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特质焦虑理论的初步研究

2009-04-15 08:10黄文强
关键词:焦虑

黄文强

摘要:本文着重从焦虑理论的产生及发展出发对其观点逐步阐述,并从焦虑理论的演进过程中提出特质焦虑理论,随着理论的进一步的发展和与竞技体育实践的结合提出了竞赛特质焦虑理论。

关键词:焦虑 特制焦虑 竞赛特质焦虑

0 引言

特制焦虑是一种人格倾向,高特制焦虑的个性倾向于将更多客观上不具危险性的情境直觉为威胁,或对客观上具有危险性的情境作出不适宜的过高的状态焦虑反映;竞赛特制焦虑是将竞赛知觉为威胁并感到担忧和紧张的反映倾向。根据焦虑理论系统描述,了解特质焦虑的产生机制并结合体育竞赛给以启示。

1 焦虑理论概述

1.1 不同观点焦虑理论

1.1.1 哈罗德·布鲁姆的影响理论:哈罗德·布鲁姆阐述了影响就是焦虑这一事实.焦虑实际上就是弗洛伊德所谓的“压抑”,.后人在这种压抑的驱使下,要么重新振作起来,要么就只有死亡一途。哈罗德·布鲁姆提供给我们六个“修正比”以使作为后人的我们从“影响河”中逃出并创造出我们自己的“文艺复兴”影响的焦虑和六个修正比,这一部分详细阐明了哈罗德·布鲁姆的影响理论和六个“修正比”讨论了“焦虑”和“影响”这两个概念的定义。然后通过对“遮护天使”这个象征的阐释来解释影响的焦虑的实在意义。

1.1.2 在希腊文学和哲学中关于焦虑的描述:当时人们将焦虑描述为可接受的预兆,或者说是一种好的兆头,这种情绪只有在所谓高尚的人身上才会出现,但到了中世纪,人们倾向于将焦虑作为一种情绪,这种情绪往往是在人们不赞同某人、某物或某观点时才出现的。从文艺复兴时期起,人们开始谈论焦虑的控制方式,主要的方式是“否定”和“压抑”。1900年,Kierkegard对焦虑作了较多的描述,认为如果人们能够直接地面对焦虑,这将是人们自由潜能表现的开始,是人们获得一种自我发展的开始。Freud认为焦虑是人格的核心。之后较突出的是Horney和sulliven。现在人们关于焦虑的科学概念仍是描述性的。焦虑是人们经历的一种不愉快的情绪体验或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主要相伴以紧张和恐怖的情绪,并有明显的生理表现。

1.1.3 以曼德勒和萨拉森为中心的耶鱼学派的观点,从妨碍理论进行阐述:认为焦虑是从行为或认知的结果所产生的防碍,导致由情绪行为所引起的“觉醒”,这个“觉醒”妨碍学习和作业的完成,在个体不能明确地作出二者择一决定情况下,就会引起个体的焦虑。而以泰勒和斯佩士为代表的爱德华学派,认为焦虑是具有活动身体的能力,是一种获得性的内驱力。英国的约翰·西勒认为“焦虑是由于过度担心而产生的一种烦躁情绪,它具有情境性,与危急情况,与难以预料和难以应付的事件有关。美国的查尔斯·哈迪等人认为赛前焦虑是一种伴有不良情绪体验并有消极影响的激活状态,通常在24小时出现并持续,赛前焦虑不仅在心理上有体验,心理上也会出现症状,有些症状是运动员难以控制的。

1.1.4 达尔文的进化理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适应性动作发展而来,焦虑也是一样,是人类发展过程中延续下来的,所以焦虑具有先天性。

1.1.5 归因理论:归因是个体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进行分析,推断出这些行为的内在原因的过程。根据归因理论奠基人、美国心理学家海德(F.Heider)的观点,个体的归因一般可以分成:内归因和外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不同的归因将引起个体不同程度的焦虑。

1.1.6 认知理论:美国心理学家艾里斯认为,人的大部分情绪困扰和心理问题,都来自于不合逻辑或不合理的认知,这种不合理的认知往往具有绝对化的要求、过分概括化和“糟糕至极”的想法这样三种特征。

