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涛
容灾项目成功的要素
数字有机体容灾系统结构
从2005年发布《重要信息系统灾难恢复指南》到2007年颁布灾难恢复国家标准——GB/T 20988-2007《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系统灾难恢复规范》,一系列标准和规范的出台体现出国家对灾难恢复建设的高度重视。目前,我国的灾难恢复系统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缺少可操作性的行政管理办法和标准,灾难恢复建设存在严重的投资浪费,运维管理和预案演练存在明显不足,灾难备份中心建设的区位过于集中等。无论从规模还是应用水平来衡量,我国灾难恢复产业的发展水平亟待提高。
城际灾备 共享资源
得益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地质构造和城市布局,成都市在汶川地震中损失很小。这也坚定了成都市要建设国家信息灾备基地的想法。震后,成都市对信息系统进行了重新规划,计划构建三地四中心的数据存储与容灾体系。三地四中心是指,在本地建立两个互为热备的数据中心,在同城建立一个灾备中心,并在异地建一个战略级的灾备中心。这种多点热备式的容灾中心建设模式对于防范地震、雪灾这样大范围的自然灾害是十分必要的。当本地的主数据中心受到损坏时,同城或异地的灾备中心还能够提供不间断的数据服务,从而保证业务的连续性。万国数据服务有限公司创始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黄伟表示:“经过多年发展,我国政府、企事业单位的同城信息系统灾备能力已经得到大幅提升,并且经历了实践的检验。但是,对于地区性的大灾难,仅靠同城灾备还不能实现有效恢复。因此,开展跨地域的灾备合作是十分必要的。”
2008年4月17日,在成都举行的国际灾难恢复与服务外包峰会暨第四届中国灾难恢复行业高层论坛上,成都市信息化办公室、浙江省经济信息中心、云南省电子政务网络管理中心、深圳市信息网络中心及中国信息安全测评中心、万国数据服务有限公司共同发起《中国城际灾备合作倡议》,倡议加强中国城市信息灾备系统建设,建立城际共享的灾备服务基础设施,推动灾备管理专业咨询、专业技术与行业最佳实践的应用,开展信息系统灾备专业顾问资格认证、教育及培训的长期合作与交流,推动各成员城市所属政府、企事业单位面对各种自然灾害与事故性灾难的事前预控、事中应急与灾后恢复重建的管理水平,提升各成员城市信息系统防灾、抗灾、救灾的整体能力,构建各成员城市社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坚强后盾。
《中国城际灾备合作倡议》的发布是一个契机。通过城际间的灾备合作,可以推动跨地区的灾备共建与合作,更有效地整合灾备资源,从而大幅提升整体的灾备能力。
灾备外包渐成气候
“美国9·11事件发生后,71%的美国企业在接受调查时表示会采用灾备外包的方式。在中国,虽然已经采用和准备采用灾备外包服务模式的企业用户还不是太多,但是人们对灾备外包的态度已经有了很大的转变,从怀疑转为将灾备外包作为实施容灾项目时的一个重要选项。”万国数据服务有限公司副总裁、首席灾备专家汪琪介绍说,“中国灾备市场正处于快速发展期,而灾备外包服务市场正由培育期向发展期过渡。未来几年,中国灾备市场的行业格局不会有根本性改变,金融、电信、政府和大型制造业仍是灾备领域的主要客户,而中小型制造、零售、网游等行业的外包需求会不断增长。”
海富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是万国数据服务有限公司的客户之一,几年前就采用了灾备外包服务模式。“虽然我对容灾技术不太了解,但是我每次都参加由万国数据服务有限公司组织的容灾演练。万国数据服务有限公司是容灾领域的专家。我们对万国数据服务有限公司可谓言听计从。”海富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裁田仁灿介绍说,“采用灾备外包服务,使得公司的信息系统运维成本大大降低。我们不必费精力去追踪最新的容灾技术发展,也不必担心因为系统故障而出现数据丢失。”
灾备系统应对的是小概率的灾难事件,但是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因此,在许多用户看来,灾备系统是一个奢侈品。田仁灿表示:“在规划一个灾备系统时,应该把所有需要防范的风险都考虑进去。对于金融行业来说,必须把一些极端风险当成普通风险去考虑,并且作为设计灾备系统的一个重要依据。在这种情况下,你就不会认为灾备系统是一个奢侈品了。”造成灾备系统投入过高,还有一个原因是用户事前没有对应用需求进行评估和整体规划。“要求系统在灾难发生后的4小时内完成恢复的用户只占灾备用户总数的10%左右。很多用户只要求在灾难发生后的24小时内甚至48小时内恢复即可。需求的不同以及灾难恢复等级的不同导致灾备系统的预算有很大差别。”汪琪分析说,“采用灾备外包服务,可以减少企业用于灾备的一次性投入,而且企业不必拥有专业的技术人员。”
信息化1.0时代,人们关注的是机房中的设备有多少;信息化2.0时代,人们看重的是信息化应用水平有多高;信息化3.0时代,人们比较的是有多少业务已经外包。政府部门不是一个IT公司。如果一个政府部门的IT人员比正常的业务人员还多是不正常的。将IT业务外包,不仅可以提升IT应用水平,还能降低成本,何乐而不为呢?
