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春文学有点虚幻

2009-04-17 12:43
环球时报 2009-04-17
关键词:青春文学通俗青春

穆 风

在文学类型化趋势越发明显的今天,即使不是所谓评论家,也能轻松地将一本小说分门别类了:刀光剑影的是武侠小说,你侬我侬的是言情小说,第一章必定出现一具尸体的是侦探小说,围绕婆婆与媳妇“那点事儿”的是家庭伦理小说。那么,讲述“半成年人”生活情感的必定是“青春文学”了。

除了反映“青春之歌、青春万岁”以外,中国的青春文学还有一大特点,就是作者本人大多也处于青春期或青春晚期,或明明过了青春期却还假装青春期。从郭敬明那拨儿开始,写作这种小说似乎只有一个门槛:年轻。本科毕业已太老,十八九岁刚刚好。青春无极限,年轻没什么不可以,所以有人的小说里除了奢侈品品牌以外几乎没有形容词,有人则在博客上把老先生骂得狗血淋头。与此同时,畅销书的排行榜上永远也都有这类作者的名字,最近的九夜茴、落落、七堇年等都获得了让文学界“老战士”嫉妒的销量。

应该说,将文学的“话语权”从某某协会那里抢夺过来,交到读者手中,让读者的喜好决定作品的优劣,青春文学、金庸武侠琼瑶言情以及王朔、王海鸰等一批市场化的中国作家们都功不可没。而且纵观中国年轻人的通俗阅读,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全面依靠金庸琼瑶到如今的“自产自销”,青春文学的发展也贡献了相当大的力量。从这个角度说,年轻作家比老同志表现得争气多了。

然而如果以市场价值之外的标准判断中国的青春文学,形势就没那么一片大好了。我们看到的那些装帧精美的青少年读本,里面固然充满了青春的甜蜜、青春的忧伤、青春的迷惘、青春的焦虑,但也不可避免地充满了虚假之感。几乎所有的年轻作者都太热衷于将自己封闭在一个小情调之内,拒绝去看社会、看世界,甚至看真实的人的生活。永远的学长学妹、王子公主、没头脑和不高兴,有些作者几乎连现实中的家庭生活都不愿反映或无力反映了,只能构建一个绝对虚拟的空间,让金童玉女们可着劲儿地折腾个够。从写作本身来说,这些作家没有任何智慧可言,他们的优势只有一个,就是他们的粉丝同样缺乏智慧含量。

许多中国的年轻作家言必称日本,似乎日本文学才与他们有共同语言;而真的看看如今日本所谓的“青春文学”,却发现人家早已和中国不在一个档次了。主流文学对这帮日本年轻作家是认可的,近年日本的最高文学奖项“直木奖”与“芥川奖”获奖作家频频是极其年轻的作者。除去青年人固有的迷惘与感伤以外,日本年轻作家的眼界和对现实的关怀也远不是国内青年作家可比。譬如名噪一时的《蛇舌》等“另类青春”作品对年轻族群的独特描绘,新近引进的《多田便利屋》、《扔在八月的路上》等作品也充满对社会的独到理解与关怀。更不用提东野圭吾、村上春树等久负盛名的作家了,人家通俗归通俗,但《白夜行》里时代的沧海桑田之感、《挪威的森林》中对左派运动的个人化解读,恐怕早已超出了很多中国青少年或伪青少年作家的心智能力了。所谓唯美的日本作家,也有着关心社会、关心生活的现实主义传统,这恐怕是中国年轻作家所不能及的真正原因。

或许是我国的青春文学本身也处于青春期,或许是我们的一部分青年人太不愿长大,但仅从文学自身而言,中国的青春文学仍然需要人情、人心与人格等多方面的进步。而文学本身的评判标准,也应该从单一的“可读”重新上升到“可想”的境界。▲

猜你喜欢
青春文学通俗青春
Sumo Wrestling
TAKE FIVE
“80”“90”后作家笔下青春文学的成长主题
小说的通俗
组工干部之歌(民族通俗版)
埋线:1厘米提升的青春
“白马时光”的市场运作模式探析
青春献礼
喧闹深处有寂静
青春不打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