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公的自我解放历程与福斯特的现实批判

2009-04-19 02:54闫爱静
电影文学 2009年21期
关键词:连接文艺复兴人文主义

闫爱静

[摘要]《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作为E·M·福斯特“最美妙的”小说被成功地搬上银幕。光线与色彩的完美组合展现了一个结局完美的浪漫爱情故事,但其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主人公露西对真爱的萌动、困惑、逃避、挣扎以及解放的情感历程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同阶级之间、文化之间以及社会规范与人性之间的各种矛盾、冲突。本文将透过主人公的自我解放历程来阐述E·M·福斯特对于当时社会的现实主义批评以及人文主义的社会理想。

[关键词]维多利亚时代;文艺复兴;连接;现实主义,人文主义

电影《看得见风景的房间》根据英国20世纪杰出的小说家摩·福斯特早期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由美国著名导演詹姆斯·艾弗里于1985年成功拍摄。本片讲述了一位中产阶级富家小姐露西·霍尼彻奇与平民出身的小伙子乔治之间的坎坷而美丽的爱情故事。影片成功地再现了小说所体现的丰富细腻的人物塑造、此起彼伏的情节冲突讽刺和幽默的技巧;再加上光与影所缔造的如诗如画的美妙“风景”,使其成为一部非常优秀的经典文学电影,曾荣获奥斯卡金像奖的八项提名。

本片的背景为20世纪初的英国,即维多利亚时代刚刚落下帷幕的爱德华时代初期。然而这个时代的一切社会状况还是维多利亚时代后期的延续。维多利亚时代曾经的辉煌造成英国社会无限的骄傲与自满。到了维多利亚时代末期,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激化,社会丧失了生机与活力。曾经作为时代文明标志的英国贵族阶层的精致、高雅,崇尚礼仪和修养的社会习俗也不断地刻板、僵化;整个资产阶级上流社会呈现出骄傲自大、冷漠狭隘,同时又陈腐虚伪、保守麻木的社会风气。本片中的青年乔治出生于平民家庭,没有经历维多利亚式的贵族教育,但饱读诗书,其中包括拜伦的作品及其他很多富含自由思想的书籍。然而这位充满激情、坦率的小伙子似乎与当时陈腐、虚伪、刻板的社会格格不入而四处碰壁,显得无限的困惑与忧郁。影片中的女主人公,中产阶级富家小姐露西也无法摆脱社会冲突带来的烦恼。露西成长于英国秀美、宁静的乡间,父亲遗留下来的称之为“风角”的别墅成为露西和弟弟快乐成长的乐园。然而当时英国社会不断膨胀的城市文明早已入侵到了乡村,那份自然的活力与自由被陈腐、刻板的社会习俗包裹着、压抑着,露西只能在心灵深处的某个角落隐约地感觉到它丝丝的存在。这种理性对感性的压抑所产生的烦恼正像露西自己所说的那样,只能在弹钢琴中找到排遣直到那次不平凡的意大利之行。

影片一开始向观众呈现了意大利美丽的城市佛罗伦萨,透过贝尔托利尼旅馆中“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人们看到了美丽的阿诺河。福斯特精选此处作为小说开端,不仅仅因为她那如画般的风景,更是因为佛罗伦萨是意大利乃至整个欧洲文艺复兴的发源地,也是文艺复兴先驱但丁的家乡,阿诺河边的斯人、斯景成为但丁伟大作品《新生》和《神曲》的创作源泉。从那里观众能时时感受到浓郁的意大利文艺复兴遗留下来的自由、开放的人文主义文化氛围。福斯特利用这种基调作为铺垫,与当时英国资产阶级沉闷、封闭、僵化的社会氛围形成鲜明的对比。露西正是在这种迥然不同的氛围冲击下,美的直觉、爱的欲望开始萌动,尽管朦朦胧胧,却是人生重大的转变的开始。

