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不痛,娘才不痛

2009-04-17 09:33孙君飞
人生与伴侣·共同关注 2009年7期
关键词:瓦片姐姐孩子

孙君飞

她个子高挑,年轻时很漂亮,喜欢唱豫剧,唱到“这女子们哪一点不如儿男”时,眉毛一抖,目光一聚,手中“长枪”一挥,在英姿飒爽中点出朵朵妩媚。

许多人喜欢她,她最后嫁给一个个子矮矮的人。他是司机,她梦想着风尘仆仆的大卡车载着他们奔赴千山万水。但结婚后,他没有,他总是太忙,将她和六个孩子久久地搁在乡下,直到他去世也没有载过她跑出县界。

六个孩子中,她最爱小儿子敏。那种爱,砸断骨头连着筋,仍然不放弃、不抛弃。

敏在上小学五年级时,不幸患重病,乡下的赤脚医生误诊为重感冒,失去了最佳治疗机会。丈夫远隔千里,她和大儿子轮流背着敏,赶到车站,乘车来到县城人民医院。医生告诉她,他们无力回天,这个孩子患的是最严重的脑膜炎,又耽搁了治疗,日后只是一个不会说话、不会自己吃喝、不会走路、不会劳动的“寄生虫”。晴天霹雳,她刹那间失去知觉,醒来后第一件事就是硬生生跪在医生面前,要他们用最好的药、最好的医术治好她的孩子,不会劳动没关系,只要能够说话就成。

敏出院后,医生的预言成真,她还是不相信,死也不相信。眼看着曾经的灵气一点点从敏的眼睛里消散,她一声又一声地呼唤他的名字,他已经不能答应;她泪流满面,捧着敏的脸亲他,问他,他还是一言不发。村里的伙伴来看敏,唤他,他似乎感觉到什么,竟号啕大哭。伙伴也哇的一声大哭起来,扭过身子就朝外跑。在她听来,撕心裂肺。

她把敏的书包、玩具统统拿来,希望刺激他的记忆。她给他讲村里的事情、学校的事情,说等你考上大学,娘就跟着你走,你娶了媳妇,还要给娘生一个白白胖胖的小子,娘教他唱《花木兰》。他只会一个劲儿傻笑,嘴里的口水擦不及,流到衣服的前襟,她一边擦一边流泪,最后竟哽咽着去唱《花木兰》:“我的娘疼女儿,她苦苦阻拦,说木兰我发了疯啊言语癫狂……”

左邻右舍来看她和敏,开始都还抱着一丝希望,但看到敏在病床上胡乱抓挠,看人时两眼呆滞,吃喝拉撒睡都要她照顾,屋子里已经弥漫着一种怪异的气味,只好叹一声,转身劝她想开一些,伤了自己的身体,更不划算,这样的病儿,能养一天算一天。

那是从娘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啊!他曾经那么聪明、活泼,班级里的女生见他长得帅气,都爱追着他玩耍,她还跟人打趣,让敏从女生堆里挑一个最漂亮的,背回来当花媳妇。她不甘心,她希望敏出现奇迹。

她在扫盲班里仅仅学会写自己的名字,敏患病后,她缠着村庄里的一个老先生教她认字。白天忙于农活,就在夜里用功,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写背默。老先生嫌麻烦,不教她了,她又拜自己的孩子为师,逮住空就问这个字怎么读,那个词怎么理解。孩子也嫌她烦,自己的作业都没写好,教她浪费时间。她就骂他们,气恼时还打他们。终于她能够顺顺当当地去读敏的课本了,只要有空,便念给他听,觉得他听明白了,就亲亲热热地摸摸他的头;他皱了一下眉头,她就赶紧给他重复,给他讲解。旁边的孩子听到了,笑她讲错了、讲错了,她慌忙把书本伸过去,让他们给弟弟讲讲,他们哄笑着跑开了。她接着讲,也不管对和错,至少不会让敏觉得太孤独寂寞。

天气好的时候,她背着敏出来晒太阳,将他尿湿的衣服洗得干干净净的,拿到阳光最好的地方晒。她笑他越长越小了,就像他小时候总是尿床,拿出来晒的尿布最多,不过晒后的东西很好闻,她总是凑到鼻子尖上闻,闻不够。现在她不想闻了,闻的时候常常想哭,泪水打湿后不是还要晒?

