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 子
世上什么不是往事呢?昨天的一举一动已消失,储存在大脑的沟回中,化作记忆,成为往事:今天的所见、所闻、所做的一切无不转瞬即逝,成为明天的往事。
人有往事。不管事大事小,不管是好是坏,是喜是忧,都客观存在。回忆往事,常常如痴如醉,两眼空洞无物:常常在梦中醒来后,能历历在目,清晰再现,无法入眠:常常突然翻箱倒柜去翻找某张发黄的照片,某张不舍得丢弃的明信片,某封尘封许久的信件,某年某月的日记,然后会停止正干的家务,沉浸在班得瑞那空灵的音乐中,沉浸在往事的回忆中。没有喜怒哀乐,像听别人的故事一样平静,因为那是曾经的往事。
人还有对待往事的态度。从这个角度可分为两种人:珍惜往事的人和忽视往事的人。
珍惜往事的人往往会生活、爱生活、享受生活,会满怀爱怜地注视一切,会把春天的第一缕和风、秋天最后一片落叶写在自己的日记中;会把雨后破土的春笋、盛夏待割的麦田收在自己的画架上,记录在自己的镜头中:会把自己看到的好书好电影绘声绘色地讲给别人,会把好吃的、好玩的推荐给同事朋友,会把工作中的点滴收获梳理归纳;由于这种关爱,使她或他真正用心在听、用心在看、用心在生活、用心在制造自己的往事。把自己的经历珍藏在心灵的谷仓中。
忽视往事的人往往说往事如烟,任其飘落在风雨中,或故做潇洒与往事干杯。在忽视中,一面丢掉了许多生活,一面又觉得生活的贫乏和索然,尽管当下应接不暇、热闹非凡。因为对时光流逝毫不在乎,对往事毫不在乎。对身边的风景,对多彩的生活毫不在乎,凡经历的一切都如过眼烟云,随风飘散,什么都没有留下,什么都没有想留下。更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被简化为挣钱和花钱,沉思未免奢侈,回忆往事更被认为浪费。
城市和乡村是有往事的。城市的往事是城市的历史,不仅仅是城墙、城门、石刻、墓穴,还散存在各个角落、生活细节中。城市历史的源头是乡村。英国诗人库柏在诗中写到:“上帝创造了乡村,人类创造了城市”。在由农耕文化向城市文化的转化中,乡村的原生态被现代的城市文明所替代。
乡村的往事是生动的、有趣的、常勾起乡愁的。乡村的月明星稀、斗转星移、四季更替,给人留下的是岁月和光阴:乡村的春花、夏种、秋实、冬藏留下了勤劳和智慧:乡村的虫鸣鸟叫、花果飘香、牧童老牛、袅袅炊烟是美丽的画卷;乡村的喇叭、小曲、杂耍、婚丧嫁娶演绎着甘醇的民风。
听听马思聪的《思乡曲》:“家乡啊/想念不忘,我的家乡路儿长/心头怅惘……”
读读余光中的《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便知道乡村的往事。就是牵挂风筝的线,是游子的根,成为游子的homesick,也是他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源泉。
乡村所保持的岁月和光阴不应被抽象为城市的日历和符号:乡村的季节不应被城市的空调所泯灭;乡村的文化更不应被现代文化所取代。
没有往事的城市如只有美貌而没有内涵、没有气质的女人,缺少文化、缺少灵动、缺少魅力。往事需要去记录、去积累、去保护。老照片、老街道、老字号、老作坊、老艺人背后也许都有鲜为人知的往事,成为城市发展历史的注脚:一份旧书刊报纸、家谱档案、片言只语也许能还原一段历史。
城市和乡村都不缺乏往事,而是缺乏注视往事的那双眼睛。
因此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专家学者呼吁要保护古建筑、古城原貌,呼吁抢救保护濒临绝迹的民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里我想介绍几双用文字、用镜头关注往事的眼睛:
中牟县档案馆用馆藏的老照片办起的文化长廊传递着民俗民风:纺花、织布、编筐、编篓、剃头、裹脚的老太太、出嫁女的嫁衣等。记忆中的画面,浓郁的乡情扑面而来,太珍贵了。
济源市五龙口镇王寨村和中国的万千村庄没有什么区别,但这里生活着一位老人,曾经的村文书,现在的村支书,一直收集着本村从1947年以来70年记载本村大事小事的档案资料。共计1000余册。其中有土改时土地底册,有四清时党员花名册,有党员的读书笔记,有村里的大事记……村庄因为有这位老人的注视,显得有底蕴、厚重而脉络清晰。
卢氏县的一位退休干部,退休后归隐自己的村庄,收集材料,走访村民,圆自己的一个梦,编写了一本村志。想必一定有乡村的许多往事。
怀着一颗敏感的心注视往事,把自己的往事珍藏在自己的心灵谷仓,把城市、乡村、单位的往事珍藏在历史的谷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