1.2 不同时期焦虑理论

1.2.1 哲学思辨时期的焦虑观:最早的焦虑理论的提出始于索仑·克尔凯哥尔(Sren Aaby Kierkeggard)。克尔凯哥尔是存在主义哲学家,他在《恐惧的概念》一书中明确指出,焦虑乃是人面临自由选择时所必然存在的心理体验。人在生命旅途中处处面临选择,正如走一条新路一样,当我们无法预见新路的另一端究竟隐藏着何种危险时,就会体验到焦虑。他指出,焦虑的产生与人的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有关。

1.2.2 精神分析学派的焦虑理论:心理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以后,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Freud提出的精神分析理论实质上是对焦虑研究的结果。焦虑是精神分析理论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是Freud神经症和精神病理论的中心概念。Freud在早期和晚期分别提出了两种不同的焦虑理论。在精神分析理论发展的早期,Freud认为人的心理生活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Freud认为焦虑是潜意识当中libido释放不完全的结果,是本能冲动被压抑、扭曲、拦阻的产物,它常表现为焦虑性神经症。在精神分析理论发展的晚期,Freud发现,本能冲动并不能直接转化成焦虑,因为不同的冲动往往产生同样的焦虑。于是他修正了以前的看法,认为焦虑是人格结构中自我、本我和超我之间出现冲突或矛盾的结果。Freud依据其人格结构理论提出了三种焦虑类型,即客观的或者现实的焦虑(objective anxiety)、神经质焦虑(neurotic anxiety)以及道德焦虑(moralanxiety)。客观的或现实的焦虑是客观上真正具有危险性的刺激所引起的情绪体验;神经质焦虑源于本我与自我的冲突,是指个体由于惧怕自己的本能冲动会导致他受到惩罚时所产生的情绪体验;而道德焦虑源于本我与超我的冲突,是指个体的行为违反了超我的价值观时,引起内疚感的情绪体验。Reiss进一步解释了这三种焦虑在性质上的区别,他认为“神经质焦虑是无意识材料威胁要进入意识层面,而客观焦虑是由现实的危险所引起,比如身体攻击或抢劫。道德焦虑是本我冲动和超我抑制之间的冲突,即某人的良心与无意识欲望发生冲突”。对于客观焦虑来说,恐惧与客观威胁的程度成比例;对于神经质和道德焦虑来说,却并非如此。Reiss说道:“神经质焦虑的心理动力概念暗含了特质焦虑的存在”。

2 特制焦虑理论的出现

当Freud在焦虑的临床和理论上取得辉煌成就即在《危险信号理论》一书中对焦虑问题的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鉴于此,Cattell和Scheier(1958,1961)针对不同类型的焦虑进行了因素分析研究,并首次将焦虑区分为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两种形态。特质焦虑指的是个人整体的、相对稳定的人格特征,他们并没有由此而上升到系统的理论水平,直到Spielberger(1966)才提出了状态—特质焦虑的完整理论。Spielberger将焦虑区分为状态焦虑(state anxiety)和特质焦虑(trait anxiety)(Spielberger,1966)。根据Spielberger的看法,特质焦虑被定义为“焦虑倾向中相对稳定的个体差异,亦即在把广泛的刺激情境知觉为危险或具有威胁性时的不同倾向,以及以状态焦虑对这种威胁进行反应的不同倾向”。Spielberger(1966,1972)提出焦虑激活模型用来解释这两种焦虑的形成及其在行为中的不同功能。Spielberger根据这一理论构想编制了“状态—特质焦虑量表”(Spielberger et al,1970),使其转化为可进行实证研究的操作性概念,从而使对焦虑的研究结束了哲学思辨和定性研究的历史,开创了定量分析的新阶段。他主持编制的“状态—特质焦虑量表(STAI)”已经成为焦虑研究的经典性测量工具。

