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图、洛书中的两种太阳历

2009-04-14 04:38刘明武
中州学刊 2009年2期
关键词:洛书河图

刘明武

摘要:几千年来,河图、洛书问题像谜一样吸引着一代代的研究者,也困惑着一代代的研究者。因为根本性依据的缺失,所以,对图书的解释,一直存在着“说服力”问题。彝族文化里一有图书之形,二有图书之数,三有对图书的文字解释。彝族文化里的图书,从根本上说是表达宇宙发生论的,从具体上说首先表达天文历法——两种太阳历。了解彝族文化对图书的解释,有助于对中原图书的重新认识与解读。

关键词:彝族文化;土鲁窦吉;洛书;河图

中图分类号:B221文献标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09)02-0139-07

一、问题

河图、洛书与两种太阳历的关系,是本文讨论的主题。主题的讨论,笔者试图从下列三个问题入手:

问题一:中华文化的根源在哪里?是水都有源头,是树都有根本,文化呢?文化有没有源,文化有没有根?以自然之理而论,文化显然也应该有根有源。但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其源其根到底在何处?

问题二:八卦与图书的关系是怎样的?儒家十三经与道家三玄皆以《周易》为首,《周易》以六十四卦为首,六十四卦源于八卦,按照这一顺序马上就可以得出结论:中华文化的源头在八卦。如果没有图书之说,这一结论是坚实可靠的。问题是,流行本《周易》与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周易》中都出现了图书之说。两种《周易》在卦序上、在文字上有相当的区别,但在“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一说上却是完全一致的。两种《周易》谈图书,都是独立而论的。图书与八卦有没有关系?如果说有,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追溯中华文化之源,无论如何不能回避图书与八卦的关系。

问题三:图书是否更具有根本性?八卦是圣人的作品,是“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之后的产物,这是两种《周易》的共同结论。图书是圣人“则之”的对象,这也是两种《周易》的共同结论。则,在名词中有准则与参照坐标之义,在动词中有效法之义,在哲理有“必须如此”之义。“圣人则之”之“则”,属于动词,意义在“效法”的范围内。图书是圣人效法的坐标,八卦是圣人的作品,由此论之,图书是不是比八卦更具有根本性?根本性起码体现在两个地方:一是时间上在先,即图书产生在八卦之前;二是图书本身就是八卦的参照物,即八卦诞生时曾经参照、参考过图书。但如此推理,在《周易》找不出直接与间接的答案。所以,图书问题像谜一样,吸引着一代代研究者,也困惑着一代代研究者。对图书的研究,在汉代,尤其是在宋代,出现了一大堆的成果。但是,这些成果因为欠缺根源上的依据,所以并没有真正解开图书的谜团。以至于在今天,图书仍然吸引着众多的文化探源者,笔者即是其中之一。

非常幸运的是,彝族文化里也有图书。这里一有图书之形,二有图书之数,三有对图书的文字解释。所有这些为认识与解读中原图书提供了另一种文化的依据。

二、彝族文化里有图书

彝族文化在历史上是口口相传的文化,唐代、清代形成了典籍。近20年来,云贵川三地的彝族同胞将先贤传下来的典籍集结出版,《西南彝志》、《宇宙源流》、《土鲁窦吉》、《宇宙人文》等一批典籍,出现在了世人面前。

笔者在云南彝族的彝古文中发现了图书之数,在贵州彝古文中发现了图书之数与图书之形,更为宝贵的是,在这里发现了对图书的文字解释。文字解释,解释出了一系列基础性大问题:

其一,宇宙演化问题;

其二,天文历法问题;

其三,图书先后关系问题;

其四,时间空间问题;

其五,奇偶之数问题;

其六,阴阳五行、天干地支问题;

其六,图书与八卦的关系问题;

其七,二十四节气问题;

其八,天体与人体对应问题;

