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卫星
优秀的课堂教学都有一条鲜明的探究主线贯穿教学始终,给人营造了一种匠心独运、荡气回肠的感觉。能够从文本中提炼出一个适切的探究主题并以此为主线串起整篇课文的教学可以使教学目标更明确、条理更清晰、重点更突出、结构更完整。那么如何根据课文来巧设探究主线,架构教学流程呢?这里笔者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点一孔之见。
一、抓课题,以疑导究
课题是文眼,往往高度概括了文章的内容、中心或凝聚了作者的情感,因此历来都是不容忽视的教学资源。合理地利用课题,引导学生质疑,以疑导究,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而且能够很好地架构起课堂教学的整个流程。例如教学《莫泊桑拜师》一课,围绕课题中的一个“拜”字,可以引导学生质疑:莫泊桑向谁拜师?莫泊桑为什么拜师?莫泊桑是怎样拜师的?莫泊桑拜师的结果怎样?然后引导学生带着提出的问题阅读课文。第一、二个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抓住第一自然段来理解,并体会莫泊桑虚心好学、要求上进的学习精神;第三个问题是课文的重点,可以引导学生抓住第二至第九自然段阅读探究,通过感受莫泊桑三次拜师的经过,一方面体会莫泊桑和福楼拜两个人物的特点,另一方面感悟学习、写作的方法;第四个问题抓住最后一个自然段来理解;并引导学生探讨莫泊桑成功的原因,从而获得一定的启迪。这样教学既条分缕析,又重点突出。再如教学《山谷中的谜底>,可以围绕“谜底”来设计:谜面是什么?谜底是什么?谜底是怎样揭开的?给我们怎样的启示?教学《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可以围绕“厄运”“打不垮”和“信念”三个关键词来分别设计:“厄运”是什么意思?对于谈迁来说,他的“厄运”是什么?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他是打不垮的?面对这样的厄运,他为什么没有被打垮?教学《三打白骨精》可以围绕“打”字来设计;教学《夜晚的实验》可以围绕“实验”来设计等等。总之,课题是文章的核心。是文章内容、主旨的高度凝练,抓住课题,好好揣摩,时不时就会闪现出一条匠心独运、别具一格的教学主线来。
二、抓中心,巧妙勾连
一篇文章都有一个表达的中心,这些中心有的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有的则突出表现在一些关键语句或词语中。抓住这些能体现文本中心主旨的关键词句来提炼教学主线,架构教学流程,就能使教学提纲挈领,全毛皆顺。例如教学《小草和大树》一课,可以抓住“以长篇小说《简·爱》著称于世的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堪称逆境成才的典范”这一中心句作为探究的主题来设计教学。第一,让学生理解什么是“逆境”,什么是“典范”。第二,引导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夏洛蒂在成长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逆境,画出有关的语句,品读感悟其生命的艰辛和所遭受的锥心的打击。第三,引导学生再读课文,看看夏洛蒂在这些逆境中是怎么做的,找出令自己最感动的部分,潜心会文,圈画批注,感受其钢铁般的意志,充满智慧的头脑,孜孜不倦的精神。第四,勾连中心句,说说为什么把夏洛蒂称为是“逆境成才的典范”,促使学生对文本有整体的观照。第五,前后联系,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课文的几个部分都是先写夏洛蒂所遇到的逆境,再写她是怎么克服的,而且把逆境写得这么具体,引导学生领悟文本的表达方式,体会表达的效果。通过这样一条主线设计,不仅使学生清晰地把握了文本的脉络,而且使教学纲举目张,板块与板块之间衔接紧密,前后观照,教学起来得心应手。再如教学《安塞腰鼓》可以抓住“好一个安塞腰鼓”来设计:先让学生找找课文中“好一个安塞腰鼓”这句话出现了几次:然后引导学生分别从“好在有火烈的舞蹈场面”“好在有震耳欲聋的鼓声”“好在有茂腾腾的击鼓后生”“好在有匆匆变幻的舞姿”四个方面来感受安塞腰鼓的独特魅力。教学《军神》一课,可以抓住“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来设计;教学《郑和远航》可以抓住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作为探究的原点,以疑导究;教学《青海高原一株柳》可以以“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为主线贯穿全文,引导学生潜心阅读:教学《音乐之都维也纳》可以围绕“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是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来设计;教学《广玉兰》可以围绕“我爱广玉兰的幽香与纯洁,更爱广玉兰无比旺盛的生命力”来设计等等。
三、抓过渡,合理分解
