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祥婷 董伊秋
随着林业生态工程体系建设的不断发展,全社会对林业在整个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地位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为林业生态工程体系建设奠定良好坚实的基础,林业生态工程体系建设取得很大成绩。但也存在许多问题,如植树造林适度发展缓慢;单一人工纯林对地区生态平衡的破坏;农业防护林杨树比重过大;生态能力保护下降;种苗基础薄弱和乡镇林业基础不巩固等等。以上问题不解决,林业生态工程系统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就很难实现。
1加快造林绿化进程
加快培育新的森林资源,尽快地把森林植被增加到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程度。按分类经营指导思想,按规划施工,按标准验收,按工程进度依据验收结果,拨造林补助费。建立工程质量责任制,建设项目法人制,施工监理制,强化工程管理,技术管理,提高造林成活率、保存率。
通过个人承包或股份制引入民营机制,使生产资料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由于产权关系明确,利益直接,调动人的积极性,解决造林、管护、收益的责、权、利问题,有利于加快造林绿化进程。
2营造混交林
在规划设计中应考虑多树种造林;纯林面积要严格控制;防护林必须营造混交林;按区域制定混交规范指标;营造不同树种给予不同的造林补助;一定要保留林下植被;加强引种驯化,挖掘乡土树种;加强新造林树种的研究;因地制宜应用已有的混交林研究成果;造林营林应考虑生物多样性。
3加强对病虫害检测检疫工作的力度
主要通过营林措施的改善来解决病虫害发生严重的问题,要调整林种、树种结构,营造混交林,提高林分稳定性,增强林分的抗病虫害能力。加强森林病虫害生物习性的超前基础水土保持科技;加强全球气候变化与病虫害发生关系和森林病虫生物习性的超前基础研究;加强虫情预测研究,严格林木病虫害的检疫、检测,特别是海关检疫。要进行实地检疫,或采取木材及树种的样本进行样本检疫。
4提高科技兴林水平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以人为本要尽快培养一大批懂科学、会管理的人才,建立林业科学研究体系,技术推广体系,质量技术监督体系,科教培训体系,科技管理体系,充分发挥能人的作用。依靠科技是搞好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基本保证。建立符合实际的建设标准和严格的技术规程;工程的规划设计必须经过科学论证,按规划设计进行施工和检查验收。重点工程项目必须以高等学校或科研单位为依托。以科技为支撑,必须依靠科技(专家),林业生态工程应实行适应性管理,由工程管理中心组织专家、管理部门人员参与,将对策反馈到生产中。设立专家管理机构,由不同学科、不同部门的专家参与。专家参与在前,领导决策在后,提高科技含量,加速技术改进和创新,加快技术进步,使林业建设快速、稳步发展;
5加强种营建设和培育良种壮苗
种苗建设直接制约生态林:工程体系建设的快速发展,要建立完善的林木种苗管理机制和品种质量监督检验体系,要创造条件,建立种苗基地建设。在考虑培育目的基础上,确定良种壮苗量化指标,建立良种壮苗认证制度,加强良种基地建设。加强种苗检疫,建立现代化壮苗培育体系,继续加强主要造林树种种源区划,以便搞好种子调拨,加强苗木繁殖技术研究。要培育出大量优质的种苗,做到适地适树,依法强化林木育种,审定和种苗生产经营管理及质量监督,从源头上把好关,保证种苗品种纯、质量好,数量足,保证造林质量、加快生态林建设进程。
6进一步完善和加强林业法制建设
贯彻新《森林法》,增强法律意识,依法推动造林绿化事业大发展。我国将逐步向法制国家过渡;林业建设离不开法制,林业工作也体现一种执法行为。因此,要依法加强对林业工作的管理,要认真、严格、公正执法。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和改进采伐管理,强化按采伐类型分限额管理体制,分类制定,分类管理。建立采伐限额责任追究制度工程项目应实行法人制,建立责任制,工程技术负责人实行公开聘认制。明确林地权属,实行谁造、谁管、谁负责、谁受益的原则。生态公益林原则上不准采伐。严厉打击各种破坏森林的违法行为。依法严惩乱砍滥伐林木,乱捕滥猎野生动物的犯罪行为。为林业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7科学规划林种和树种布局
防护林应成为林业生态工程区的景观本底,形成以防护林为主多林种多物种网、带、片,林、草合理结合的镶嵌体;根据不同的地区的经济条件和立地条件配置不同的林种:根据不同的防护目的来确定林种;林种布局要考虑到系统效益的:互补性;以解决影响当地生态环境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矛盾的需求来进行林种区划和布局;以系统综合效益优化为原则;林种布局应与适地适树相结合;林种布局应建立在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平衡的基础上;要考虑生物多样性。树种的选择应针阔结合,乔灌搭配,林草相间。
8广泛开展全民义务植树
加大义务植树宣传力度,不断增强公民生态意识。丰富和完善义务植树的形式,提高适龄公民履行义务的覆盖面。实行义务植树属地管理,农村以村为单位,义务植树以村屯的四旁树为主;城市以街道林为主,加大乔灌木比例,注重形成地方特色,把美化环境和增强生态功能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