敏最怕蛇,她也怕。曾经在田间劳动,看见一条花蛇盘在庄稼上,她高叫着滚下田地。有一次,她背着敏到院墙外晒太阳,他们旁边堆着一摞瓦片,一条花蛇从敏的脚边钻入瓦片堆里。花蛇会不会突然探出来咬敏?敏没有看见,要是看见了,非吓坏不可。太阳这样好,晒这么一会儿就躲回去,显得我太胆小了。不行,一定得赶蛇出来。她掂起铁锨击打瓦堆,打碎了几块,还是没有见到花蛇的踪影。她有些生气,丢掉铁锨,干脆用手去搬离瓦片。正搬着,花蛇竟从缝隙里高抬起蛇头,吐着蛇芯骇她。她大怒,抄起铁锨,噼里啪啦地朝四下里砍砸。瓦片散落了一地,花蛇也被她斩成几段。她松口气,手心里尽是冷汗,心像失去方向一样乱跳。她一瘫,软绵绵蹲到敏身边。敏竟咧着嘴笑,20多岁了看起来简直是一个懵懂无知的小孩子。她鼻子一酸,用手打打他的脸,整个心从高处跌落下来。

丈夫一年回家的次数能够数过来。

他开着解放牌汽车,周围几个村子只有他一个司机,他很神气。一回到家,他便被人请去喝酒,然后醉醺醺地回来。看见敏,他张口便骂,骂他毁了这个家,他白喝了那么多药汤,白花了老子的血汗钱,老子一辈子的好日子都被你这个“寄生虫”给毁了。你怎么不死啊?你死了也是你的福气!

她心里的冰哗啦啦全碎了,跌得很重,刺耳的响;心里有火在烧,眼眶里的泪水也是滚烫的,胸口一起一伏,仿佛藏着飓风。她随手抽出一根木棒,高举到头顶,跨着大步追打丈夫,骂他没良心,这样跟儿子说话,不怕一个霹雷把你打死!你要是不要这个孩子,你就滚,滚得远远的。你才挣了几个臭钱,就觉得了不起了,对我们娘俩呼来喝去了!你好好想想,当初你是怎样求我的,我嫁给你,你就不顾这个家了,你还不如这个病孩子,我喂他吃喝,他还知道朝我傻笑两下……

丈夫理亏了,任凭她打闹、痛哭流涕。第二天,他就又匆匆忙忙地开着车远离家门,更长时间不回来。

她渐渐习惯了这种生活,大的孩子成家的成家,工作的工作,已经不用她再操心,只剩下一个孩子要她照顾,用一生的时间去照顾。她早已吃够了千辛万苦,继续养一个孩子还是能够胜任的。

左邻右舍早已经不再提及她的小儿子,到她家串门子、说闲话,连看敏一眼都不看,偶尔说两句话提到敏,也是抱怨他身上怎么这么难闻啊。她还爱看敏,只是看得没有以前勤了。她越来越不敢看他,他长出了胡子,那么粗硬,乡下的父亲都有那种胡子;他认不出她,看见她好像看见陌生人,母亲的样子在他心里没有一点记忆了;喂他吃喝越来越艰难,而她的手也习惯抖动起来,捏不稳一个饺子、丸子和红枣;她的双手也没有以前那么有力气,洗衣服的任务变得越来越重,身边没有一个人帮她,连太阳也没有以前那么火辣了,很难晒干被敏尿湿弄脏的衣服和被褥。