过渡段在文本的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上文的总结,又是对下文的总起。它既是文本的桥梁、纽带,同时也是教师用来设计教学话题、架构教学流程的着手点。例如教学《轮椅上的霍金》一课,课文的第8自然段:“霍金的魅力不仅在于他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更因为他是一个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他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和勇敢顽强的人格力量深深地感动了大众。”就是一个过渡段,围绕这个过渡段,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教学流程:第一,为什么说瞿金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第一、二自然段感受;第二,为什么把霍金称为是生活的强者?这一问题是课文的重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第三至十二自然段,精读体会,先感受霍金命运的悲惨,再着重感受他在悲惨命运中那勇敢顽强的人格力量和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从而领悟他被称为“生活强者”的原因。第三,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他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和勇敢顽强的人格力量深深地感动了大众?从而导出女记者的提问和霍金的回答,并引导学生理解霍金的这段话和人们当时的表现。再如教学《滴水穿石的启示》,课文第二自然段中“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是一个过渡句。围绕这个过渡句,我们可以这样设计:第一,“像水滴那样”是指哪样?这一话题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课文的第一、二自然段“滴水穿石的现象”部分来理解体会;第二,课文通过哪些事例来证明“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什么事情都能做成”?这一话题引导学生阅读下面的文章,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三个人物身上那种持之以恒、目标专一的滴水精神,并且获得启示。实践证明,用过渡段(句)辐射全篇。串起板块,整个教学就会一气呵成,酣畅淋漓。
四、抓文脉,遵循思路
文章都有一定的文脉。文脉是作者思路的轨迹,都有必然的前后顺序贯通始终。有很多课文的教学,尤其是叙事性的文章都必须遵循这条文脉,才能使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发展,并使教学步步深入,推进有致。例如教学《生命的林子》一课,这篇课文的文脉很清晰,即“决意离去——引导点拨——决心留下——终成名僧”。遵循这一文脉,教学可以这样设计:第一,抓一个“去”字,引导学生探究“决意离去”的原因。第二,抓一个“留”字,引导学生探究玄奘“决心留下”的原因。这一部分教学自然而然地
追溯到方丈是怎样引导点拨玄奘的。第三,抓一个“成”字,引导学生回顾整篇课文,谈谈玄奘“终成名僧”的原因以及从中受到的启示。再如教学《爱之链》,这篇文章的文脉也很清晰,教学时先引导学生理清这条“爱之链”是怎么被链接起来的;然后按照文脉的顺序,先引导学生阅读“乔依是在怎样的环境中怎样帮助老妇人修车的”这一部分,接着引导学生围绕“女店主是个怎样的人“来学习”老妇人资助女店主这一部分,最后引导学生阅读“女店主关心安慰丈夫乔依”,并理解女店主最后说的一句话的含义以及在全文中的作用。这样主线明朗、教学顺畅,用孙双金老师的话来说,那就是:“文路”“教路”“学路”三路齐行并进、和谐统一、如乘一舟。
五、抓感受,以学定教
随着生成性教学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心,教学设计越来越注重课堂的生成性,越来越关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情和感受。课堂教学也由原来的“以教定学”逐步走向“以学定教”。实践证明,抓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来设计教学主线,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课堂架构方法。例如特级教师陈建先教学《郑成功》一课,先让学生通读课文,然后谈谈读了课文之后的感受。学生谈到了“气愤、激动、痛快”等感受。接着教师便遵循学生的这些感受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分别谈谈课文的哪些地方让你有这样的感受,在谈论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揣摩品味,感悟主旨,体会感情。这就是以学定教、以学生的感受来设计教学流程的范例。再如特级教师孙双金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围绕“____的林冲”和“____ 的洪教头”两个话题进行研读。学生的回答精彩纷呈,如“谦虚的林冲”“机智的林冲”“心胸宽广的林冲”“勇敢的林冲”“武艺高强的林冲”“心胸狭窄的洪教头”“自不量力的洪教头”“自以为是的洪教头”“小肚鸡肠的洪教头”等,而教师则围绕学生的回答作巧妙的引导点拨。正因为教师围绕着学生的感受来设计、展开教学,从而使整个课堂变得灵动宽松、智慧多元。用高林生老师的话来说,就是“积极引导学生‘发自己所未‘发”,“给学生提供了凭鱼跃、任鸟飞的广阔空间”。再如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谈自己感受最深的,最喜欢的或最感动的内容,其实也是抓住学生的感受来动态设计教学主线的方法。
“庖丁解牛”,游刃有余,关键是这一刀该如何切入。而教学也如“庖丁解牛”一般,要想使教学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就必须选对切入口。而教学主题就是这个切入口。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精于研读文本,善于“抽丝剥茧”,找出一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线索,才能营造出推进有致、前后呼应、浑然一体的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