3 特质焦虑影响因素研究

3.1 有关遗传因素对特质焦虑影响研究:Spielberger(1966)的焦虑理论主要关注的是焦虑的形态及其在行为中的功能过程,并没有涉及特质焦虑的起源与生理机制。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有研究者从特质焦虑的跨情境性的特性出发,认为特质焦虑具有遗传学基础。由于特质焦虑与H.J.Eysenck人格理论中的神经质维度具有高达0.6-0.8的相关,所以一般把两者视为同一种人格特质焦虑。Gray据此估计遗传因素大约能够解释个体在特质焦虑或神经质上50%的变异。但是,Pedersen等的研究结果显示,遗传因素只能解释其中约31%变异,而近期M.W.Eysenck的研究认为遗传因素只能解释特质焦虑约30%的变异。因此,特质焦虑的个体差异主要是从环境因素的影响中获得解释。

3.2 有关环境因素对特质焦虑影响的研究:环境因素对特质焦虑影的研究文献较多,其中国内的研究几乎都集中在影响特质焦虑的环境因素上面,但是大多数研究只是针对家庭、学校或社会环境中的一个或少数几个因素与特质焦虑的关系,综合性研究相当贫乏。有关家庭因素的影响,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Sarason等(1960)就认为,焦虑(尤其是特质焦虑)至少部分地与亲子关系的具体类型有关。在国内,罗增让(1993)对中学生特质焦虑与家庭环境关系的研究表明,专制型家庭环境、父亲焦虑以及朋友型亲子关系对子女的特质焦虑有显著影响。在学校因素上,阳德华(2001)的研究发现,初中生的焦虑水平与消极的师生关系呈正相关,而与积极的师生关系呈负相关;同伴关系的融洽性与初中生的焦虑水平在总体上也呈显著的负相关。崔明等(2002)对中学生的研究发现,焦虑自评量表(SAS)的得分与其生活环境中的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受惩罚、健康适应因子呈显著的正相关。在社会因素上,肖凌燕等人探讨了特质焦虑与社会支持系统的关系,结果显示,父母亲、异性朋友、同性朋友的支持度与学生特质焦虑水平均呈显著负相关。有关特质焦虑与环境因素关系的研究普遍显示出特质焦虑跨情境性的相对性,有研究者提出特质焦虑的多维性设想。Endler在建构人格的结构时,提出人格的交互作用模型,假定人格是个体和情境交互作用的活动。焦虑作为一种人格特质是人格交互作用模型中的一个子集,并假定状态焦虑(A-State)和特质焦虑(A-Trait)都是多维度的,其中状态焦虑由认知忧虑(cognitive-worry)和自发情绪(autonomic-emotional)两个维度构成;特质焦虑由社会评价(social evaluation)、身体危险(physical danger)、不确定情境(ambiguous)以及日常活动(daily routines)四个维度构成,从而肯定了特质焦虑的跨情境的相对性。

3.3 有关人格因素对特质焦虑影响的研究:在人格方面,已有研究主要考察了特质焦虑与自尊(self-esteem)、动机(motivation)、控制点(locus of control)以及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等人格特质的关系。在自尊方面,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就有研究者(Mandler et al.,1952)发现,高焦虑者在评价性情境中倾向于知觉更强的威胁性,他们更关注别人如何评价自己。Hart(Hart,1985)发现特质焦虑水平与自尊之间具有显著相关。Mathes(1985)的实验研究也发现,自尊的降低会引起焦虑水平的提高。在国内,李焰和李祚(1998)对自尊、被评价意识、归因风格以及成就动机四种人格因素与特质焦虑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在成就动机方面,Atkinson(1983)的研究表明,成就动机水平与考试焦虑的相关系数为-0.43,从而证明焦虑与成就动机的相关性。叶仁敏和Hagtvet(1989)对成就动机与焦虑的关系研究显示成就动机与测验焦虑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在控制点方面,Biaggie(1985)的实验研究发现,在能力情境下,外部控制者比内部控制者更容易产生焦虑;而在运气情境下,两种控制类型被试的焦虑水平没有差异,从而表明能力受到威胁时,外部控制者更容易产生焦虑。王才康(2000)对一般自我效能感与特质焦虑关系的研究结果显示, 一般自我效能感与特质焦虑存在显著负相关,提示高自我效能感的被试者特质焦虑水平较低。

