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 青
摘 要 幼儿同伴交往行为是幼儿园日常生活中的常见内容,幼儿之间是否能够建立起良好的同伴交往关系直接影响到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本文对幼儿同伴交往的概念进行了剖析,并重点分析了幼儿同伴交往的现状,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立良好的幼儿同伴交往关系策略。
关键词 幼儿;同伴交往;策略
一、前 言
(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由此可见,幼儿的发展需要与健康成长、幼儿的社会生活与意义体验,已经越来越得到教育理论界的关怀与重视。
儿童的同伴关系是儿童在交往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儿童间的、特别是同龄人间的人际关系。虽然在不同年代及不同文化的背景下,儿童接触的环境有很大变化,他们最早接触其他儿童时间和范围也有很大差别,但是在一般情况下,儿童都有与其他儿童进行交往的机会。由此可见,对幼儿来说,他们除了生活在包括父母和成人在内的成人世界,实际上还生存在一个同伴的世界。幼儿个性、社会化发展过程中的同伴关系是任何其他因素所无法取代的,因而对于今天尤其是独生子女的家庭结构,培养幼儿同伴交往的能力是极其重要的。
在有关幼儿同伴交往的探索中,已有研究表明,幼儿交往能力缺乏将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相反,积极交往的儿童,则会表现出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还有研究也表明,根据儿童早期的社会适应性,能够预测他们成人后的社会适应能力。因此,就这两方面而言,探讨幼儿交往发展的心理特点,研究幼儿交往行为,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幼儿,促进幼儿的社会化发展。
(二)概念界定
对于“幼儿同伴交往”概念的解释,我们首先需要对“交往”与“同伴交往”这两个概念进行一定意义上的认识与理解。
1、“交往”的概念
哲学意义中的“交往”,是个体的存在方式,是人的基本需要。
在心理学上,“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沟通或直接接触。
在社会学中,“交往”是指人们特意完成的交往行为,或通过交往行为而形成的特定的社会联系。
基于不同学科对“交往”内涵的诠释,本文认为只有把交往看作个体的存在方式,它才真正成为人的基本需要,也才真正意识到交往对于个体发展的。
2、关于“同伴交往”的解释
关于“同伴”的解释,学术界有很多论述,但尚未形成一致的界定。我们认为可以称其为“同伴”应该具有两方面的基本特征:一是“同伴”之间的年龄是相同或者是相近的;二是“同伴”之间的心理发展水平应该基本相当。
因此,“同伴交往”可以解释为,年龄相同或相近的主体间的人际交往,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从动态的角度说,它是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沟通和物质品的交换,因为人与人之间一切直接或间接的相互作用,都不能超出信息沟通和物质交换的范围;从静态的角度讲,人际交往就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人际关系(同伴关系),这种关系是通过直接交往所产生的情感积淀,是人与人之间相对稳定的情感纽带。人际关系或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是人与人之间最具有普遍性的联系,它对于人的生活与发展有着根本性的影响作用。
3、“幼儿同伴交往”的概念 综合上述对“交往”的理解以及对“同伴”、“同伴交往”的解释,我们认为“幼儿同伴交往”就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或心理发展水平基本相当的主体与主体之间,运用语言符号或非语言符号相互交流、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
二、幼儿同伴交往之现状分析
一位哲人说过,“人生的美好是人情的美好,人生的丰富是人际关系的丰富。无论你是正在享受美好人情的温馨、宽慰、甜蜜,还是正在饱经人际冲突的烦恼、茫然、愤怒,你都不会怀疑,人不能没有别人,人不能不与别人交往”。由此可见,人际交往构成了人类存在与生活的重要内容,我们应当努力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
然而在现实世界中,主体交往是何种现状呢?尤其对于幼儿,他们的同伴交往又是呈现出一种怎样的现状呢?为此,我们着重探讨了幼儿的同伴交往行为,并从内部、外部两个方面对幼儿交往行为的现状进行了分析。
(一)时间不足
按照《幼儿园工作规程》的规定,幼儿户外活动时间,在正常情况下,每天不得少于2小时,寄宿制幼儿园不得少于3小时。也就是说幼儿离园后至少要保证1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这段时间可以是游戏或体育锻炼等。然而从实际的调查结果来看,幼儿交往的时间远远不足。幼儿同伴交往时间的不足将影响到幼儿同伴之间不能交往,不能参与同伴活动,也不能很好地将同伴活动完整地进行下去。
除了在幼儿园里同伴之间交往的时间不足,幼儿在家与同伴之间的交往就更少,除了和父母的交往,几乎没有充裕的时间可以进行同伴之间的交往与活动。
(二)空间狭窄
当前许多幼儿园的人数太多,班额过大,幼儿活动空间相对狭窄,给教师组织开展教育工作带来不便,因此,幼儿一日活动中出现“三多”(静坐多、等待多、排队多)和“三少”(活动少、自由少、说话少),致使幼儿旺盛的体力与精力得不到正常的发泄,造成长期的心理压抑,因憋闷、烦躁而使幼儿间互相攻击性行为频频发生。
在当今多是独生子女的家庭结构社会里,父母往往过于保护和溺爱孩子,为了孩子的安全而采取限制孩子活动的方法,把孩子活动的空间限制在家庭,造成孩子与社会生活的隔离,也影响到孩子与人交往的技巧与能力。也有些父母因担心环境兀然而很少带孩子去公共场所,一定程度上大大减少了孩子认识社会、认识他人的机会。再者,现在社会的居住环境与居住条件,也限制了幼儿的交往空间。
总之,幼儿活动空间和交往空间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幼儿情绪的发展,对幼儿的认知与社会性交往和行为也带来了一些不利因素。
(三)排外心理
