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 妮
也许正是一个不会翻白眼、扔题卡,不着时尚服装的主持人,拉近了《乡约》与观众之间的距离。
不知从啥时起,中央电视台第七频道新上了一个栏目《乡约》。这栏目给人一种不太一样的感觉,被采访者不是坐在时尚的演播厅,被明晃晃的灯光所聚焦,而是置身最真实的原生态——朴实无华的乡村大地。于是,对话的现场出现在葱郁的山脚、溪流的旁边、农舍的窗前、村头的谷场……
当城市的喧嚣和纷杂的世态让人们变得心无依傍时,突然有人把我们带到了这里——《乡约》的现场,那轻松的环境,劳动者创造的奇迹,性格可爱甚或有些“一根筋”的受访人……谁不喜爱农村题材那鲜活的东西?真实!勾眼球!
一个离观众特别近的主持人
尽管人们的阅读和欣赏趣味各不相同,但不可否认,谁都希望打开屏幕时,是一个让人感觉亲近的主持人在台上。也许正是一个不会翻白眼、扔题卡,不着时尚服装的主持人,拉近了《乡约》与观众之间的距离。每周六晚上9点多,打开七频道,就能看到这么一个金牌主持,长着一双善良的眼睛,胖嘟嘟的脸上永远堆满笑意。一句问候,一句夸赞,一句好奇的追问,便能化尴尬为欢乐,让采访对象自然而然地走进自己的角色。他就是肖东坡。
肖东坡的镜头会如实地告诉我们,这些民间英杰,虽非“高大全”式的完美无缺,但他们的故事一样朴实动人。2004年春的一天,《苍鹭故事》正在播出。河北宽城县孟子乡大桑园村是一个山水环绕的美丽山村,这里有个农民叫商鹤羽,他自觉保护苍鹭30多年,使村边的苍鹭从当年的8只,繁衍成现在的2000多只,商鹤羽因此获得了福特汽车环保奖中为保护野生动物而设立的最高奖。一夜之间,商鹤羽成为人人皆知的新闻人物。
谁知,事情并非这么简单,商鹤羽为保护苍鹭造林、修路的钱,好多都是向乡亲们借来的,面对不能兑现给个人的5万元奖金,债主们的失望情绪达到了极点,于是,他们和商鹤羽发生了激烈的争吵,全然不顾中央电视台的镜头正对着他们进行现场录制。尽管对受访者来说,这也许是一种过于残酷的真实,但唯其真实,才有生命力。肖东坡在进行后期制作时,没有把这一段删去,他要告诉人们一个真实的商鹤羽。新闻学要同一个最为变幻莫测的对象
人性打交道。一方面是无法还清的巨额债务;另一方面是基于团体努力之上的荣誉集中。荣誉对一个普通中国农民来说,意味着什么?这,恐怕连栏目编辑都还没有彻底搞清。把千般的惦念留下来,给观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也留下了深深的思考。
500米以外的地方没去过
如果在《乡约》的办公室采访肖东坡,那等于有一半的时间要听他接电话或被来请示商议事情推门而入的人所打断。试想,中国有8亿农民,广袤的土地上,每天会发生多少有影响力和震撼力的事情,而农民朋友生活、思想、情感的变化,无不与市场经济、小康社会、加入世贸组织…一这些话题相牵连。《乡约》是一周一期的节目,作为制片人和主持人,肖东坡要捕捉有着非凡经历的人物,要拟定选题,要在与主人公谋面之前做大量的案头准备,他必须全方位投入。同时,作为一个有思想、有创意的主持人,他在节目制作的过程中介入越深,压力自然就越大。
肖东坡说,自2003年主持《乡约》以来,他所在的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周边500米以外的地方,他几乎没去过。时尚的脚步似乎离他很远,然而,他却能把那些藏在各个角落、承载着新闻价值的“三农”人物挖掘出来。
再生妈妈韩雅琴为140多名与她无亲无故的“坏孩子”执著地付出着自己的爱心。
与蛇共舞的陈远辉,为取得莽山新蛇种的第一手资料,不惜被毒蛇咬伤,失去手指。
散尽百万家财、在公路边义务救助车祸伤员的老人李树文。
中国首个民间环保奖特等奖获得者陈法庆,挑战人生的结巴王陈家戎,中国第一毛孩于震寰……
《乡约》开播几年来,一个个行业各异,但是和农业、农村、农民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被访对象和主持人促膝而谈。
肖东坡是个在城市长大的年轻人,自从主持农业节目以来,猪圈、牛圈,什么圈都进过,什么牲口粪都踩过。就这么采访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肖东坡最难忘的是采访大漠中《用生命植树的女人》。18年前,一个19岁的姑娘殷玉珍嫁到了内蒙古毛乌素沙漠腹地,在方圆几十里杳无人烟的荒漠中只有她和丈夫两个人。吃草子、穿羊皮、住土窑、喝雨水,沙漠里不会留下足迹,然而在同命运抗争的18年里,她却给大漠留下了6万亩林子、成群的牛羊、绿油油的农田。毛乌素沙漠,有她用一串串泪水包裹着的感人肺腑的故事。
肖东坡坐在沙丘上采访殷玉珍,就在殷玉珍的树林子里边。当拍摄进行到一半时,天空中的乌云开始变得厚重,下雨了,雨滴由小变大。这是沙漠中的喜雨,肖东坡毅然决定,录制不中断,用衣服盖上摄像机,一切继续进行。等这期节目录制完,肖东坡被冰冷的秋雨浇得差点没站起来。
肖东坡认为,宣传劳模人物,表现他们的努力、勤奋、无私等是一个方面,但不能把故事主人公的生活描述得一味的苦。节目中,有殷玉珍去城里逛街购物的欢快镜头。有人认为,这一段与节目表现的主题相去太远,但肖东坡作为制片人,坚持要用这一大段看似离题的内容。他说:一个偏远地区的农民致富以后在思想上、观念上的变化与选择,既有普遍意义,又是人们关心和感兴趣的话题。结果,这一段保留的内容,成为整个节目中很出彩的部分。
谁人调教好文字
做电视,肖东坡不是科班出身,他是学工业与民用建筑的。1994年,山东电视台招聘文艺节目主持人。肖东坡本就兴趣广泛,文学功底扎实,对诗词歌赋均感兴趣,而且,那几年正如他调侃的那样:“正兴丑星呢,可能人越丑越有自信吧,像我这样长得丑的,反而没有思想负担,你想,台里只招一男一女两个主持人,怎么能轮到我头上呢。”
事情往往就是这么歪打正着。俊男靓女们都念得有板有眼,跟新闻广播差不多。肖东坡心想毁了,这头一轮就得被刷下来。报考者足有1800多人呐!