4 有关竞赛特质焦虑理论

对体育竞赛焦虑的研究,是现代体育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一个重要的心理学概念,竞赛特质焦虑常成为检验各种心理学构念之间关系的参照指标。体育竞赛焦虑通常表现为三种基本反映形式:情感-自主的形式、躯体-行为的形式、认知的形式,竞赛特质焦虑常被用作原因变量、结果变量或相关变量来进行研究。有的研究(Wong&Bridges;,1995)将它作为原因变量,发现它对运动员的主观控制感产生影响。有的研究(Smith,Smol,&Barnettt;,1995)将它作为结果变量,发现一个赛季的社会支持和应激控制训练有效地降低了竞赛特质焦虑,有的研究将它作为控制点的结果变量(Ntoumanis&Jones;,1998),结果发现,内向型与外向型的人在认知焦虑和躯体焦虑的强度上没有可靠差异,但内向型的人将特质焦虑看作更具积极意义,外向型的人将特质焦虑看作更具消极意义;另有研究发现(Kerr&Goss;,1997),高水平运动员其控制点与特质焦虑(用STAI测定)有正相关,在高任务定向/高自我定向、高任务定向/低自我定向、高自我定向月氏任务定向和低任务定向对氏自我定向这四类不同目标定向的人中,高自我定向/低任务定向组的竞赛特质焦虑最高。还有研究发现,竞赛特质焦虑与优秀运动员的自尊呈负相关(Kerr&Goss;,1997),与女性的体型焦虑呈正相关(Matrin&Mack;,1996)0Petrie(1993)的一项研究更令人鼓舞:该研究发现,积极生活应激、应激控制技能以及竞赛特质焦虑可以解释年轻运动员受伤情况方差的60%;更重要的是,竞赛特质焦虑是积极应激事件效应的调节变量。

总之,这类研究提示,作为运动心理学概念网络的一个节点,竞赛特质焦虑概念的利用和开发有助于运动心理学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的扩展。

5 小结

目前在研究技术方面,虽然有关特质焦虑影响因素的研究大多都采用了对问卷测量数据的统计分析,但多数研究的统计方法相当落后,仅停留在一般的相关分析、差异检验和回归分析方面。应用这些统计技术虽然能够说明变量间的宏观关系,但无法揭示这些因素对特质焦虑影响的具体机制,即无法解释特定的特质焦虑影响因素是通过何种途径影响特质焦虑的,也无法明确各种影响因素在特质焦虑形成中的相对重要性。

参考文献:

[1]周廷军,高中玲.第七届大运会竞走运动员竞赛焦虑及影响因素的分析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5.

[2]叶平,孙小敏.运动特质焦虑的性别、项目和运动水平差异[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9.

[3]吴凡,马德明.大学生田径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探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2.

[4]刘俊,王树明,左从现.大学生运动员赛前状态焦虑强度与方向实验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3.

[5]张育青,闫万军.运动竞赛焦虑研究的进展[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1998.

[6]颜慧.蹦床运动员赛前竞赛焦虑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2003.

[7]张玲.我国高校高水平女排运动员竞赛焦虑和气质类型的研究[J].苏州大学.2006.

[8]邹正华.篮球运动过程中心理应激对不同特质焦虑运动员免疫功能的影响[J].安徽师范大学2004.

[9]陈新.国家青年队和高校队篮球运动员焦虑和气质类型的研究[J].苏州大学2001.

[10]季浏,张力为,姚家新.体育运动心理学.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焦虑
求助者中心疗法治疗急性冠脉综合症焦虑的护理分析
别格·托马斯的焦虑性人格探析
产前个性化心理护理对初产妇焦虑、抑郁心理及分娩方式的影响
社区中医干预初产妇产后焦虑及抑郁的效果
社区在册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分析
西方女性摄影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恐慌与愤怒,焦虑与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