其九,图书演化出的人文哲理问题。

一系列问题需要分别进行专题讨论,本文这里首先进行讨论的是:图书中的两种太阳历。凡是与此相关的问题,例如图书与八卦的关系等,本文会简要涉及,但不会展开讨论。

三、图书中的两种太阳历

洛书在先,河图在后;洛书中含有的是十月太阳历,河图中含有的是十二月历,这种解释出现在《土鲁窦吉》一书中。

《土鲁窦吉》一书,为贵州彝族同胞王子国先生所保存、翻译,贵州彝学研究会会长禄文斌先生为之作序,由贵州民族出版社出版。王子国先生为世袭布摩(又称毕摩)的108代传人。布摩,是彝族之师。天上有日月星,彝族有君臣师;日为君,月为臣,北斗星为师,这是彝族同胞对日月星、君臣师三者对应性的解释。日月星在自然界的作用,可以对应君臣师在彝族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解释历法、主持祭祀、传承文化,是布摩的基本责任。

王先生曾经谈到,土、鲁与图、洛,只是字音上的一点方音差异。土鲁窦吉,汉语的意思是“宇宙生化”。彝族文化解释图书,从一开始就解释在宇宙发生论上,从一开始就解释在天文历法上。这里没有出现关于图书的神话,例如河马,例如神龟。

(一)洛书中的十月太阳历

洛书,彝族称为“鲁素”,译为“龙书”。龙书图形与汉族洛书的图形一模一样。彝族同胞说,抽象之图可以表达书不能尽的言,可以表达言不能尽的意。,可以表达宇宙演化的大道理。洛书首先表达的是由天文转化出的历法——十月太阳历。为了方便读者,本文称龙书为彝族文化里的洛书。

1、十月太阳历的基本结构

十月太阳历的基本结构由年、季、月、日、节气与过年日六大元素所组成。一年分五季、十月、20个节气,过一大一小两个年。以五行论五季,以十天干论月序,以阴阳论奇数月与偶数月,以十二属相论日,大小年独立于月之外。详细介绍如下:

(1)关于季。一年分五季,五季用金木水火土五行来表达。一季72天,五行五季一共360天。一季分两个月,一月36天,十个月360天。

(2)关于月。一年十个月,月序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用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表述。一月36天中有两个节气,18天一个节气,一年有20个节气。

(3)关于年。五季十个月360天,加上5---6天的过年日为一年的时间长度。在冬至、夏至两个节气过大小两个年。平年有5天过年日,大年3日,小年2日。闰年有6天过年日,大、小年均3日。过年日不计算在月内,单独计算为阴阳生生不息、周而复始的交替日。

每四年一闰,年的平均数据为365.25天。这个数据,在《周髀算经》中是太阳回归年数据。年,在彝文中有回转之意,指的是太阳视运动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回转。

(4)关于日。一月36天分三旬,每旬十二日。用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犬、猪、鼠、牛为序来纪日。十二日转三圈,就是一月。十二日转30圈,就是一年。同样是十二属相,彝汉两族的排列顺序有所差别,汉族以鼠为首,彝族以虎为首。

(5)关于月的阴阳属性。彝族文化将一季中的

两个月分雌月与雄月:一月土公,二月土母;三月铜公,四月铜母;五月水公,六月水母;七月木公,八月木母;九月火公,十月火母。以阴阳论之,则是奇数月为阳,偶数月为阴。

(6)关于大小年的确定。以太阳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视运动确定冬夏,再由冬夏确定大小年,当太阳视运动到达最南点(日至南)时为冬至,到达最北点(日至北)为夏至。冬至过大年,夏至过小年。不同地方的彝族,大小年的过法也有不同,有些地方冬至过小年,夏至过大年。

粤港澳地区今天还流传有“冬至大过年”的说法,但有其然无其所以然。明白了十月太阳历,‘‘冬至大过年”的所以然马上迎刃而解。冬至,在十二月太阳历与阴阳合历中是节气,在十月太阳历中是本来大年。历元(计算一年的起点),是从冬至这一天开始的。