露西在佛罗伦萨与乔治有过三次重要的会面。第一次即初到佛罗伦萨的贝尔托利尼旅馆入住。然而第一次见面并非愉悦而是对露西内心传统的第一次冲击和挑战。露西身边有一位年长但一直未婚的巴特利特·夏绿蒂表姐作为陪伴和临时监护。这位表姐有着典型的维多利亚时代贵族的气质——高贵文雅但却冷淡、清高,而且有些刻板,对于开放自由的意大利她保持时刻的警惕,甚至有些神经过敏。露西因为没有得到预期的“看得见风景”的房间而倍感失望,两人在餐桌上低声抱怨时,被餐桌上另外两位英国游客艾默森先生及其儿子乔治察觉。艾默森先生马上热情地提出与她们换房间,并且一再坚持。然而这番真诚的好意并未得到接受和感激,按照维多利亚时代的修养和礼节标准,这无疑是一种无礼,甚至冒犯。巴特利特小姐,作为那种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代表及捍卫者,当即冷淡地给予回绝,并拉着露西匆匆离开餐桌。露西那颗年轻鲜活的心虽然感受到了对方并非“别有用心”的善意,但是在与传统抗争的天平上,丝毫显示不出任何分量。幸好在毕比牧师的调解下,露西如愿地看到了窗外那迷人的风景;第二次见面发生在佛罗伦萨广场。露西当时独自欣赏广场的美景,为一场意外的打架流血事件所惊吓而晕倒,恰巧乔治经过此处扶住了露西。苏醒过后的露西对乔治感激之余,就是对自己的出丑和不雅倍感尴尬和自责,请求乔治不要把此事透露给任何人;第三次见面就是本片最浪漫的佛罗伦萨郊外之吻了。露西、巴特利特表姐、埃默森父子、伊格牧师、毕比牧师一行驱车去郊外游玩,半路上意大利马车夫和恋人之间亲密的、无所顾忌的说说笑笑让露西心生羡慕。殊不知接下来这种浪漫也降临到她身上。露西在郊外的原野上寻找毕比牧师,无意中在一片大麦田的尽头发现了沉思的乔治,回过头的乔治看到了露西,一身洁白衣裙随风荡漾在碧波当中,那番飘逸、清新与美丽使得乔治情不自禁地跑上前去深深地吻了露西。可就在此时巴特利特表姐突然出現,惊恐地制止了乔治对露西的“亵渎与欺侮”,从此加深了对乔治的偏见,决定提前离开意大利这一是非之地,返回英国……”。露西的退避显示了在以巴特利特表姐为代表的英国传统的社会规范和意大利及乔治为代表的自由开放的文化之间的较量以前者的胜利而告终,但露西潜意识里蛰伏已久的情感欲望却被不知不觉地唤醒。

就这样露西带着前所未有的惊魂动魄和许多秘密回到了英国,一切似乎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露西接受了来自伦敦贵族塞西尔的求婚,并试图走向资产阶级理想的婚姻。塞西尔,小说中那位被比喻成“哥特式雕像”的人物,在电影中得到了出色的演绎。丹尼尔·戴·路易斯把这位举止优雅、思想僵化的人物表现得活灵活现,那种夸张、幽默的手法一方面产生让观众忍俊不禁的轻喜剧氛围,同时也让观众鲜明地感受到作者所要讽刺和批判的社会现实。塞西尔是工业和城市文明的中心——伦敦资产阶级贵族阶层的代表,有着优越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关系,受过良好的维多利亚式的贵族教育,对年轻美貌爱弹钢琴的露西爱慕有加,但他身上也体现了当时资产阶级令人无法忍受的典型顽症。他貌似彬彬儒雅,但高傲不屑,尖酸刻薄、自私狭隘,对露西的母亲和弟弟也不例外;他言必称音乐、艺术与美,但僵化、虚伪、卖弄,与产生艺术美的源泉——生机、自由、激情……总是格格不入,甚至是“煞风景”;他在乡间树林里对露西那笨手笨脚、左顾右盼、滑稽的一吻,只能唤起露西对佛罗伦萨郊外那段激情的回忆,同时也成为观众记忆中永远的笑料;塞西尔欣赏、爱慕露西,但骨子里只是自私地把她看做是一幅蒙娜丽莎,不尊重甚至无视她的想法,擅自变更了哈里爵士的房客,导致了露西对艾论姐妹的不信不义……

