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视阈中的人与自然和谐

2009-04-15 08:10刘希刚杨宏杰
唯实 2009年3期

刘希刚 杨宏杰

摘 要: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为人类社会摆脱生态危机提供了重要启示,也为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提供了指导思想。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就会发现,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规律还有很多未知领域,更妄论控制和统治自然界。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要反思过分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和利益需求而不顾自然客观规律的行为,自觉调整发展方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人与自然和谐;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9)03-0035-05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认为,自然界只是按照自己的规律运行,人类在人与自然关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应该对规避自然灾害、保护自然环境担负起应有的责任。在当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人与自然关系的特殊时期,要努力防止出现归罪于大自然的社会心理,积极引导人们重视认识自然规律,密切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预防自然灾害的能力,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与共同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揭示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在自然和人的关系中,人是主体,自然是客体;人是主动者,而自然是对象;或者说,人是最终目的,自然是工具。人的主体地位以及人与自然的主客体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目的和手段的关系上,人是目的,自然是手段

目的与手段是一对古老的哲学范畴,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宇宙中惟一既是主体又是客体的事物,是主体作用和客体价值的统一体。相对于物,人是目的本身;相对于人自身、他人和社会,人是目的与手段的具体的、历史的和有机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认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相对于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人更重要、更根本,人是目的,物是手段;人首先作为一个“类”同自然物、动物相区别;人作为万物之灵,处在中心和优先的位置,扮演主体的角色。强调人是目的,意味着不能把人当作物或仅仅当作手段来利用,而要尊重人之为人的尊严,满足人全面发展的需要,同时,引导人们从单纯追求物欲的满足转向追求自身发展。[1]

2.以人为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反映着人与自然之间的对象性关系

从哲学价值论的层面看,人是劳动的产物,是自己所建构起来的价值世界的中心,是认识和实践的主体,而自然界作为一个整体是认识和实践的客体对象。作为社会存在物,人的本质就是对自然界的改造。自从人类产生后,无论是认识活动还是实践活动,无论是涉及自然环境还是拓展到自然环境以外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都是以人的生存和发展为目的。人类总是根据自己特有的视角、方式和需要来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并且认识范围和实践范围是以人类为中心向四周不断延伸的。人之所以能成为认识和实践的主体,就像马克思所说,是因为人具有意识和自我意识,是一种能动的存在物。人类通过生产实践改造自然物,使自然物加以社会历史的范畴,变成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过程中,自然成为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动的一部分,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对象(材料)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

3.从价值关系来看,人和社会是主体,自然界处于客体地位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认为,在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中,主体的人是价值的中心,是能动的主导方面,作为客体的自然界处于被改造的从属地位,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客体,是人改造、利用的对象。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是人为了不至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地交互作用的人的身体。其次,自然界是人类思维和意识的反映对象,是人类精神活动的寄托物,是自然科学和意识的对象,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再次,人是自然价值的主体,并且这种价值主体的目标是全人类的整体利益,这是由地球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所决定的。不论是从个人、群体、地区、国家、民族以及全世界乃至整个人类,都有不同层次的利益链条与自然相连结。复次,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的劳动实践关系论说明了,在自然和社会的关系上,社会为主体,自然为客体。人化自然日益成为人类生存的直接基础,社会化大生产使自然力从属于生产过程,成为社会劳动因素,自然界日益成为人类学的自然界。同时,自然与社会相互影响,自然史和人类史彼此相互制约,但是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对人和自然的关系发挥着主导作用。最后,既肯定人的价值主体地位,也承认自然的价值。人类优于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其他,不在于人类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而在于人类是评价价值的主体。所谓自然价值是相对于人类而言的,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自然价值的源泉。

