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语境下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叙事管窥

2009-04-19 02:54
电影文学 2009年21期
关键词:通俗化主旋律叙事

唐 卓

[摘要]独特的影像叙事,是新世纪以来农村题材电视剧获得广大观众青睐的根本原因。以底层叙事高扬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旋律,以诗化的风情与地域的特色展开审美叙写,这两个维度实现统一,成就了诸多剧作。但是,当下语境的创作也存在诸多问题,突出表现为:深度叙写不够,作品缺少厚重;通俗化有余,审美内涵不足。

[关键词]叙事;主旋律;审美;通俗化

几十年来,农村题材的电视剧却一直处于边缘化受冷落的境地,制作量低播映少且反响也大多寂寥。然而,新世纪出现新景象,一批反映当代新农村、新农民的新生活的电视剧热播荧屏,很受广大电视观众青睐。值此,分析探讨新世纪以来近十年的农村题材电视剧作,无疑对进一步推进创作发展提升创作质量,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电视剧是影视艺术,更是讲故事的艺术,是以影像形态完成对故事的讲述。因此,探讨电视剧的创作,首先就要讨论其影像叙事。

一、以底层叙事,高扬时代主旋律

2002年《刘老根》的播出,掀起了我国农村题材电视剧在新世纪开端的热播之风。继后有《当家的女人》《马大帅》《圣水湖畔》《插树岭》《喜耕田的故事》《别拿豆包不当干粮》《乡村爱情》《静静的白桦林》和《清凌凌的水,蓝莹莹的天》等等,综观新世纪近十年来的农村题材电视剧,它们有着趋于一致的叙事,即遵从“三贴进”的创作原则,选材于“三农”问题,定位于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讲述当代改革开放新环境下农民的生产与生活,辨述农村的发展与变化,从而歌颂新时期党的政策、新农民的进取向上,也提出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表现出创作者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思考与探索。

底层叙事是新世纪以来农村剧在创作上的突出特点。以平民的视角关注农家小院的普通农民,讲述他们的劳动和生活。创作者正是通过这些普通农民的近似琐碎的劳动与生活,来反映当代农民“穷则思富,富则思进”的创业奋斗历程;也正是通过这些小人物的创业历程,反映了当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主题。

而且,紧跟时代弘扬主旋律,更是新世纪以来农村电视剧的共同之处。弘扬主旋律就是要反映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就是要传达主流文化的核心价值系统。新世纪以来的农村电视剧其主题定位是明确的,是在塑造国家精神和社会核心价值观。随着改革开放中农村发展的进程,各剧作不再将新旧思想交替中农民的困惑作为表现内容,而是抒写当下励志氛围中的新农民。从具体叙事内容方面观察,这些剧作又是各自选取不同层面各有侧重地分别讲述着当下的农村与农民,各有不同的主题思想取向。比如,赞扬农民创业致富的,歌颂农业废税富民政策的,宣传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同样,各剧作触及了改革进程中的不同问题,比如,坚守农村种田的问题,保护耕地的问题,农民工进城的问题,“留守”妇女儿童的问题以及农村的医保问题、环保问题等,从不同方面展示了当代新农村建设的现实。剧中一方面歌颂了农民的崇高,也一方面对反面给予讽刺批判。可以说,各剧是以现实主义的底层叙事完成了鲜明的时代政治主题。各剧作牢牢地把握新农村建设的主旋律,在倡导着农村生活的“风向标”,在努力实现影视艺术作品的激励引领功能。

在我国当代社会大变革的语境下,以艺术作品为载体,实现用先进的理念引导观众,用真善美教育观众,这应该是每一位电视艺术创作者的文化自觉,更是各位电视艺术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时代使命。新世纪以来的农村题材电视剧让我们看到了它的创作者们的自觉与努力。而以现实的底层叙事高扬时代的主旋律,又是新世纪农村剧作的突出创作特点。