露西对塞西尔的感觉存在着理性与感性之间的矛盾,

一方面是周围强大的世俗,另一方面是自己微弱、不敢昭示的内心世界。露西一直在二者之间徘徊,她曾经为了掩盖自己真实情感,对毕比牧师等很多人撒谎,成了影片中面对自己情感最不真诚也最烦恼的人。乔治的再度出现似乎打破了这一切。由于塞西尔自以为是的安排,埃默森先生成为哈里爵士的新房客,乔治以朋友的身份被弗雷迪邀请至家中。露西、乔治、巴特利特表姐三人的再次见面勾起了意大利之行的尴尬,加上巴特利特表姐把乔治吻露西的秘密透露给作家拉维斯小姐,以至于被写进小说,而且还被不知情的塞西尔公开、讥讽地朗读,这使露西感到十分恼火。而乔治不顾露西与塞西尔之间的婚约,伺机亲吻露西,这一切让露西感到了“天下即将大乱”的威胁,因此当着巴特利特表姐的面,坚决地赶走乔治。临行前乔治真诚地一针见血地揭露了塞西尔那份不适合露西的虚伪的爱,并向露西表达了自己的真爱。此段对白成为本片最经典的对白之一,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面对这位地位悬殊、直来直去、行为不合乎规矩的鲁莽小伙子,露西的感情一片胡乱。但对塞西尔,她不再彷徨,

“像换了一个人一样”借乔治的话勇敢果断地中止了他们的婚约。对此,塞西尔惊讶、痛苦,但最终还是给出了作者理想的绅士反应:接受了露西的拒绝,而且真诚地感谢露西并对其勇气表示了称赞。

露西对悔婚将带来的巨大压力自觉无力承受,准备远赴希腊旅行来逃避世俗的指责,至此,露西的幸福似乎又将无果而终。幸好巴特利特表姐,露西情感波折的始终的见证者,一方面为自己违背诺言、泄露秘密而自惭,另一方面,看到了自己一直蔑视的地位低下的小伙子身上真诚与守信的美德,最终改变了对乔治的偏见,不再阻挠,相反有意安排了埃默森先生与露西之间的那次让露西潸然泪下的肺腑长谈。

露西与乔治实现了观众所期盼的最终结合,整个影片给人温馨的氛围,巴特利特表姐改变了自己顽固的刻板的偏见,成为作者笔下典型的能够变化的“圆形人物”;塞西尔是一位从始至终没有根本改变的“扁形人物”,但也能做出體面的妥协。福斯特作品中看不到水火不容、血腥残忍的极端对立,即使在深刻地揭露和批判的同时,人们也总能感受到福斯特美好的人文主义社会理想。他反对宗教的桎梏、腐朽规范的束缚和对外侵略,宣扬人性的平等、自由与完善,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友好。“在灰色的生命河流的岸边,爱是惟一花朵”“我们还不如相亲相爱、努力工作、尽情欢乐吧。”正是这种超越阶级、种族和文化的人文主义情怀成为人类沟通的契合点,露西与乔治的结合成为通往成功的典范。尽管福斯特的思想在当时曾被指责过于理想化,行不通,但对于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磨难,渴望和平与和谐共处的现代人类,福斯特的人文主义理想显得更具亲和力。

猜你喜欢
连接文艺复兴人文主义
民间资源、自然神性与人文主义立场——阿来小说论
宁夏人文主义戏曲现代化探索之路
浅谈古希腊艺术,基督教艺术与文艺复兴艺术间的关联
陈春花:什么样的公司最受90后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