敏的哥哥姐姐们也很少提起他,他是一个烫手的山芋,谁接谁倒霉。有人劝她,该歇歇了,让两个儿子,一人一个月轮流去照看他。她说不,敏是她生的,她要养他一辈子,其他两个儿子负担那么重,她不忍心当甩手掌柜;老头子以前挣钱,她没花几个,现在他退休了,工资不花白不花,这些钱专心养一个孩子还是绰绰有余的。

敏生病后,身体好得出奇,从来没有生过其他病,而且个子长得高高大大,很像她。她再也背不动他,只好吃力地搀扶他到外边晒太阳。老头子对敏的态度依然恶劣,还是从来不上前帮她一把,只会说丧气的话、咬牙切齿的话。她听了心里仍然生气,却不想再追打他,他们都渐渐老了,何必为一句狠话较真儿呢?

她还会唱《花木兰》,后来又信了耶稣。礼拜天,她坚持到教堂学习《圣经》,唱赞美诗。传教者讲上帝显灵救人于苦难不幸中的故事,她深信不疑,无限神往。过去学的字不够使了,她重新做小学生,向上学的孙子请教。家里的墙壁除了挂贴基督教画卷,她还在一些空白处写上她需要学习的汉字,做完家务就念一念,比画比画。她讲不下《圣经》里的故事,但能够唱完从教堂那里学来的赞美诗。她一次又一次地邀请信教的兄弟姐妹来家里宣教、祈祷、唱赞美诗,希望自己的虔诚给不幸的小儿子带来奇迹。

她已经无喜无忧了,岁月抹平了她所有的梦想和渴望,她似乎只愿意安安静静地带着敏过完小小的后半生。她不会难为上帝,有一个孩子在身边,不管他是不是能开口说话、迈腿走路、自食其力,都已经不重要了,他活着便是她活下去的全部理由,或者彼此依靠,时远时近地需要着,根本不需要什么理由。

不过有些东西,她还是不能接受,万万不能接受。

一个最好的老姐姐来看她,见她跟敏相依为命的辛苦样子,禁不住黯然泪下。老姐姐沉默了很长时间,突然对她说,要她不要照顾得那样辛苦了,该放手就放手,让自己好好享受一下清福。这等于说,让敏自生自灭。她什么也没有说,让老姐姐看看敏的皮肤。敏的皮肤白皙得出乎老姐姐的意料,更不可思议的是,这么多年卧病在床,他竟没有生褥疮。

“娃舒服,娘才舒服。娃不痛,娘才不痛。要是没有娃,我还能是娘吗?”她最后对老姐姐说,“那么多年,我们娘俩都挺过来了,我还在乎自己再苦几年吗?眼下日子好过多了,他不就是要娘喂、要娘搀、要娘哄、要娘盖盖被子吗?我伺候得了。”

老姐姐不言语了,她早已哽咽得说不出话来。

她从来没有跟别人提过,居然曾经有人建议她买包老鼠药,让敏吃了算了。那人说过这话,她噎得不能呼吸,浑身的肌肉没有一处不僵硬,全身的关节没有一处不疼痛。她挣扎着指着院门,让这个人快点走。这人走后,她跑到敏的屋子,紧紧地抱着可怜的孩子,亲他的额头和头发,泪水像决堤的河水一样,却听不到她一句哭声。

不想哭了,她走出来,晾晒敏的衣服。她像年轻时那样抖一下眉毛,目光炯炯有神,高扬着紧握“长枪”的手,洪洪亮亮地唱道:“有许多女英雄也把功劳建,为国杀敌是代代出英贤,这女子们哪一点不如儿男唉咳唉咳唉——”

编辑 / 尤 雅

猜你喜欢
瓦片姐姐孩子
打水漂
乡村瓦语
惯性
孩子的画
认识“黑”字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巧手姐姐
娜子姐姐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