(7)关于北斗星的介入。十月太阳历还要兼顾北斗星的因素。以北斗星的斗柄指上下两个指向确定寒暑。北斗星斗柄正下指时为大寒,正上指时为大暑。大暑,是彝族的火把节。

在《管子‘五行》、《吕氏春秋·十二纪》、《淮南子·天文训》中都有以五行论五季的论断,一行72天,五行360天。这证明在中原大地上,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流传过十月太阳历。后来十月太阳历被十二月太阳历与阴历合二为一的阴阳合历所取代。

2、洛书中的十月太阳历

先请看彝族文化里的洛书之形(见图1),彝族图书与汉族图书完全一致。

再看彝族文化里的洛书之数。《土鲁窦吉·论十二支》中出现了洛书之数:

天一与天九,合二生成十,居南方北方,

天三与天七,合二生成十,居东方西方。

地二与地八,合二生成十,居东北西南。

地四与地六,合二生成十,居西北东南。

天一与天九,天三与天七,地二与地八,地四与地六,天数论阳,地数论阴,四组天地之数的和均等于十。这里的天地之数,与宋代文献里的洛书之辞“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有着相似相通性。

洛书中的天地之数可以论空间,论空间中的四面八方——东、西、南、北与东南、西北、东北、西南。

洛书中的天地之数可以论时间,论时间中的年月日,论一年中的365.25天。具体的论述如下:

以阳数九论夏季72天,以阳数一论冬季72天,以阳数三论春季72天,以阳数七论秋季72天。这里四个72天,分布在洛书的四方。

以阴数八论冬春之间的18天,以阴数二论夏秋之间的18天,以阴数六论秋冬之间的18天,以阴数四论春夏之间的18天。这里四个18天,分布在洛书的四隅,

72×4=288,18×4=72,288+72=360(天)。四个阳数四个阴数表达了一年五季,表达了360天。

阳数五,为中央中枢之数,对应的是季夏。

十月太阳历,在洛书之中与天地之数亦即奇偶之数融合在了一起。

3、洛书与先天八卦的融合

关于洛书与先天八卦的融合,《土鲁窦吉》的解释是:乾卦在天九的位置上,坤卦在天一的位置上,离卦在天三的位置上,坎卦在天七的位置上;乾坤离坎四卦分布在东西南北四方。

震卦在地八的位置上,巽卦在地二的位置上,艮卦在地六的位置上,兑卦在地四的位置上;震巽艮兑分布在东北、西南、西北、东南四隅。

洛书与先天八卦如此融合在了一起,凡洛书所表达的所有内容,先天八卦一样能表达。

(二)河图中的十二月太阳历

河图的彝族名称为“付托”,意思是阴阳相配,彝译汉翻译为“联姻”。

与洛书一样,河图表达的是宇宙演化的大道理,但首先表达的是历法。与洛书不同的是,河图表达的是十二月历。为了方便读者,本文称“联姻”为彝族文化里的河图。

1、十二月太阳历的基本结构

十二月历的基本结构与十月太阳历的基本结构完全一样,同样是分季、分月、分日、分节气。所不同的是,变五季为四季,变一季72天为90天,变十月为十二月,变20节气为24节气。详细介绍如下:

(1)关于季。一年分四季,一季90天。四季继续用金木水火土五行来表达,多出了一个长夏对应五行之土。

(2)关于月。一季三个月,一年四季十二个月,月序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用地支子丑寅卯辰巳戊未申酉戍亥来表述。月分大小,大月30天,小月29天,一个月有两个节气,15天左右一个节气,一年十二个月有24个节气。月份分大小,是朔望月的特征。月亮的因素进入了十二月历。