4.人的主体地位并非意味着人类在自然面前可以为所欲为

为了实现人类生存发展的根本目的,人类社会必须尊重自然界对于人类社会的先在基础地位,遵循和利用自然规律。第一,自然界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唯物辩证的自然生态发展规律。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形式有自身独特的、至今人类还没有完全认识、更无法进行改造的矛盾,也包含合作,这是工业社会中人征服自然力引起自然对人的报复所得出的必然结论;第二,人类社会作为自然界中的一个子系统,要通过劳动生产实现与自然的物质变换和能量转换,因此,必须受制于自然的物质循环和能力转换关系,必须在维护生态平衡的基础上进行社会生产,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三,善待自然、尊重自然规律、克服短视的掠夺自然行为、促进人与自然的共同和谐发展是实现人类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5.良好的自然环境是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自然环境同社会环境一样,对人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作用,良好的自然环境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发挥着十分巨大的价值功能。人除了正常的社会需求外,还有强烈的生态需求,这是人作为生命有机体的必备需求。良好的自然环境有利于人的成长进步,有利于人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的发挥,同时,它也有利于人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的和谐。人的生态需求的另一个表现就是享受自然美的精神需求,良好的自然环境正是满足人类这一需求的重要途径。它为人们审美提供了客观的对象,给人营造了美的氛围,同时,也净化着人们的心灵世界,从而使人们在价值观、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等一系列领域发生革命性的变革,进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6.人的能动性决定了人是自然整体价值的保护者

马克思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这样的阐述:“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2]167-168。这表明,在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中,人既是能动者又是受动者。人作为能动者,是惟一的单方面的沟通者,通过实践来改造自然和认识自然;而人作为受动者,其实践和认识活动是受自然规律和历史条件制约的。人类不能为了单纯满足自身利益而凌驾于整个自然之上,完全不顾生态平衡去改造自然,以损害自然环境为巨大代价换取短暂的经济增长,盲目而过度地劫掠自然。因此,人类的主体性不仅包含人作为认识、实践的主体对客观的主动、主导、自主力的肯定,也包括主体对这些能力的自控、自制以及对其活动结果正负效应的自省、自责和责任。所以,人类要善待自然,因为这同样是善待人类自身,而毁坏自然就是自我毁灭。人不但是自然整体价值的开发者、受益者,更应该是自然整体价值的保护者。

二、树立深刻了解自然、尊重自然规律的思想意识

面对博大精深的大自然,人类的认识还远远不够。人类需要深刻反思在利用改造自然过程中的有恃无恐、任意作为,需要反思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过程中不尊重和侵害大自然的观念和行为,深化认识自然规律,努力适应自然规律。

第一,尽管有工业社会强大生产力的支撑,人定胜天仍远未实现,人类要保持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根据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中人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同时能动的人类也受自然的制约和限制的论断,可以判定,“人定胜天”只具有相对意义。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充分证明了自然界对于人类的基础作用和规律性约束。“在人类的物质生活,以及人类的历史和人类意识的进步史中,自然界对于人类来说始终是一个能动的伙伴。由人类自身所推动的自然界的变化,反过来会决定人类历史发展的可能性及其界限。森林的持续性、土壤形成的周期、特定种类人口的增长模式以及气候的变化,都是自然界之‘弱规律性,或者说自然界的无规律性、相对性和绝对自主性的明显例子。”[3]而且不论生产力有多么发达,生产方式多么先进,人类的主观能动性有多高,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产物、受自然客观规律约束的基本关系都是存在的。当前,人类社会的工业文明仍然无法掩盖自然对于人的第一位关系,也没有改变自然对人的存在和发展的支撑或制约作用,却反证了自然资源和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不可或缺。人类永远生活在大自然的母体中,人与自然应该是统一协调的关系,而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统治与被统治的对立关系,人类一时一刻都不能脱离自然界而独立生存,更不必说可持续发展。对于自然界,人类最明智的选择是保持适度的敬畏之心。我们必须纠正妄图征服自然的反人性心理,树立与自然界同存在、同发展的理念,深入认识自然,主动适应自然,自觉与自然界和谐。

