过程,这就从根本上颠覆了一切将资本主义社会永恒化的神话。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社会并不具有永恒性,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其内在的矛盾运动,必将被更高的社会形态所代替。
总之,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本身就是人类历史辩证发展的规律,而不是脱离具体历史的逻辑法则。作为方法论的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其研究基点始终放在历史的具体性和不同社会之间的差别上。这也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依据。
三、从抽象到具体的思维方法
从抽象到具体的思维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根
本方法。“这种方法不仅解决了科学的开端问题,而且直接把逻辑和历史在历史辩证法的基础上统一起来,为辩证地、理论地掌握认识对象的整体奠定了方法论的基础。因此,它具有重大的哲学方法的意义。”这种哲学方法论上的变革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从抽象到具体的思维方法能深刻反映和揭示对象的历史过程性。在马克思看来,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过程,是由包含在商品内部的矛盾所推动起来的自然历史过程。马克思运用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论原则,把最简单、最抽象的范畴——商品当作逻辑分析的起点,抓住商品中所包含的简单矛盾,把握其运动规律和转化形式,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和运作方式。用马克思的话来说,这是“思维用来掌握具体并把它作为一个精神上的具体再现出来的方式”。这种方法与经验主义方法论完全不同。经验主义方法论只是把感性存在的资本主义社会当作认识的客观对象,无视这一社会在本质上所具有的历史过程性,最终把资本主义社会看作是超越历史、凝固不变的社会形态。究其根源在于。直观的、经验主义的认识方法。只能做到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镜面式反映,根本无法达到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部复杂内在联系的深刻透视,在历史观上陷入唯心主义。
其次,从抽象到具体的思维方法能深刻反映和揭示对象的内在有机整体性。在这一点上,马克思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因素。黑格尔反对形式逻辑割裂普遍、特殊与个别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具体概念的范畴。在他看来,具体概念是一种把特殊与个别包含于自身的具体的普遍性,这种包含差别、对立于一身的具体概念自我分化、自我综合、自我实现的过程,实质上表现出的就是思维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运动。对此,马克思指出:“具体之所以具体,因为它是许多规定的综合,因而是多样性的统一。因此它在思维中表现为综合的过程,表现为结果,而不是表现为起点,虽然它是实际的起点,因而也是直观和表象的起点。”马克思虽借鉴运用了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但与黑格尔又有本质区别。黑格尔的局限在于,他陷入幻想,把思维方法的结构本身置于逻辑本体地位,导致从抽象观念出发排斥具体物质存在的客观唯心主义。而马克思在运用这一方法时,深深植根于客观社会现实,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彻底统一。在研究资本主义社会时。马克思的具体概念的内涵很明确,指的是多样性的统一;而抽象则是指一个整体中的片面关系或简单规定。马克思认为,对具体的认识不能直接从具体表象出发,因为表象仅仅是混沌的统一,其中的差别和对立尚未被分离出来,这种认识不能作为对具体认识的思维起点。因此,对具体的科学认识应当从表象中分离出来的最简单的抽象规定性出发,这样才能逻辑地再现从抽象到具体的发展过程,揭示出具体的丰富内涵和有机统一性。
总之,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就是人们在思维中再现现实的具体总体、揭示事物内部辩证联系的科学方法。它为剖析全部人类历史提供了最重要的方法论指南,也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方法论依据。
责任编辑张荣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