(3)关于年。一年的时间长度仍然是365,25天,实行五年有两个闰月,这和《周易·系辞上》中的“五岁再闰”是一致的。五年有两个闰月即“五岁再闰”是太阳历与太阴历合二为一的特征。彝族的十二月历与《周髀算经》、《黄帝内经》中的以太阳回归年论岁、以月亮圆缺论月的阴阳合历具有一致性。

2、河图中的十二月太阳历

先请看彝族文化里的河图之形(见图2),彝族图书与汉族河图没有任何差别。

再看彝族文化里的河图之数。河图之数与洛书之数都出于《土鲁窦吉·论十二支》中:

天一地六水,地二天七火,

天三地八木,地四天九金,

天五地十土,立天地根本。

五十五数中,天有二十五,

用来象征天,地数有三十,

用来象征地。

天一地六,地二天七,天三地八,地四天九,天五地十,天数论阳,地数论阴,五组天地之数论五行金木水火土。

在《土鲁窦吉》一书中,金木水火~32行可以对应时间上的春夏秋冬,可以对应空间中的东西南北中。以五行为桥梁,就可以顺理成章地理解图书之数所表达的十二月历了。

图书之数与十二月历的关系,具体融合如下:以三八论春季90天;以二七论夏季90天;以四九论秋季90天;以一六论冬季90天。

三八、二七、四九、一六四组奇偶之数,一可以表达东西南北四方,二可以表达春夏秋冬四季。春夏秋冬四季融合在了这四组奇偶之数的组合中。一季90天,四季360天,再加上两个过年日的5---6天。五年闰两个月,平均下来,一年的时间长度仍然是365.25天。河图以极其简易的方式,表达了四季十二月。

洛书的五季变为河图的四季,只是术之层面的变化,而不是根本依据上的变化。十月历、十二月的根本依据,是太阳的视运动,是太阳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视运动,冬至、夏至太阳回转的规律没有变。

五年闰两个月,这和中原大地上阴阳合历的“三年一闰,五年再闰”是一致的。显然,彝族十二月太阳历汲取了月亮朔望的因素。

3、河图与后天八卦的融合

关于河图与后天八卦的融合,《土鲁窦吉》的解释是:震、兑、离、坎四卦分布于东西南北四方;坤卦位于西南,乾卦位于西北,巽卦位于东南,艮卦位于东北。

震卦合于三八之数,兑卦合于四九之数,离卦合

于二七之数,坎卦合于一六之数。乾坤巽艮四卦分布在四方之数相交的四隅的位置上。河图与后天八卦如此融合在了一起,凡河图能表达的内容,后天八卦一样能表达。

四、天文与人文转换的第一成果

天文学是人类第一学,历法是人类第一法,这是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宗教背景、不同政治背景的学者能够共同认可、共同接受的历史事实。

历法从天文中来,历法是天文与人文转换的第一成果。文字出现之后,历法在文字中;文字出现之前,历法在图书中,历法在卦象中。笔者借助历史回顾,证明图书中有历的真实性与合理性。

1、文字所记载的历

(1)《史记》所记载的黄帝历。《史记·历书》:“盖黄帝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起消息,正闰余,于是有天地神祗物类之官,是谓五官。各司其序,不相乱也。”按照《史记》的记载,历是在黄帝时代出现的。从天文到人文的转换,首先出现的是历。最初的历,是用五行表达的。

(2)《管子》所记载的五行历。《管子·五行》:“昔者黄帝得蚩尤而明于天道……立五行以正天时,五官以正人位。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管子》告诉后人,五行的第一作用是正天时;正天时的五行历是黄帝在蚩尤的辅助下创立起来的。五行金木水火土,一行72天,五行360天。五行首尾相连,周而复始。五行历,显然有十月太阳历的特征。从《管子》这里,一是知道了五行可以论历,二是知道了蚩尤与黄帝的另一种关系——辅佐关系。