第二,尽管自然科学发展迅速,但自然规律奥妙无穷,人类要时刻保持对大自然的谦虚之意。尽管人的思维是至上性和非至上性、无限和有限的统一,自然科学具有发展的无限性,但自然界具有按照自身规律、以不受人的意志控制的方式而辩证发展的特点,仍使得人类在认识和利用自然方面任重道远。自然界不是静止的,而是运动的;不是凝固的,而是发展的;不是暂时的,而是历史的;不是被动的,而是能动的,这是我们对自然界应有的正确意象。当代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但是在自然界面前,人类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所取得的历史成就,却只是沧海中之一粟。我们对于自然界的科学认识,仅仅是致千里中的跬步,还有无数的规律需要进一步的挖掘和研究。尤其在天文、地理、地质、生命科学等方面,还有很多未知领域。面对大自然博大精深的规律系统,人类需要保持谦虚态度,需要进一步深化通过科学发展认识自然的共识,要充分挖掘利用自然科学在促进人与自然共同发展方面的价值。

第三,尽管自然界是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源泉,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足够的回报,人类对大自然要有感恩之心。根据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一方面,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的生命是自然界分化的产物,人的形成是从猿到人的转变、人类逐步从自然界分化出来的过程;人的肉体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靠自然界生活,自然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的思维和意识归根到底是自然界的产物——人脑的产物;在理论领域,自然存在作为自然科学和艺术的对象,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和精神食粮;在实践中,自然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动的一部分,是人的生命活动的对象(材料)和工具。另一方面,劳动加上自然界是一切社会财富的源泉。表现为: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前提,自然是人劳动生产的第一个客观条件,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劳动过程的要素基础,自然的生产力——自然条件影响劳动生产力。在社会生产过程中,人类应该承认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价值和贡献。

但是,在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人的主体地位和眼光的短视性与局限性,人的需要、欲望、主体地位、发展条件得到过分的强调和尊崇,人的能动性得到过于张扬的展示,而大自然没有得到人类应有的尊重,却受到人类社会的统治和侵害;自然界的规律、客观性、发展需要没有得到人类应有的补偿和反馈,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生态文明并未能随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而同步,相反,却愈加萎缩。到头来,当自然系统承受不了人类发展的重负的时候,又会把恶果反馈给人类自己。忽视生态文明发展的人类社会文明的成就,最终却成为人类发展的桎梏。

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大自然作为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永远是人类的母亲。面对大自然的养育之恩,人类应该永远保持感恩之心,而不应像淘气的孩子那样对母亲任意索取而不思回报。

三、坚持自然伦理和环境价值理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自然灾害给我们的生存发展造成了极大危害,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和谐音符,也是人与自然的非常态关系,人与自然之间占据主导地位的应是和谐相处。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掌握着人与自然相处的主动权,要自觉促进人与自然的长期共存共荣。

首先,从自然伦理角度看,人与自然的主客体关系,不能仅仅表现为单纯的控制和被控制、利用和被利用的关系,而要表现出人与自然的长期和谐共生。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原始社会,物质严重匮乏,自然条件极端恶劣,人类对大自然非常敬畏,认为自然现象的背后有神灵在支配。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克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它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它们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服从它的权力。因而,这是对自然界的一种纯粹动物式的意识。”[4]到了近代社会,以蒸汽机为标志的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理性技巧”不仅使自然与自然之间相互作用,人类从中取利,而且使机械联结为互相连贯的系统,不停地为人类社会的需要而运转。在短短的时间内,制造了前所未有的工业产品,使人类的财富倏忽之间增加了许多倍。迅速发展的社会经济成就使得人类凌驾于自然之上,支配、利用和控制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走向了对抗和分离。在这种对抗和分离下,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面临着枯竭的趋势,自然生态平衡严重破坏,地球越来越不适宜人类生存。人的异化导致大自然异化,反过来,又深化了人的异化。

总结人与自然的关系史,我们发现,人与自然的关系必须着眼长远,才能实现稳定有序和谐的发展。恩格斯说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提出要“学会更加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致”,反对“那种把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肉体对立起来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5]。人类要深刻反思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的忽视,抛弃传统工业社会那种人类与自然对立斗争的哲学,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主体和客体统一的关系,充分预料到以人为中心发展道路的风险性,矫正强势人类中心主义观点导致的粗放型发展道路的做法,借鉴弱势人类中心主义的合理观点,警惕与大自然渐行渐远的人类发展趋势,在实现社会发展的同时,尊重大自然的存在理由,增强人与自然的友谊。

