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溥泉 孙健慧
按摩是通过手法激发和引导经络系统实现扶正祛邪,平衡阴阳,调节脏腑气血功能,从而使机体正常活动得以恢复和维持,既可祛病,又可防病。
大量的临床事实证实,按摩疗法对许多疾病效果显著,对某些疾病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如急性神经血管性头痛,服用去痛片等药物,要到半小时以后才能见效,用按摩疗法只需几分钟就能止痛。急性腰扭伤,用西药、理疗、封闭等方法,治疗时间长,如治疗不当,还可能留下后遗症。用按摩疗法只需几次就可痊愈。各类骨质增生,如颈椎、膝关节骨质增生等病症。西医无特效方法,而按摩疗法却有明显的效果。
经络是客观存在的
按摩是通过经络系统防治疾病的。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针灸、按摩学的理论核心。经络现象多指人体出现的沿古代文献记载的经络路线的感觉传导或可见的皮肤色泽及组织形态改变等,其中最常见的是循经感传现象。
1985年祝总骧教授所领导的经络组和北京经络中心。历经二十年的研究,证实古典的十四条经脉图谱具有惊人的科学性及精确性,并用形态学、实验经络针灸疗法等进一步证实经络的客观存在。
1998年,复旦大学费伦教授领导的课题组报道了对经络物质基础的研究发现,以现代科学理论和实验手段证明了经络穴位的形态学位置是在以结缔组织为基础、连带其中的血管、神经丛和淋巴管等交织而成的复杂体系之中,形成具有综合的复杂生理功能的某种生理结构。发现与穴位位置相对应的深层结缔组织结构中,富集有钙、磷、钾、铁、锌、锰、铬等元素。尤其是钙的含量要比非穴位的其它组织(骨骼除外)高数十倍至上百倍。还发现结缔组织中呈液晶态结构的胶原纤维具有一个高效率传输红外光的特征波段,这预示着人体内部可能存在着一个生物光子系统,在生命信息、能量的传输交换等生理活动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该发现为经络的存在找到了科学证据。
按摩具有多种作用
调节功能其目的是从整体上调节人体阴阳、气血、脏腑的功能,使之恢复平衡。正如《内经》所说:“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从按摩手法来看,刺激的部位是在人体的表面,但从经络学说来看,其作用可以通过经络传递到远端或与运属的脏腑。而且根据相互表里、相互交叉,或通过经络传递,最终能通达全身,从而起到调节阴阳、气血的作用。
增强抗病能力中医认为:外邪之所以能侵入人体而引起疾病,是人的“正气”虚弱。如果正气健旺,外邪则不易侵入。无论自我按摩或被动按摩,都能使人体周身的阴阳调和、气血流畅,脏腑生机旺盛,则机体的抗病能力就强,人就不易生病,这就是按摩祛除病邪的目的。有人曾对20位健康成人的背部两侧,以强手法用拇指由上而下反复平推10分钟。结果发现,按摩后比按摩前白细胞总数有少量的增加。白细胞的噬菌指数(反映白细胞对细菌的吞噬能力)及血清补体效果都有明显的提高。
促进血液循环疏通经络实际上就是疏通气血。血活气通,则瘀血化散,壅塞凝滞得以消除。这对于局部来说,可以起到消肿止痛的作用;对整体来说,具有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对20位健康成人按摩前后,皮肤温度的变化来进行观察,结果在按摩背部和上肢合谷穴后,皮肤温度都比按摩前要高。可见,按摩不但能使局部毛细血管扩张,血流旺盛。皮肤温度升高,而且对肢体远端部位的皮肤温度也有一定的影响。这说明,它与反射性的调节全身血液循环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什么按摩后感觉轻松舒适?那是因为按摩能使肌肉获得更多血液、增高肌肉含糖量,改善肌肉营养。尤其是对由于疲劳,大量堆积在肌肉代谢的中间产物乳酸,按摩可使全身肌肉放松,肌张力降低,消除疲劳,恢复和增强体力。
加速组织修复人体遭受损伤之后,由于气血不通,则筋肉肌肤失于营养,以致筋肉伤,肿胀疼痛。通过按、揉、捏,使经络气血疏通,瘀滞化散,筋肉肌肤又得以营养,因而才能修复。有人曾用家兔实验,将其两侧跟腱切断,然后做缝合术,术后二周开始做揉捏法按摩。左侧按摩,右侧不按摩,以此对照。用电子显微镜对标本进行观察,发现按摩侧的细胞成分明显多于对照侧。可见此时按摩,能促进组织的修复和完善。
正因如此,按摩对循环系统能减轻心脏负担;对呼吸系统能改善呼吸功能;对消化系统能使消化功能低下的患者胃肠蠕动加快,功能增强,又可使亢进的胃肠受到抑制;强而快的手法对神经系统有兴奋作用,轻而缓的手法有抑制作用;尤其是按摩能促进正常免疫细胞的生长、发育,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同时促进淋巴细胞、白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对病毒、细菌的过滤和吞噬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