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晓扬
2007年2月中旬,某猪场发生一起以断奶仔猪消瘦、贫血、呼吸困难、皮肤苍白为主要症状的传染性疾病,经检验为圆环病毒,同时在病死猪体内检出了链球菌,巴氏杆菌和大肠杆菌,确断为以圆环病毒为主的多种细菌混合感染。
1发病情况
该猪场有基础母猪430头,发病时猪场共有存栏猪1860头,其中哺乳仔猪630头,断奶仔猪540头,育肥猪230头。2005年2月中旬,在保育舍的断奶仔猪中,个别仔猪出现极度消瘦,被毛粗乱,皮肤苍白,食欲减退,发热,呼吸困难等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发病仔猪不断增多,从2~5月末共发病仔猪764头,占此阶段断奶仔猪数量的31.8%,死亡仔猪335头,死亡率为43.8%。病猪用抗生素、磺胺类等药物治病效果不好。哺乳仔猪发育正常,母猪及育肥猪均未见异常。
2临床症状
多数病猪表现为极度消瘦、贫血,皮肤多表现为苍白,少部分仔猪皮肤和眼结膜发黄,约有四分之一的仔猪耳部皮肤出现红“疙瘩”似蚊虫叮咬,逐渐漫延到全身,但不见病猪擦痒,少数仔猪耳尖或前胸、腹下呈现紫红色。病猪体温升高,达40℃~41℃,精神不佳,食欲减退,部分仔猪腹泻。多数仔猪出现呼吸困难,腹式呼吸。病程较长,多为10天以上,病猪因衰竭而死亡,康复仔猪中有相当一部分成为僵猪,病情较轻的仔猪经治疗后可以康复。
3剖检变化
全身淋巴结肿大,严重的肿大4~5倍,切面多苍白,有水肿液流出,有的淋巴结出血,呈紫红色;肺部的可见弥漫性间质性肺炎,肺出血,淤血、实变、肉变、胰样变;部分病死猪胃底、结肠黏膜出现充血、出血性变化。有相当一部分病猪肝脏肿大、变硬、呈灰白色,脾脏也肿大变硬,呈肉样变。
4诊断
取病料(淋巴结、肺、血)到有关科研单位做了圆环病毒和PRRS病毒的PCR检测,同时做了细菌学检查,结果圆环病毒PCB检测为阳性,并检出了链球菌。巴氏杆菌和大肠杆菌。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变化.结合实验室诊断,确诊为猪圆环病毒合并细菌感染。
5防治措施
5.1隔离和消毒对已发病的猪舍进行封闭,仔猪不进不出,由专人负责管理,其他人员一律不得入内。与此同时起用新的保育舍,对新起用的保育舍进行彻底的消毒净化后,转入断奶仔猪。分娩舍虽然未见异常,也采取的封闭措施,哺乳仔猪不得转出,断奶时只将母猪移走。临产母猪转入到经进消毒净化的新的分娩舍进行分娩。对所有猪舍增加了消毒次数,由原来的每周消毒一次,增加到每两天消毒一次。
5.2药物防治对己发病的猪舍,在仔猪饲料中加入黄芪多糖5kg/t、阿莫西林150ppm、金霉素300ppm,对所有仔猪连用15天;对新起用的保育舍也用上述药物进行预防。对发病仔猪注射氟苯尼考、恩诺沙星,得米先等药物,控制继发感染,同时注意补铁,缓解仔猪贫血症状。
5.3加强饲养管理首先要改善猪舍的卫生环境。对猪舍增加了供热量,将猪舍的温万度由原来的14℃左右提高到了18℃左右;适当加强了通风换气,保持舍内空气新鲜;进一步加强了卫生管理,保持舍内的清洁卫生。
提高仔猪的营养水平,在饲料中提高了多种维生素的添加量,增加了2%酵母粉,调整好能量蛋白比,使用易消化的饲料原料,提高饲料的消化率,以达到提高仔猪的免疫力的目的。
对出现疫情以后分娩的仔猪实施了早期断奶,由原来的28天提前到23天。断奶后的仔猪移到经过消毒净化的新猪舍。
通过采取以上综合性防治措施,疫情于3月末开始缓解,4月中是旬得到有效的控制,到5月末生产基本恢复正常。
6几点体会
6.1隔离消毒对于控制此病的蔓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对于这种病还没有有效的疫苗可以预防,所以在确诊后,我们及时的封闭了发病的猪舍和分娩舍,采取了有效的隔离措施,加强了消毒,切断传染源。采取上述措施后.疫情很快得到控制,新起用的保育舍只有7头仔猪发病,并且被及时的隔离,成功地把疫情控制在了发病的猪舍内。
6.2加强饲养管理对控制疫情的作用
良好的饲养管理是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有效方法,通过提高营养水平,增加维生素的添加量,调整舍内环境,加强卫生管理等方法,半个月后,仔猪的生长发育有明显的改善,抗病能力也增强了。
对仔猪实施早期断奶的目的是在仔猪未感染之前就离开母猪,转移到一个清洁的环境,减少感染的机会。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是切实有效的。
6.3药物治疗的作用对于圆环病毒本身没有有效的药物可以治疗。大量的应用黄芪多糖,可提高仔猪的免疫力,对控制疫情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病情较轻的仔猪有一部分可以康复,有的成为僵猪,但对病情较重的仔猪看不出有治疗效果。但黄芪多糖对于本病的预防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在治疗过程中,我们还对少数仔猪试用了干扰素,结果是病情轻的仔猪可康复,重的疗效不佳。另外使用抗生素类药物,对于防止继发感染是有效的,因此病而死亡的仔猪,绝大多数是由于继发感染了其他细菌而死亡的,所以使用抗生素,可明显降低仔猪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的仔猪的成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