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东确
摘要:从现代教育哲学的角度看,教育价值观强调理性教育,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劳动能力,强调人类的解放,培养人的理性,形成完人教育目的观。学校教育是为了培养一个标准化的人,追求人在各方面的均衡发展,然而却忽视了人的个体差异性与自然性。其实,人类的教育活动应该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相适应,与学生本身的天性和身心发展规律相适应。教育要顺应人的自然天性,崇尚自由、平等和自然,尊重发展规律。这种教育的和谐自然性对于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和谐自然;天性;自然教育
一、著名教育家关于教育的和谐自然性的论述
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出了培养身体、智力、道德和谐发展的人的教育目的,提出“自然适应性”原则。夸美纽斯所说的“自然”实际上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自然界的普遍法则;二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和身心发展规律。教育适应自然是指,教育必须适应儿童本身的天性和身心特点。教育要依照儿童的自然本性去进行,教育要培养心智和谐发展的“自然人”。
卢梭的《爱弥尔》在西方教育史上首次系统提出了新的儿童教育观。他认为,自然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必须遵循自然,顺应人的自然本性。“自然教育”就是服从自然的法则,顺应儿童天性发展进程,促进儿童身心自然发展的教育。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顺应人的自然天性,崇尚自由、平等和自然,尊重儿童发展的规律,要求培养自然人,教育应“归于自然”。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名篇》中的许多观点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理念。在陶行知看来,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这其中的生活教育,其实就是和谐自然教育的表现方式,即遵从生活的自然,用和谐的方法去学习,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学到有用的知识,成为一个健康发展的人。
二、当前教育存在的问题
1.不尊重学生的意愿
学生虽然不是成人,但也不是成人的宠物和玩物。他首先是一个“人”,有自己的意识和情感。父母要学会尊重学生,按学生的意愿去做,而不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甚至希望孩子能够代替自己去实现自己未完成的理想。这种超前的高压政策剥夺了孩子的幸福童年,严重违背了教育的自然和谐性。
2.学校的应试教育管理模式
基于社会对学生分数的普遍看重,高校录取学生也只注重分数。学校的教育都是以应试教育为主的,虽然目前高调提到素质教育,但在中小学,还是以应试教育模式为主导。学生的学习只是单纯为了分数,为了升学,为了达到家长教师眼中的“好孩子”形象。有的孩子为了博得家长与教师的高兴,只会看书学习,几乎没有其他兴趣爱好,十几岁的孩子成熟得像个老人,失去了孩子应有的快乐。这种畸形教育下培养出来的,是一群没有自己思想与兴趣,没有思想感情的工具。
三、促进教育和谐自然性发展的建议
1.按照学生的天性进行教育
按照和谐自然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天性进行教育,才能使每个人的能力与智力得到充分发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学科,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收到比较大的效果;反之,尽管学生尽了很大的努力,其收效也是微乎其微。因此,学校、教师、家长都有责任帮助青少年选择与他的兴趣、天然倾向相符合的学科,使其智力得到顺利发展。
2.教育活动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夸美纽斯和卢梭等人都强调教育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重视学生成长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强调划分学龄阶段,根据不同年龄时期的身心特点实施教育。亚里士多德也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身心自然发展的思想,并由此确定了教育的年龄分期,对各年龄阶段教育的要求、组织、内容和方法等具体措施提出具体意见,要求成人应根据儿童年龄特征对其进行教育。教育活动只有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才能让学生愉快地学习,从而学到适合个体身心发展的知识,全面提高个人综合素质。
总之,教育应该顺应学生发展的天性,而不应扼杀他们的天性和兴趣。要真正使学生快乐地学习、健康地成长,就必须遵循教育的和谐自然性。我们应该看到教育的和谐自然性和自然教育的思想对于实际教育工作的巨大指导意义。综合教育名家的所有教育理论,寻求最适合当代少年学生的教育途径,利用现代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环境,创设最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方法,让我们的学生能开心地学习,自主求知,学到真正对自己有用,对社会有用的知识,促进个体的良性发展,使其真正成为健康向上、神采奕奕的年轻人。
参考文献:
[1]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上海:商务印书馆,1965.
[2]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3] 卢梭.爱弥儿.上海:商务印书馆,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