幼儿交往时间的不足与交往空间的狭窄,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幼儿不能以积极良好的情绪参与同伴活动,甚至还使幼儿在面对同伴活动时具有极强的排外心理。
中一班的孩子们正争着玩“长尾巴的老鼠”。这时,中二班的两个小朋友被吸引了过来。刚才还起劲争抢的孩子们,立刻停止争吵,一起对这两个小朋友发起了“围攻”:“这个玩具是我们班老师做的,你们不能碰!”“不许看!你们班的玩具在那边!”“你们快走!我们不跟你们玩!”……
由此可见,幼儿同伴之间的交往比较狭窄,交往的范围仍局限于同一班级,对于即便是同一年级但却不是相同班级的幼儿,他们之间的交往仍然存在着严重的“排外”现象。
三、促进幼儿同伴交往之策略
幼儿交往、幼儿合作是未来发展、适应环境、立足社会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幼儿同伴交往关系更是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重视幼儿同伴交往、引导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交往关系就显得十分重要与必要。为此,我们认为应当从“创设良好的交往环境、指导有效的交往方法、给予幼儿交往及时的反馈与评价、建立家园合作的长效机制”三面来考虑发展幼儿同伴间的交往能力。
(一)创设良好的交往环境
幼儿同伴之间的交往关系不仅指本班幼儿之间的交往,也包括不同班级幼儿之间的交往。在幼儿同伴交往中,由于他们在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发展水平基本相当,因而他们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他们形成的是互惠的关系。良好同伴关系的建立,不但能够满足幼儿的多种心理需要,使他们建立起强烈的团体归属感,而且通过同伴关系的发展,也能促进幼儿成就感的满足。
因此,我们应该为满足幼儿交往的这种生理或心理需要,尽可能创设良好、适宜的交往环境,特别是积极组织幼儿之间的共同活动,为良好同伴关系的建立创造条件,力求在活动中激发幼儿与人交往的意识。如,我们可以组织幼儿游戏,组织参加课外活动、兴趣小组,组织参加社会实践与生产劳动等,在各种丰富的交往活动中,通过幼儿的共同参与以增强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
(二)指导有效的交往方法
刚进小班的幼儿,由于他们年龄小又是初次离开家庭,对父母的依赖性难免很强。因而为了增强幼儿之间的交往,教师可以直接指导幼儿之间开展聊天活动、互帮互助活动,合作完成某一共同任务,如让幼儿协调分工卫生包干区的任务,既增强了幼儿的责任心,又很好地发展了他们的社会性品质。如此,在引导幼儿建立良好同伴关系的同时指导有效的交往方法,使幼儿在交往中体会到同伴的重要性和合作的意义,增强他们主动交往的意识。
从另一方面来说,交往是幼儿发展的一种社会需要,同伴之间的交往关系是他们最正常、最广泛的社会关系,并且这种同伴关系应该得到最大的尊重。如幼儿在实际交往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也会遇到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困难,由于他们的年龄小,缺乏对社会环境的判断力,也不善于自觉遵守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尤其是在选择朋友上,我们要给予正确的指导。
(三)给予及时反馈与评价
交往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一方面,幼儿在同伴交往中,认识自己也认识身边的同伴,通过与同伴的交往,学会表现自己,学会理解他人,与同伴相互沟通,建立友谊。另一方面,幼儿适应社会及与他人交往能力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也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它最需要我们教师积极的鼓励、适时的指导、有效及时的评价。因此,只要我们发现、注意到了幼儿与人交往的勇气、幼儿在同伴交往中能自觉遵守交往的规则,只要我们觉察到幼儿和合作交往中得到了愉快而又满足的体验,我们就要给予及时的反馈和积极的评价,使他们认识到交往的好处,萌发交往的意识,不断增强与人交往的愿望与能力。
诚然,发展幼儿同伴之间良好的交往关系,我们教师不但要做个有心人,随时捕捉教育契机进行培养,更需要我们有一颗为了孩子发展的心,相信孩子的潜力,相信孩子的能力。
(四)建立家园合作的长效机制
在很多时候,父母对幼儿同伴的交往有着重要的影响,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将可能导致幼儿形成不同程度的社会倾向。如,父母的家庭教养方式是积极的、乐观的、友好的,那么幼儿也容易形成积极乐观的同伴关系的亲社会倾向。反之,父母的家庭教养方式是消极的、悲观的、胁迫命令式的,则幼儿在与幼儿的相处中容易产生冲突,其社会技能难以提高。
同时,教师的行为对幼儿同伴的交往也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并且,从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目标来说,教师和家长应当成为友好真诚的教育伙伴,
《纲要》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
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由此,教师与家长必须保持密切的联系,共同关注幼儿的交往表现,尤其是当发现问题时,家园两方面要相互配合、相互帮助,共
同寻求影响幼儿同伴交往的原因,及时纠正幼儿同伴之间不合理的交往行为,以促进幼儿良好的人际交往。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2]楼瑞芳.认识你呀真高兴——记一次中班平行班幼儿交往主题活动[J].早期教育(教师版),2006,(1).
[3]王瑞华.注重幼儿园环境的整体效应[J].幼教园地,1996,(3).
[4]颜洁,庞丽娟.论有利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环境创设[J].学前教育研究,1997,(4).
[5]朱玉红.试论同伴交往对幼儿社会化的作用[J].学前教育研究.1996,(1).
[6]邹泓.同伴关系的发展功能及影响因素[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