其次,从自然价值角度看,要克服忽视自然资源与环境价值、日渐疏远自然的倾向,树立自然环境价值观,保持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密切关系。马克思恩格斯一方面强调劳动对于人类形成、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根本作用;另一方面,又指出了自然界在人类社会生产中无法替代的基础作用——“上衣、麻布等等使用价值,简言之,种种商品体,自然物质和劳动这两种要素的结合。如果把上衣、麻布等等包含的各种不同的有用劳动的总和除外,总还剩有—种不借人力而天然存在的物质基础。人在生产中只像自然本身那样发挥作用,就是说,只能改变物质的形态。不仅如此,他在这种改变形态的劳动中还要经常依靠自然力的帮助。因此,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正像威廉•配第所说,劳动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6]但是从近代以来,“大生产——应用机器的大规模协作——第一次使自然力,即风、水、蒸汽、电大规模地从属于直接的生产过程,使自然力变成社会劳动的因素”[7]。从此,人化自然代替真正自然成为人类最亲密的生存发展伙伴。对此,马克思指出:“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产生过程中形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因此,通过工业——尽管以异化的形式——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类学的自然界。”[2]128-129但是,人类在利用改造自然、通过劳动把自然物质转化为人类需要的社会物质财富的过程中,过分强调了人的能力和人的需要作用,而忽视了自然资源和环境在社会生产中的价值。由于科学发展与生产技术进步,人类掌握了大量自然物种的再生产规律,甚至能够改变物种的基因,从而越来越能够摆脱自然环境约束,通过模拟自然环境进行人工生产,比如大量的人工种植、人工养殖、良种培育、转基因食品,等等。由此,造成了人类不依赖自然而通过人化自然实现自身生活需要的满足,也造成了越来越脱离自然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时尚,这就阻隔了人与真实自然天然的密不可分的联系。不论是从经济社会发展的道路选择,还是从人类进化和发展的层面上看,人类都有与大自然渐行渐远的趋势,这是极为短视和危险的。不论科学技术如何发达,人类都离不开环境在物质和资源方面的赐予。在安然享用自然提供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同时,人类应该还自然一个公道,给予大自然的付出以价值确认和应有的尊重。

最后,从社会发展模式看,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努力规避自然风险。大工业生产的道路,只着眼于社会生产系统内通过劳动把自然资源转换成为人类所需物品的效率,而没有考虑到自然界自身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关系。而且,大工业社会生产的硬性切入使得自然界这个循环系统被阻断,导致了日益严重的自然环境危机。这种忽视自然界系统循环发展规律的生产模式注定是不可持续的。人类要自觉调整这种发展方向,就需要承认自然资源和环境在社会生产中的价值和地位作用,调整社会生产运行方式,对于自然界的物质付出给予物质形态和能量转化上的补偿,也就是,排放给自然界能够吸收接纳的合格的人类废弃物。

从我国目前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基本的国情特点看,一方面,实现工业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艰巨任务,并且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另一方面,我国人口、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我们不可能再走传统的工业化路子,而只能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为此,就要充分尊重自然规律的客观性,遵循人与自然之间物质能量转换和平衡的基本原则,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价值实现的规律扩展到人与自然界的循环中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实现人类社会生产与自然界循环再生之间的协调,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树立自然理念和生态意识,树立整体、系统和联系的观念,建构新的自然资源观,形成新的生态价值意识、生态忧患意识和人与生态共存意识,深刻认识自然资源存量的有限性、分布的地域性、结构的有机性和利用的非逆性等特点,树立新型的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满足人民群众对于良好生态环境的需要,努力建设生态文明。同时,要高度重视处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在重大生产建设的战略部署中,重视预测和分析大自然的影响,借鉴世界各国建立先进的自然灾害预警和防范制度,努力建立规避自然风险的实现机制,在尊重大自然规律的框架之下实现人类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邓翠华.人是目的与手段的有机统一[J].教学与研究,2007(8).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奥康纳.自然的理由——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9.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4-35.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17-518.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6-57.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69.

责任编辑:戴群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