2008年,相继而来的雪灾、地震等灾难事件让更多的人意识到了灾备的重要性。从国家相继出台的一些政策来看,也鼓励第三方外包服务的开展。金融、电信、政府、大型制造企业等用户对业务连续性的要求越来越高以及中小企业灾备意识不断提高,为灾备外包服务的兴起奠定了客户基础。虚拟化等技术的成熟及相关法规、标准的出台则为灾备外包服务的兴起奠定了技术基础。灾备外包服务因其成本低、服务专业化等优势,受到了企业用户的欢迎。
作为灾备外包服务企业的代表,万国数据服务有限公司的快速崛起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灾备外包行业的蒸蒸日上。黄伟介绍说:“过去3年,万国数据服务有限公司的业务一直保持着100%的增长率。目前,公司已在全国5个城市拥有8个数据中心。其中90%的业务为灾备外包服务,另外10%为企业生产系统的外包服务。未来,公司将从单纯的灾备外包服务领域进入到以数据中心为核心的服务外包领域。”
“从我们接触的客户情况看,目前采用自建容灾系统方式的用户还是占多数。”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存储与网络安全产品线副总裁刘立柱表示,“无论是采用自建方式还是外包方式,建设容灾系统的方法论以及采用的技术手段都是相同的。采用灾备外包服务方式的用户更看重灾备外包的服务水平。”灾备专业人才的紧缺以及灾备解决方案演示环境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灾备外包服务的发展。
新技术决定容灾走向
随着技术手段不断丰富,容灾系统的建设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
虚拟化技术的应用使得灾备系统主中心与灾备中心的完全对称式的结构被打破,从而简化了灾备系统的管理,同时大幅降低了灾备的成本。虚拟化技术有效地解决了异构平台的资源共享问题。人们可以更自由地选择适合自己的经济实惠的容灾技术和产品。对于灾备应用来说,虚拟化是一种高效、灵活、可靠的技术手段。虚拟化技术还将促进共享式灾备服务的发展。刘立柱介绍说:“在我们提供的灾备解决方案中,虚拟化技术一直是重点。以OceanStor VIS6000为例,它是一款存储虚拟化设备,能够实现多厂商存储设备的整合,从而提高存储资产投资回报率,同时实现异构环境下的灾难恢复和跨存储平台的数据保护,保证业务连续性。”
OceanStor VIS6000采用刀片式集群架构和全冗余模块化设计,在保证硬件灵活性、可靠性、扩展性的基础上,还能通过跨存储平台的快照、镜像和远程复制功能实现全面数据保护,同时支持各种备份方式,可以轻松实现异构环境下的远程容灾和多级容灾。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虚拟化将是灾备技术领域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热点。
近两年来,持续数据保护(CDP)技术逐渐受到企业用户的青睐。传统的容灾手段主要防范的是火灾、地震等自然灾难,而防范软件和人为错误等渐变性灾难则大多依赖备份系统。CDP 可以防范各种类型的灾难。CDP的独特优势在于,能在故障瞬间完成任何时间点的故障恢复,从而保证业务的连续性,并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备份存在的恢复能力弱的问题。长期以来,容灾技术的复杂性和高成本使得容灾系统的建设存在维护难度大、故障防范能力差、灾备演习难度大等问题。因此,选择容灾技术应考虑到技术实现和管理的友好性及简易性。CDP解决方案简单部署,不用改变原有的环境,就可以轻松实现接入和操作管理,提高了系统的可维护性及可管理性。
相对于传统的数据保护和容灾技术来说,CDP是一次技术革命,在实现远程容灾和保证业务连续性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像四川汶川地震这样的重大灾难破坏力极强。为了防范类似的大灾大难,企业用户的系统必须具备异地容灾能力。如果建有异地容灾中心,即使位于北川、汶川和都江堰的数据中心在地震中都受到损坏,位于成都、北京等地的异地容灾中心还能继续工作。重大灾难的发生时间具有不确定性。系统的业务容灾能力可以改善因重大灾难发生时间的不确定性带来的数据丢失情况。系统的业务容灾能力是指在数据不丢失的基础上,保证业务不受影响。
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心松认为,一个高效的容灾系统必须具备以下能力:系统的异地容灾能力、系统的业务容灾能力、系统的海量存储能力、系统的底层安全能力和系统的自由伸缩能力。
刘心松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容灾系统模型——数字有机体容灾系统。
数字有机体容灾系统是基于数字有机体操作系统和数字有机体数据库建立起来的一个有机整体。它不同于传统的备份概念、主从概念和中间件概念,是一种新型的业务容灾系统。其断点恢复性能可以满足业务容灾的要求,高可靠的特点可以满足异地容灾的要求,高安全性的特点可以满足应用底层安全的要求。
刘心松表示:“数字有机体容灾系统将容灾提升到智能灾难恢复的水平。数字有机体容灾系统用多个小存储设备整合成一个超级存储设备,突破了传统存储硬件的性能瓶颈。”
软件即服务(Software as a Service,SaaS)的模式也被运用到灾备领域。包括易安信(EMC)、赛门铁克等在内的许多软件厂商都推出了基于SaaS模式的容灾解决方案。与传统的灾备方式相比,SaaS通过互联网提供服务,灾难备份和恢复的速度更快,投资成本更低,抗灾性更好,管理维护更简单,甚至不再需要专业技术人员,非常适合中小企业的灾备应用。
“云计算的出现很有可能改变未来容灾系统的建设与应用模式。企业用户可以把数据库存放在云中,并可根据需要随时从云中获取相关的资源。”刘立柱表示,“云计算将对灾备外包服务方式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