二、美的叙写,浓郁的地域特色

美化农村,叙写快乐的农民,这是新世纪农村题材剧共同的影像取向。在传统的文艺作品中,农村与农民的形象基调是悲苦的。尽管通常作品一方面也表现农民的善良、质朴和勤劳等,但是农村与农民基本被赋予了弱势或落后的意义内涵。而且,直至新世纪前,由于当时的农村题材作品大多是以新旧思想交替、农民精神困惑与救赎为叙写内容,所以作品凝聚着冷静、沉重的反思气息。而新世纪农村剧是回应时代重塑“新农村”与“新农民”形象,构造轻松向上的励志氛围成为作品的主流风格。虽然作品也表现农民的辛劳与艰难、情感中的起伏与矛盾,但是作品的基调是阳光的。创作者不是以精英的视角俯视农民,也不是以精英的立场高高在上启蒙教化,而是站位于农民,以平民的立场,为农民代言,是充满着理解、倾注着欣赏的眼光去叙写农村与农民的。因此,新世纪农村剧作中的农村是美丽的,农民是乐观豁达、向上进取,有智慧有作为的;人与人之间是和谐友爱重情讲义的,生活也是快乐幸福的。应该说,创作者们的这种审美艺术追求下的影像叙事已在广大观众那里获得了强烈的美学效应。例如,在《乡村爱情2》的研讨会上,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敬一丹就讲,“看了这部戏我觉得生活挺美好的,人和人之间也很美好。”

新世纪农村剧作不仅塑造叙述了农村中美好的人及人际关系,而且各剧作更多地展示了农村生活中美好如画的自然环境、地域风情等等。自然美、社会美与人物美相统一的影像叙事文本,不但建构了诸多新世纪农村电视剧的审美价值,也增添了这些作品的观赏性。

美丽的自然风光与生活场景的原生态展示,是形成作品地域特色的重要因子。新世纪以来,以地域文化为基础的地域特色已使农村电视剧形成地域“流派”。其中,东北的轻喜剧和西北的陕派剧是两大主要流派,还有以《雨打芭蕉》为代表的岭南风格剧等。不同流派的剧作表现为各自浓郁的地域自然风光、地方生活气息和地域文化风情。比如,在东北剧中,白山黑水、黑土地的自然风光,红高粱、玉米地的生态环境,挂着红辣椒、堆着玉米囤子、养着鸡猪等家禽家畜的农家院落,晒玉米、推碾子拉磨的农事,听二人转、唱东北地方小曲的休闲娱乐。这些东北特色的乡土生活,经由剧作的艺术表现,甚至令其他地域观众神往与陶醉。同样,西北剧黄土高坡的地域风光、岭南剧的小桥流水人家等,也都让观众欣喜领略。

地域方言与地方民间艺术,尤其彰显了新世纪农村剧作的地域特色。不论是东北剧,还是西北剧或岭南剧,新世纪农村剧中的演员一般都以方言而本色地表演人物。一口地方腔,质朴风趣的地方口语及俚语,是用农民自己的话说农民自己的事。特别是不少的作品,往往会吸纳融入一些地方民间艺术内容。相声、小品、二人转等地方戏曲就常出现在东北农村题材的剧作中。比如,陕派剧《上门女婿》中插入的主人公西北汉子那嘹亮高亢的西北民歌。不只是歌美,通过歌更展示了人美,因为那歌是为了救助弱女子的拼力之咏。分析可见,方言与地方民间艺术内容的适度纳入,不仅有助于塑造人物、表现生活,有助于增添作品的原生态叙事性,而且也会因此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提升作品的艺术品味。

总之,以诗化的风情,营造浓郁的地方乡土特色,展开美的叙写,是新世纪以来农村题材电视剧的一种叙事艺术。

三、语境中的碰撞及误区

任何影视作品都是一定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在当代我国特有的文化语境中产生了新世纪以来诸多的农村题材电视剧,产生了诸多的农村剧叙事。从理论上说,社会的大变革及文化的涌动,伟大的时代及丰富的客观存在,这些绝好的生活及素材等是产生优秀影视艺术作品的契机。但是,急剧的变革与文化潮涌以及带来的多语纷纭,都难免让创作者遭遇无所适从准备不足的尴尬。这种境况在新世纪以来农村剧的创作领域表现尤为明显。

