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红 张志杰
摘要:成人教育在课堂教学当中要取得高效,务必要奏响和谐的主旋律。和谐课堂是校园和谐的核心,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证。根据成人教学的特点,追求课堂上的和谐需要在教学理念、教学对象、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上处理好学与教、同与异、静与动和刚与柔的和谐关系。
关键词:课堂教学;处理;关系
中图分类号:G726文献标识码:A
一、在教学理念上要处理好“学”与“教”的关系
学生学习过程,就其实质来说,是把外部知识结构转化为个体内在认识结构的过程,这种转化可以看成是信息加工过程,也可以看成是学生对知识的建构过程。其中包括了两个方面: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是使学生发生转化的“内因”,教师的教是使学生发生转化的“外因”。如果从学生的发展来说,教师是外因,学生是内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由此可见,知识的接受和消化,智能的培养和发展,最终是靠学生的主观努力,靠“内因”来起作用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应仅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者,更应是教学过程的主导者;学生不仅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接受者,更应是教学过程的主体。
成人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知识和工作经验,对学习具有一定的主动需求。但是当前有部分教师存在一种片面的认识,认为“教”就是单纯的传递信息,教师是信息的发布者,“学”就是单纯的接受信息,学生是信息的接受者。其原因是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教学过程扭曲为“授与接”的过程,形成了教师是管理者、知识权威,学生是被管理者、“无知者”,从而使课堂出现了我教你学、我讲你听的僵化局面。改变这一现状,首先要更新教学理念,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是信息的传播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的学是教师教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其次是要与学生形成互动,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自身的学习积极性是学生发生转化的内因,学习者的个人情感因素其实又决定着学习活动成功的可能性。教育心理学认为,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参加学习活动的整个过程。智力因素包括认知结构和记忆体系,它们是直接参与学习过程,而非智力因素中的情感因素,诸如感情、动机、兴趣、意愿和性格等等,它们则间接参与和影响着学习活动。和谐课堂应是知识性与情感性的相互结合,不可缺失任何一方,知识是基础,情感是升华;没有被升华的知识是固态的知识,没有知识的升华是空升华。
二、在教学对象上要处理好“同”与“异”的关系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经说过:“对立的东西产生和谐,而不是相同的东西产生和谐。”先哲们的这些辩证法思想对我们构建真正意义上的和谐课堂非常有教益。和谐课堂的“同”应是多样性的统一,是个性融合。没有对立的观点,没有不同的思路,就谈不上和谐课堂。
当前,多数院校师生之间都存在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教师是绝对权威。和谐课堂要求,同与异应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学生是与教师完全平等的,应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学习的主人。师生之间应该是一种包含平等、民主、自由、尊重、信任、宽容的相互交流、相互包容的合作关系。现实工作中,由于一些教师只看到“同”而忽略了“异”,导致在课堂上片面要求学生服从,醉心于整齐划一,“一言堂”、“满堂灌”的现象仍普遍存在。教育家赞可夫说得好,就教育工作效果来说,很重要的一点是要看师生关系如何。在师生关系问题上,教师为主导,在师生情感沟通过程中,应具有主动性。改变僵硬的师生关系,一是教师要树立民主、平等的理念,主动抛弃头上的神圣光环,放下架子、俯下身子,变“权威型”的师生关系为“伙伴型”的平等师生关系,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二是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提倡向教师“发难”,倡导师生辩论、交锋,在互动交流中拉进师生距离,塑造新型的师生关系。三是学生要树立“立异、求新”的意识,不唯书,不崇上,敢于反对经典言论、敢于指出教师的错误,敢于坚持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在思辩中达到创新和共同进步。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在教师和学生的心灵之间构成一种相似的和谐的振动,才能使学生与所学的知识产生共鸣,教师与学生一起来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
三、在教学方法上要处理好“静”与“动”的关系
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学是思维的体操,而思维是从人的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从“静”中走出来,“动”起来,形成“静”与“动”的有机结合。所谓的“动”不只是感官的运用,更主要的是思维的跳动。随着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幻灯、投影,计算机网络等走进了我们的课堂,他们不仅以其丰富的声、色、图、文以及动感、技巧,生动直观、及时准确地传递着大量的社会生活信息,而且还极大地丰富了学生学习的空间,使学生在思想上受到很大震撼的同时,活跃了思维,结果使很多传授的信息让学生久久难忘,收到了只讲书看本,口头传递信息达不到的效果。
当前,教师基本都能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针对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时空、不同的环境,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成教学生根据工作中提出的问题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模式化”的教学方法,启用“点化式”的教学方法。所谓的“模块化”教学是把学生视为接受知识的容器,编制种种限制学生自由发展的“程序”与规则,对学生进行“灌输”,使学生难以参与教学,不会独立思考。“模式化”教学,特别强调教学程序的完整性,以课本为中心,逐章逐段“满负荷”讲课,甚至把讲课程序细化、量化,作为一种规范化的评比标准。“点化式”教学就是打破条条框框的限制,根据学生的兴趣点或本课的“课眼”,进行“点式跳跃”教学或聚集教学。“点上”的问题难度较大,焦点性的问题可能还有一定的争议,教师可以采取“点拨”式点破迷津,也可采取“群言堂”式进行正反方辩论、开放式讨论。“点化式”教学,形式活泼,重点突出,动与静有机结合,从“点”到“面”都充满活力,既能体现教员教学风格,又能满足学生的主动参与,使教学双方从规格化的条条框框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人。
四、在教学管理上要处理好“刚”与“柔”的关系
所谓“刚”,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管理中根据院校的特点,强调规章制度的权威,加强课堂纪律的约束和管控。所谓“柔”,就是要根据成教学生的特点,遵循灵活多变的原则,营造轻松、活泼、民主的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自主性。和谐课堂强调刚与柔的结合,只有把二者巧妙娴熟地结合起来,灵活应用,才能达成宽严有度,张弛有节。
当前,在课堂教学管理中,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是刚多而柔少,某些时候甚至是只有刚而无柔。主要表现在:教师在课堂管理中,过多强调规范的行为,导致课堂气氛凝重,教师自身要求过多的仪表和举止,忽视了谈吐优雅、幽默风趣、热情活泼等更具深度、体现大学教师特点的修养和素质,使整个课堂显得呆板沉滞。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过分关注对教师权威的服从,主体性和创造性受到制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发展的心态主动更新对学生认知的固有模式,克服对学生的认知偏见,积极建构对学生的科学认知,做到全面地关心爱护学生、尊重信任学生、理解宽容学生、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同时,教师还必须进行角色转换,体现教学民主。从单一的课堂领导者角色向组织者、鼓励者、建议者、同伴与朋友等多重角色转换,积极实现师生的双向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