令他没想到的是,从1800人刷成60人时有他,从60人到20人、10人、5人,仍然有他。最后一关时,考官问他,如果这次你落选了,会怎么想?肖东坡从容地回答:“我不想前路是坎坷还是泥泞,只要热爱生活,一切都在意料中,我想,终究会有我的。”
山东电视台台长兼党委书记韩国强是看着肖东坡从“不太像主持人”成长为金牌主持人的。他说:“东坡不是那种俊男帅哥式的主持人。1997年,他调入刚刚创办不久的农村栏目《乡村季风》,改行做了记者。对于东坡来说,这次工作变动无疑是一次人生转机。在《乡村季风》这个业务气氛浓厚的集体里,东坡开始找到了自己的感觉。更重要的是,因为栏目的需要,他边干记
者,边兼职做起了栏目主持人。没想到,其不事雕琢、朴实生动的主持风格与栏目定位极其吻合,与农村观众的口味也非常合拍,从此,东坡不但一炮走红,业务能力也日见精进,每年都有获奖作品问世……”
说到山东电视台的《乡村季风》,肖东坡在那里耕耘了5年。“乡村在变,我扛着摄像机,在乡村跟着那‘变化在奔跑,不知不觉已把自己融入其中。”
别看肖东坡混在人群中是个极普通的后生,但他的聪明和奇思怪想一样能成就独特的主持风格,在每一个不可复制的杰出人物面前,他都能像老熟人一样,信手拈来,轻松驾驭。
不错,新闻是易碎品,但在肖东坡眼里,他所接触的那些人物故事中所体现的精明、正直、探索与追求精神,永远不会过时。
谁说不是天道酬勤呢,翻开肖东坡的《乡村笔记》,那些灵光闪闪的人物真是招人喜欢。那个叫陈宜斗的放蜂人,肖东坡跟着他在野外生活了几天,身上被蚊虫叮咬了100多个包。但他同时记住了从1月到12月,蜜蜂采花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的主要飞行路线,什么油菜花、紫云英、刺槐蜜、荞麦蜜、棉花蜜、向日葵蜜……简直比赵丽蓉报的花名还丰富多彩。
如果一名记者把采访对象所从事的工作当成一个专业课题来琢磨,那还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难题?
一个搞新闻的,像养蜂研究所的专家一样,将养蜂市场分析得那么透彻,枯燥的数字记得那么清楚。如果没有对生活的热爱,对被采访人的敬重,作为一个主持人,绝不会下十倍、百倍的力气学习新知识,刻苦地去搜集、记录、组织这些非专业的东西结集出版。看来,一个有心人无时无刻不在捕捉、汲取、咀嚼、积累……
肖东坡的荣誉就这样来了——2002年中国播音与主持作品奖唯一的电视作品一等奖,中国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金话筒奖,中国电影电视神农奖金奖(两项),全国对农节目一等奖(三项),所主持的《乡村季风》获得中国新闻名专栏奖……
对于一名主持人来说,手持金话筒就如同端着一个金饭碗。但肖东坡感到社会的大环境不断在变,正如一位哲人所说:一切都会消逝,只有变化永恒。肖东坡想变一变。
2003年,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招聘主持人,肖东坡作为唯一一名外来者前来应聘,结果他被选中了,成为独立制片人兼主持人,入主崭新的《乡约》。这是一个需要自筹资金、自收自支,走市场运作之路的栏目。
上任伊始,肖东坡有太多的困难需要面对。如何提高自己,如何保持大家的追求状态和积极性,如何运用手中的纸笔、镜头、话筒,张罗一个风光阔大、才思涌动的天地。正如友人鼓励他所说:没有劈不开的木头,只有不锋利的斧子。他把自己的斧子磨了又磨,付出了百般心力和时间。
终于,在《乡约》,他一飞冲天。他被全国的观众熟悉和热爱,他被农民兄弟所推崇,并被新浪网誉为“中国第一农民之友”。
“本来以为自己已非常娴熟地融入了都市的世俗中,面对任何现实的情感我都抱之以冷漠的伪装和掩饰。可是面对《乡约》中那一个个感动的瞬间,那一张张朴实、纯真的面孔,一个个真实的故事,所有的伪装顷刻间崩溃,至此,我相信我从未改变,改变的只是外表,而那乡情、乡音、乡意却从未停止过。”
作为著名制片人和主持人,肖东坡依然朴实、生动、深刻一如从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