1.互补与融合中的抉择之难

在创作实践摸索与理论探讨寻求的共同进程中,目前我国对于电视剧的文化定位,业界与学界已基本达成共识,即“电视剧是主流文化与大众文化的辉映互补”“电视剧创作是多元文化和谐共存、相互渗透的局面”。

新世纪以来我国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创作正是按照这种概括一路走来的。创作者们在努力实践弘扬国家主流文化,积极吸纳精英文化成分,主动兼容大众文化的有机成分,从而去建构科学正确大有可为的中华影视叙事形态。但是,在多种文化共生多语纷纭中的探寻,在实现互补与融合中的抉择,有太多的矛盾碰撞,也留有太多的不足与遗憾。最突出表现在如何处理弘扬主旋律与现实深度叙写等的关系上。

以现实的深度叙写而高扬国家主流文化的主旋律,这当然是创作中最完美的结合,也是优秀剧作的创作目标。可是,“三农”问题是复杂的,破解需要艰难探索,而艺术作品要表现反映这种复杂与破解是何其之不易。对此,一些剧作避开复杂与不易,并没有捕捉与叙写大变革大动荡中农民真实的生存境遇、精神困惑以及艰难的化解经历。而是将生活浅表化,将情节简单化,以作者预设与理想叙事,于是,作品出现主题贴标签图解化,人物类型化、扁平化等。一句话,创作缺少深度叙写。因而,也导致作品既缺少精英文化所坚守的“高雅艺术”,也不能回应大众文化对“消费产品”的呼唤。

2.通俗化有余而审美内涵不足的偏颇

当今语境中,有种主张将电视剧界定为大众文化,而且认为电视剧是大众文化传播中的普适性读本。在这种命题下的电视影像叙事,需要处理好通俗化与艺术性的关系。通俗化是大众文化的特点,而艺术性与审美化是艺术作品的本质。在大众文化的强势语境作用下,当下的农村剧创作领域对通俗化与艺术性的关系处理得不是很好,很多作品出现通俗化有余而审美内涵不足的偏颇。首先,人物语言、行为与外貌叙写上的失误。例如,为了求得所谓的通俗,不少的作品给剧中人物安装了过于土俗的语言,设置了滑稽的举止甚至卑琐的外貌形象。这明显是媚俗,脱离生活真实,丑化了农民也丑化了农村,迫使作品由审美蜕变为审丑。

其次,添加过多非情节叙写的失误。为了追求所谓的地方民俗特色,追求通俗化所带来的观赏性,有的作品过多地插入相声、小品、地方戏曲的语段以及口技类小绝活等。本来,在作品中恰到好处地融入地方民间艺术内容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但是,游离情节的展开与人物的塑造,生拉硬扯硬性插入,便成为一种噱头和取悦人的添加物。它起码导致两种弊端:其一,冲淡剧作的叙事性,或说故事性。这种插科打诨类东西过多,造成故事情节断裂、人物油嘴滑舌,会影响故事情节正常发展与人物性格的塑造,会影响作品的艺术真实性。其二,它使作品向情景喜剧的方向倾斜,有悖于大众对电视剧类型的审美期待,甚至不利于剧种的发展。应该说,任何艺术形式都是发展变化的,绝对稳固不变的艺术形态类型是不存在的。艺术形式之间的交融渗透甚至艺术形态类型的裂变,都是艺术发展进程中的正常现象。但是,作为弘扬主旋律的现实主义农村剧作,如果脱离正剧形态太远,如果叙事上支离破碎不伦不类,那显然是进入了创作上的误区。

猜你喜欢
通俗化主旋律叙事
古典音乐广播节目的通俗化表达探析
国内主旋律真实改编商业电影的艺术特征探究
东方奇幻与眼球审美:对中国魔幻电影的解读
用现代舞表现“主旋律”的成功尝试
通俗化、民族化、科学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