(3)《尚书》中的阴阳合历。《尚书·尧典》:“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纯太阳历闰日,四年闰一日。阴阳合历闰月,三年一闰,五年再闰。366日、闰、四时,这几个特征间接说明,《尧典》中的历,应该是阴阳合历。

(4)《周髀算经》中的阴阳合历。《周髀算经》以太阳回归年的时间长度论岁,以朔望月的时间长度论月,一岁的数据是365.25天,一月的数据是29天。《周髀算经》具有里程碑意义。十月太阳历失传于中原大地,应该在《周髀算经》之后。在汉代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还有“一行72天”的太阳历的影子。

(5)《汉书》记载的六种历。《汉书·律历志》记载了六种历:黄帝历、颛项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汉书·律历志》:“箕子言大法九章,而五纪明历法。”这一说法,将《尚书·洪范》中的“五行:一日水,二日火,三日木,四日金,五日土”解释为五纪历。五纪历,实际上也就是五行历。

(6)元朝郭守敬调历。公元1281年,郭守敬将太阳回归年长度由365.25精确为365.2425。三百年后的1582年,罗马教皇格里高利组织天文学家修正儒略历,所修正出的数据也是365.2425。这个数据,就是今天公元纪年所使用的数据。

人类上下五千年,如若从历法上论,进步仅仅体现在小数点后的第二位之后的小数上。

2、图书与卦象中历

(1)《尸子》说卦中有历。《汉书·艺文志》中,有关于《尸子》二十篇的记载。《尸子》:“伏羲始画八卦,别八节而化天下。”在《尸子》的记载里,八卦是表达四时八节的。

(2)《帛书周易》说卦中有历。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周易》中有几篇流行本《周易》所没有的文章,有一篇题目《要》的文章,其中谈到八卦是表达四时变化的。原话是:“又四时之变焉,不可以万物尽称也,故为之以八卦。”四时变化,可以归纳为八卦。在《帛书周易》的记载里,八卦是表达四时八节的。

(3)《周髀算经》中的一个数据。《周髀算经,日月历法》中出现383又940分之847(即383.9)这个数字。这是闰年13个月的天数。一看到这个数字,马上就可以联想到六十四卦的384爻的爻数。一卦六爻,6×64=384(爻)。闰年13个月的天数,六十四卦的爻数,融合在了384这一数字。384÷13=29.53,这个数字几近于朔望月的天数。384这一数字,对人们的启示是:六十四卦,卦中有历。

(4)《周易》中的一个名词与一句话。《周易,系辞上》出现“大衍之数”这一名词,相随相伴又出现了“五岁再闰”这句话。

“大衍之数”是谈天地之数的。《周易》里的天地之数,与彝族文化里的天地之数一模一样。彝族文化里的天地之数组成了图书,图书可以表达东西南北四方,可以表达春夏秋冬四季。“大衍之数”是不是关乎历法?《汉书·律历志》明确以“大衍之数”论历,唐一行和尚改历,名之以“大衍历”;参照彝族文化,参照《汉书·律历志》,参照一行和尚的“大衍历”,完全可以将“大衍之数”视为是历法的表达。

“五岁再闰”是调配阴历阳历融合的一种方法。太阳回归年的时间长度是365.25,十二个朔望月构成的一年时间长度是354。阴历阳历融合,必须置闰,闰余才能成岁。365.25-354=11.25(天),这里的11.25是余数。11.25×3=33.75,三年的余数大于一个月。11.25×5=56.25,五年的余数接近两个月。调配阴历阳历的一致,必须置闰。没有闰,四时之序就会错乱。“五岁再闰”的阴阳合历调配法沿用至今。“五岁再闰”这句话,在《周易》中出现在卦的演算中。卦表达的是历,算卦的本义实际上是推演历法的。摆地摊的算命先生所算的卦,与算卦的本义南辕北辙。

(5)今天天文学家对早期历法的解读。今天的天文学家解读图书与卦,解读出的仍然是历。这里摘录几段天文学家解读图书与卦的话,供读者鉴赏:

其一,中国科学院研究员陈久金先生在《彝族天文史》一书中写下了卦中有历的话,他说:“八卦与历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它所使用的数当与历法的周期有关。具体地说,无论是先天八卦还是后天八卦,它的十个数就是我国古代十月太阳历的十月历。所谓宇宙和自然的变化规律,就是指四季变化。原本是用它推算月的,后来又将它推广。用来推算日和年。”——天文学家指出,最初的历法是用八卦表达的。

其二,还是这位陈久金先生,他在1986年第2期《自然科学史研究》发表了《阴阳五行八卦起源新说》一文,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所谓伏羲受河图,禹受河图或洛书,是说天授他们治理国家的大法,其中自然包括象征王权的历法。”——天文学家指出,最初的历法是用图书表达的。

其三,云南天文台高级实验师李维宝先生在《云南少数民族天文历法研究》一书中介绍了云南彝族、傣族、佤族、怒族、基诺族、独龙族等少数民族所采用的多种历法——太阳历、阴阳合历、物候历,以及远古时期先民所采用的“山头历”。

书中多次出现太极图:介绍傈僳族历法时,出现了太极图;介绍彝族历法时,出现了太极图、河图、洛书与八卦。

傈僳族的历法,太极图位于中央,围绕太极的是四面八方,四面八方之外是十二属相组成的大圆。这个图是傈僳族先哲所绘。(傈僳族的历法图与藏

族历法图大同小异。笔者在藏族《天文历算》一书中发现了内外三层的天文历法图:中间圆分九宫,九宫外环绕的是八卦,八卦圆之外,也是最外层的圆是十二种动物组成的大圆。)

彝族的十月历,一年分阴半年、阳半年。冬至到夏至,太阳视运动由南回归线向北,这半年为阳;夏至到冬至,太阳视运动由北回归线向南,这半年为阴。一年的阴阳各半,彝族先贤是用太极图表达的。春夏秋冬四季与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冬至、夏至这八节,彝族先贤是用八卦(史称八角、八方)表达的。

本文这里,引用李维宝先生三处笔者前所未闻的新观点:

其一,解释图书之数的新观点。在第四章“彝族十月历溯源”的第三节“十月历演变脉络”中,李维宝先生将阴阳、五行、图书之数合理地解释到了十月历中。他说:“‘阴阳五行历,即以五行为月名,依次为水、木、火、金、土,上半年和下半年各出现一次。按《易》的表述叫做五行生成说,上半年作物生长象征阳,下半年作物成熟收藏象征阴。五行纪月在一年中出现两次,都兼有阴阳,即以水月代表一月时为阳,代表六月时为阴;火月代表二月时为阴,代表七月时为阳;木月在三月时为阳,代表八月为阴;金月是四月时为阴月,是九月时为阳月;土月代表五月时为阳月,轮到十月时又为阴月。概括地说,五行在上半年若为阳,下半年再出现时必定为阴,反之亦然。”上半年为阳,下半年为阴,阴阳在这里顺利地进入了历法。

金木水火土纪月,五行在这里顺利地进入了历法。

以一六、二七、三八、四九、五十这十个奇偶之数记阴月阳月,河图之数顺利进入历法。

其二,解释五行的新观点。《洪范》中的九条治国大法,第一条所出现的“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成,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被李维宝先生解释为五行历。他在第六章第三节中说:“《洪范》五行不可能是什么哲学概念,而是……1年分5个时节的历法……这种历史传统早在周朝就有记载。如《春秋》记鲁桓公‘四不正朔,《论语》中有‘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等,都是被当作大事来记录,说明那个时代各诸侯国都把历法视为国家的大政,《洪范》把五行作为9条大政中第一条,必属历法无疑了。由于鲧不重视历法,‘汩陈其五行而失败了,禹把治历当作9条大政之一,所以才成功了。”

