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群体性事件考验现实社会

2009-04-16 08:05
网络传播 2009年12期
关键词:点击率群体性言论

如果说2008年“很黄、很暴力”“叉腰肌”“做俯卧撑”“打酱油”“范跑跑”等网络流行语让人觉得苦涩的话,那么2009年创造了高点击率的网络名词则让人觉得沉重。

2月8日发生于云南省晋宁县看守所的“躲猫猫”事件、5月7日发生于浙江省杭州市的“杭州飙车案”、5月lO日晚发生于湖北省巴东县的“邓玉娇事件”、6月17日发生在湖北省石首市的“石首事件”、河南新密刘寨镇农民张海超的“开胸验肺”事件、上海“钓鱼式执法”事件、南京“天价烟”事件、“王帅事件”、“官员公款出国旅游事件”等等,这些事件为何创造了如此高的点击率?原因很简单,它们无一例外,背后都有一个令人心痛的故事。截止2009年11月21日4时整,记者分别在google搜索了这些事件,与之相符合的条目均在百万以上,几百万以上的占多数,其中“开胸验肺”达到57100000条。这不得不引人深思。

随着“百万级点击率”的公共事件的接踵而来,“网络群体性事件”一词也迅速进入了公众的视线。传统媒体、网络媒体、专家、学者纷纷撰文,抽丝剥茧,层层剖析。尤其是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和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的专业分析,直指网络群体性事件问题的核心。

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喻国明教授在给本刊的文章中写到:“网络热点事件之所以从一件件普通的刑事、民事案件上升为全国性的公共危机事件,事实上,官方对信息的不公开已经到了下意识的程度。每一次网上公共事件刚在青萍之末,官方就开始信息封杀、掩盖,结果导致信息和信息需求者如“投石入水”般涟漪迅速扩大,最后官方像挤牙膏似的将信息呈现,民众获得信息满足,经过一次又一次的轮回反复,官方对民间越来越不信任,民间对官方同样也越来越不信任。”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秘书长祝新华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常规性的官民沟通和利益表达渠道还不够通畅。一些群体性事件往往遵循这样的规律:起因都很小——基层反应迟钝——事态升级爆发——基层无法控制——震惊高层——迅速处置——事态平息。这种“小事拖大,大事拖炸,以暴易暴”的情况,不仅增加了维稳的社会成本,而且破坏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重创政府的公信力。”

正如《国语·周语上》所言:“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这句话的大致意思是,禁止民众之口的危害,比堵塞河川的水还要危险,河川水被堵塞会决口奔流,伤人一定很多,禁止人们讲话也会这样。因此,善于治水的人要排除水道壅塞使它畅通,善于管理人民的人,要引导他们敢于讲话。这是两千多年前人们就明白的道理。

年轻诗人叶匡正在谈到网络群体性事件时有段话颇值得人们去回味,这类事件原本就是存在的,相信现实中早巳诞生过同样的言论,网络不过使这些言论透明化、数据化了。如果说损害形象,是这些事件本身在损害,而与公众关注多少、点击率高低并无任何关联。肯定没有这种逻辑,允许公职人员可以小范围损害形象,大范围才需维护形象。政治学早有定义,真正危险的并不是那些公开的言论,而是那些因为担心迫害,不得不秘密交流的思想。

猜你喜欢
点击率群体性言论
重要言论
重要言论
他们的言论
基于特征工程的视频点击率预测算法
密切党群关系在群体性事件治理中的作用及途径
谈涉警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应对之策
喜报!萌宝大赛参赛者660名,投票321657人次,点击率超60万!
《江南STYLE》为何这么火
论网络与群体性事件
2012年上半年群体性事件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