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培松
“解放思想”是个中国口号,持续30年不衰,中国因此发展了。金融危机使世界到了一个重要关头,但旧意识依旧笼罩着一切。要让世界更好,西方也面临着解放思想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出现以后,到底是资本主义优越还是社会主义优越的问题就一直困扰着世界。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无疑是30年来占据主导地位,被称之为新自由主义,经济自由主义、市场原教旨主义、撒切尔里根主义或华盛顿共识的那套理论。危机发生以后它的倡导者失语了,市场的自我修复能力在危机中已经失去功能,都是政府在忙碌,采取种种措施刺激经济,包括挽救私有金融体系免于崩溃。但是对自由市场经济的坚持和对国有化的恐惧让美国和西方政府在很多举措上缩手缩脚、缺乏判断,进而使问题被拖延得越来越严重。姓“资”姓“社”这个被中国抛弃的枷锁忽然间成了西方的桎梏。
危机唤醒了人们世界一体的感觉,各个国际组织和国家迫切需要联合起来,付出共同努力克服当前的困难。但是,世界仍处在“资”、“社”两分,民主与专制对立,霸权主义和大国宿命论的迷雾中。“合作救市”只是喊在嘴上而缺少实际内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欧洲央行、美联储、以及新兴国家政府基本处在各自为政的状态。国际间根本无法就一项有效的经济刺激计划达成协议。世界缺乏互利、和平、共存的规则,新的世界秩序还没有找到指导其建立的新理念。
旧有的政治意识对市场支持力的打击还表现在对自由贸易原则的破坏上。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全球化的推动者就一直在“促进人民之间的贸易”。在东西方的贸易取得了发展以后,西方曾一度认为是它促进了“民主体制和市场经济的全球性胜利”。从那以后,作为自由主义经济和政治思想的基本前提,经济活动非政治化开始成为西方全球化的信条:国家基本不管理企业资本,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受到竞争规则制约和预算的限制,市场法则、资本自由流通和投资自由原则都允许外国控制工业和金融乃至国民经济的某些部分。但是,随着新兴国家的崛起,西方的政治戒备越来越强,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风向完全变了,西方已经陷入自由主义与保护主义的对立之中,购买国货得到公然提倡。
一些西方人对国际经济救援措施的战略思维就显示出了旧意识对当前行动的束缚力。他们认为,有些新兴国家正躲在它所培养的资本家的背后,利用主权财富,企图控制某些西方经济主要的部门。它们描述的图像是:中国共产党的密室里坐满了干部,正在谋划怎样接管世界。从西方反复要求中国在危机中成为负责任的大国的言辞中,能感受到它们对中国可能破坏原有体系的担忧是多么强烈。
旧意识已经成为当前克服危机最大的束缚。怎样看待世界,怎样看待未来,现在是西方需要通过“解放思想”做出调整的时候了。
30年前,当中国还处在迷茫中并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的情况下,邓小平向中国发出“解放思想”的号召,用他的权威和他朴素的智慧使中国选择了最适合自己的道路。他的思想的特点是不墨守成规,不太在乎世界上五花八门的理论或主义,而更重视自己的经验和实践中的现实问题。在当前的危机中,世界需要从邓小平的思想中获得一些灵感,这就是:抛弃旧意识,创造新思想。
世界不可能永远沿着旧有的轨道运行。中国今天的成就是百余年来中国人求新求变的结晶。自主地放弃原有的体制走新路不是能轻易做到的。不断解放思想,善于舍弃固有观念接受新事物,已经成为重要的中国经验。特别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中国是“尽弃其所学而学焉”。如果真有所谓“北京共识”可供参照,我觉得这应该是重要的一条。▲
(作者是连云港发展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