《管子》以五行论历,《淮南子》以五行论历,以此而论,李维宝先生的认识是完全有历史依据的。他对图书与历、八卦与历的解释,绝大部分都是笔者所能接受的。尤其是他对《洪范》五行的合理解释,笔者一是感到新鲜,二是完全能够接受。

这里,有一点值得商榷的地方。“《洪范》五行不可能是什么哲学概念”,李先生的这一说法是站在天文历法的立场上说的。实际上,针对茫茫宇宙、漫漫人生所提出、所解答的问题,都在哲学的范畴之内。五行,符合这两个特征,所以,五行既是历法,也在哲学范畴之内。

其三,立杆测影十根杆的新发现。尤其使笔者受益的是,李先生考察出羌民先民立杆测影时使用的十根杆,彝族继承了这一传统。《周礼》中的立杆测影,使用的是一根杆;《周髀算经》中的立杆测影,使用的也是一根杆;一根杆,无法引起对图书的遐想。而立杆测影的十根杆,可以引起无限遐想。十根杆序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这与天地之数有没有联系?十根杆围成一个同心圆,图书最初的形成,与这个同心圆是否有关?

非常遗憾的是,李先生没有看到《土鲁窦吉》一书,否则,会将历与图书的关系解释得更完美。

五、简要述评

1、彝族图书的介入,有助于对中原图书的进一步理解,进一步解答。

2、彝族同胞非常敬重自己的文化。远,没有“焚书”之乱;近,没有“疑古”之争。所以,这里的资料是可靠的。

3、天文学是人类第一学,第一学的落脚点在历法,这是人类一致认同的结论。有文字之后,历法由文字来表达;无文字之前,历法源图书来表达。如此理解图书,在逻辑上并不勉强。

4、知道图书反映的是天文,表达的是历法,就可以顺利理解“圣人则之”这句话。则天、则历法,在先贤那里,是必须的。八卦是圣人的作品,图书是圣人则之的对象。图书与八卦的关系,在此处可以得到一个合理的解答。

5、源于天文的第一法——历法,在《尚书》、《周礼》、《礼记》、《管子》里,是立政之本,是务农之本。在《黄帝内经》里,天文历法是养生之本,是医病之本。书中的道理在书外,书中的道理在自然哲理之中,从这一基点上看,人文的来源问题可以清晰地解答,人文的源头在天文,人理的源头在自然。

6、时间与空间,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天上日行周天365.25度,历中一年365.25天;度属空间,天属时间。天文与四时之气、与八节之气、与二十四节气,在如此时空中完成了一个完整过程。终点之处是新的起点,一个过程连着一个过程,周而复始,原始反终。

天文与天气的一体关系,在图书与八卦所创立的时空观里确立。有什么样的时空观,就有什么样的自然科学。从正确的时空观再出发,就一定会像先贤那样创造出利用自然而不危害自然的新文明。近而言之,有必然的天灾为什么不能进行必然预报,这是错误的时空观所导致出的局限。割裂了时空联系,割裂了天文与天气的联系,仪器再精密,也认识不了天气、天灾的根本原因,也不可能做出一星期之外的预报。对照几千年前产生的,今天还在使用的四时八节、二十四节气,时空观与方法论上的优劣,是不是可以了然于瞬间?

就长远而言,在先贤的基础上重新创造出利用自然而不危害自然的新文明;就眼前而言,在天文天气合一而论的哲理指导下,找出各种天灾的天文依据,解答各种天灾的预报难题,研究图书的现实意义,是不是应该体现在这里?!

责任编辑:涵含

猜你喜欢
洛书河图
观牡丹盛开有感
洛书
汉代谶纬界对“河图”“洛书”概念的重整
——兼论“汉无河图”通说中《河图赤伏符》的官方定位
不重复,来填数
“洛书”探源
三阶幻方有妙用
《文心雕龙》对“河图洛书”的接受
山河万里,天地为歌
河图阴阳五行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