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继红
摘要:在当前知识经济的时代下,一个企业要想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经济潮流中生存、竞争、发展就必须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而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的控制制度,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提高自身竞争能力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内部控制竞争
0 引言
在当前知识经济的时代下,一个企业要想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经济潮流中生存、竞争、发展就必须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而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的控制制度,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提高自身竞争能力的关键所在。
1 内部控制的作用
内部控制是指单位内部为了有效地进行经营管理,而制定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制度、措施和方法的总称,包括管理控制和会计控制两类。具体来讲,内部控制具有以下作用:
1.1 有助于管理层实现其经营方针和目标 内部控制由若干具体政策、制度和程序所组成,它们首先是为了实现管理层的经营方针和目标而设计的。内部控制可以说渗透于一个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只要企业内存在经营活动和经营管理的环节,就有相应的管理和控制措施,从而能够有效地贯彻企业的经营方针,促进各级职责的正确履行,及时发现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采取有效的措施,从而保证经营目标的实现。
1.2 保证业务经营信息和财务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 健全的内部控制,可以规范企业会计信息的采集、归类、记录和汇总的过程和行为,从而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实际情况,并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种错弊,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真实和完整,并使各项财务活动符合国家法律和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
1.3 有效防范企业的经营风险 健全的内部控制,通过对企业风险的有效评估,能够及时发现和加强对企业经营风险薄弱环节的控制,把企业的各种风险消灭在萌芽之中,因此是企业风险防范的一种最佳方法。
1.4 维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资产流失 健全的内部控制,能够科学有效的监督和制约企业财产物资的采购、计量、验收等各个环节,对企业各种资源的利用和现金流动进行控制和管理,从而确保企业财产物资的安全和完整,并有效地纠正各种损失浪费现象的发生。
1.5 促进企业的有效经营 健全的内部控制,可以利用会计、统计、业务等各部门的制度规划及有关报告,把企业的生产、营销、财务等各个部门及其工作结合在一起,从而使各部门密切配合,充分发挥整体的作用,以促进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2 内部控制薄弱的表现
2.1 会计信息失真 近年来,企业由于会计工作秩序混乱、核算不实而造成的信息失真现象较为严重。如常规性的印单(票)分管制度,重要空白凭证保管使用制度及会计人员分工中的相互制约、相互牵制原则等得不到真正的落实;会计凭证的填制缺乏合理有效的原始凭证支持;人为捏造会计事实、纂改会计数据、设置账外账、乱挤乱摊成本、隐瞒或虚报收入和利润;财产物资内控管理薄弱,物资购销制度松弛,存货采购、验收、保管、运输、付款等职责末严格分离,存货的发出未按规定手续办理,也未及时与会计记录相核对,对多年来的毁损、报废、短缺、积压、滞销等不作处理,致使巨额潜亏隐藏在库存中;再加上经济往来中审查制度不健全等,造成资产不清、债务不实等等。
2.2 费用支出失控 如某些企业为了搞活经济,允许部门经理开支一定比例的业务费用,但对这部分费用的适用范围无明确规定,更无约束监督机制,导致部门经理大手大脚,挥霍浪费,使本来微利的企业出现亏损,本来亏损的企业雪上加霜。
2.3 违法违纪现象时常发生 如有的企业主管财务的领导、业务经办人员、财会人员利用内控不严的漏洞大量收受贿赂、贪污公款,挪用、盗窃资金,或与企业外部不法商人相勾结,利用虚假发票,非法侵占企业资金等。
3 加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对策
3.1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强化内部核心作用 企业董事会要下设监督委员会,董事会成员必须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就企业管理层履行其财务报告的责任而言,董事会有质疑管理层的权利;就管理层行动是否正确而言,董事会有确保管理层所采取的行动是正确的义务,应当充分发挥董事会在内部控制中的核心作用。当发生某些事项和状况时,董事会有针对性采取直接行动,以确保经营者增强内控意识。为此,一是要将董事会成员与管理班子彻底分开,建立起相互制衡的结构。二是要完善董事会的决策机制,适当下放董事会的经营权力,实现权利与义务的最佳结合。三是要聘请专家进入董事会,积极发挥董事会的监督作用。在任何组织中,最后的责任都落在主要负责人的身上。单位负责人对内部控制负有最终责任,这种责任的关键是确保单位有积极的内部控制环境。我国新会计法要求单位负责人作为本单位会计行为的责任主体,有责任和义务建立、健全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做到会计事项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明确,重要经济业务事项的决策与执行的监督制约程序明确,财产清查的范围、程序明确,实施内部审计的办法和程序明确。因此,提高单位负责人自觉执行内部控制的意识是加强内部控制的关键。
3.2 强化对内部控制制度实施情况的检查与考核,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为了保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并使之不断地得到完善,企业必须定期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与考核,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得到有效遵循,执行中出现了什么问题,内部控制制度为什么不能执行或不完全执行,估计可能产生或已经造成什么后果。建立有效的激励、监督和约束机制以及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只有做到压力与动力相结合,才能最终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
3.3 构筑严密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 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具体应包括三个相对独立的控制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在企业一线“供产销”全过程中融入相互牵制、相互制约的制度,建立以“防”为主的监控防线。有关人员在从事业务时,必须明确业务处理权限和应承担的责任。对一般业务或直接接触客户的业务,均要经过复核,重要业务最好实行双签制,禁止一个人独立处理业务的全过程。第二个层次是设立事后监督,即在会计部门常规性会计核算的基础上,对其各个岗位、各项业务进行日常性和周期性的核查,建立以“堵”为主的监控防线。事后监督可以在会计部门内设立一个具有相应职务的专业岗位,配备责任心强、工作能力全面的人员担任此职,并纳入程序化、规范化管理,将监督的过程和结果定期直接反馈给财务部门的负责人。中小企业如不需配备专职人员,可由财务部门负责人直接负责此项工作。第三个层次是以现有的稽核、审计、纪律检查部门为基础,成立一个直接归董事会管理并独立于被审计部门的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通过内部常规稽核、离任审计、落实举报、监督审查企业的会计报表等手段,对会计部门实施内部控制,建立有效的以“查”为主的监督防线。以上三个层次构筑的内部控制体系对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和会计部门进行“防、堵、查”递进式的监督控制,对于及时发现问题、防范和化解企业经营风险将具有重要的作用。
3.4 强化外部监督、督促企业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财政、税务、审计等部门要合理分工,建立岗位责任制,并注意加强彼此间的信息交流,定期互通情报,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应加强对企业内部控制的了解、检查与监督,加大执法力度,增强威慑力;有关部门必须切实抓好对注册会计师职业质量的监管,使注册会计师的社会监督职责到位;鼓励与支持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对企业违法违纪行为曝光,以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政府主管部门及相关社会机构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定期评价,有利于及时发现企业内部控制过程中忽略或难以发现的问题,从而有利于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自我完善。
3.5 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系统,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效果。一个良好的信息和沟通系统可以使企业及时掌握营运状况,提供内容全面、及时、正确的信息,并在有关部门和人员之间进行沟通。目前,大中型企业的会计核算基本上脱离了手工操作的账务处理过程,许多企业内部控制的很大一部分也实现了计算机化,这既节省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又减少了人为因素对内部控制效果的影响。今后我们要特别注意开发与引进先进的企业财务与管理软件,逐步建立高质量的企业信息沟通系统。
“有控则强、失控则弱、无控则乱”。翻开一部部企业兴衰史,但凡失败的企业总能找到内部控制缺失的问题,因此必须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提高公司竞争力,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谋求长远发展,迎接国际化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