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的誓言》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同学们都知道,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我国现代作家曹京平,端木蕻良是他的笔名,但是却少有人知道,这位作家为什么会起这样一个笔名。下面就给大家讲讲“端木蕻良”的由来,顺便再讲讲其他几位中国著名作家的笔名因何而来。
端木蕻良30年代的中国动荡不安。为掩人耳目,避遭迫害,曹京平写完小说后决定给自己起个既不被人猜疑又让人难以模仿的名字,于是就用了“端木”这个复姓,后又取自己印象深刻的东北红高粱之意,以“红粱”为名,就成了“端木红粱”。可当时正值白色恐怖肆虐,公开使用“红”字很容易招来麻烦,所以他就将“红”字改成了“蕻”,又顺势将“粱”改成了“良”。这样“端木蕻良”就成了曹京平的笔名,从此他在白色恐怖中发表文章就自由多了。
巴金原名李尧棠。1985年他在回答香港中文大学校刊编辑提问时曾说:“1928年我在法国写完了《灭亡》,想取个笔名,刚好当时的中国同学‘巴恩波投水自杀了,为了纪念他我便取了‘巴字。而我当时正在翻译克鲁泡特金的《伦理学的起源和发展》,就又取了一个‘金字,合成了‘巴金作为笔名。”
老舍原名舒庆春。上学后他自己更名为舒舍予,“舍予”是“舒”字的分拆(舍,舍弃;予,我),有“舍弃自我”,即“忘我”的意思。1926年发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时他首次使用“老舍”这一笔名,即在“舍予”前添“老”字,后面去“予”字,而成“老舍”。这个“老”并不表示年龄大,而是有一贯、永远的意思,合起来就是“一贯、永远地忘我”。
鲁迅原名周树人。对其笔名“鲁迅”历来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鲁”乃鲁迅母亲的姓,他在小说中常提到的“鲁镇”就是其母老家;“迅”是他的小名,在其小说中也曾出现过“迅哥儿”一词。另一种是鲁迅挚友许寿裳所说,他称自己曾亲自问过鲁迅,先生笑道:“取愚鲁而迅行的意思。”实为鲁迅的自谦之辞。
茅盾原名沈雁冰。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他从武汉回到上海写成了小说《幻灭》,准备在叶圣陶代编的《小说月报》上发表。可当时他正被蒋介石政府通缉,如用真名定会给叶圣陶招来麻烦,且《小说月报》的主人、商务印书馆的老板也不会允许,这使他陷入了苦闷痛苦的矛盾之中。于是,他随手写了“矛盾”二字作为笔名。可叶圣陶认为“矛盾”二字显然是假名,仍会招来麻烦,于是便在“矛”字上加了一个“草字头”,后“茅盾”一直沿用。
张恨水原名张心远。“恨水”一名是从南唐后主李煜《相见欢》词“自是人生长恨水东去”中截取而来的。张恨水幼年酷爱词章,读了李后主这首词后,便觉人生有限,不能让光阴像流水一样白白逝去,就取了这个笔名。他自言:“也好随时听人称呼,随时看到‘恨水两字,时刻自勉,珍惜时光。”
冰心原名谢婉莹。“冰心”取自唐朝诗人王昌龄的诗:“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之所以选其做笔名,据她本人解释:“一来因为冰心两字笔书简单好写,而且是莹字的含义。二来是我太胆小,怕人家笑话批评,冰心这两个字是新的,人家看到的时候不会想到这两个字和谢婉莹有什么关系。”
艾青原名蒋海澄。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时,艾青正在法国留学。同许多留法的中国青年一样,他在巴黎也时常遭到歧视和侮辱。一天,艾青到一家旅馆住宿登记,工作人员问他姓名,艾青说叫“蒋海澄”,对方却听成“蒋介石”,便马上嚷嚷开了。艾青一气之下,就在“蒋”字的草字头下画了个“×”,又取“澄”字的家乡口音的谐音“青”,便在登记簿上填上了“艾青”。此后该名便一直沿用。
戴望舒原名戴朝宗。其笔名“望舒”取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望舒”是神话中驱月驾车的神,后来成为月的代称。月光的朦胧与他诗歌的婉曲是相合的,这一笔名暗示了诗人的诗风。
朱自清原名朱自华。20岁时,他“感于家庭经济情况不好,为了惕励自己不随流俗合污,改名自清”。“自清”两字出自《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意思是廉洁正直使自己能够保持清白。朱自清以此句为名而自勉,确实做到了一生清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