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盟系列峰会被数千名泰国示威者搅黄,连总理也差点被反对派抓住,首都曼谷和周边五个府进入紧急状态……在相对平静了几个月后,泰国政局再陷动荡。类似的场景曾近年来也相继在印度尼西亚、韩国、马来西亚、巴基斯坦等多个亚洲国家上演。这种弱势政府现象,给中国的亚洲外交提出了新挑战。
亚洲一些国家的政府越来越处于弱势,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由于亚洲多数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时间比较短,社会化、民主化、法制化建设都不成熟,公民意识也不普及,在向公民社会转变时,社会极易出现分裂,很难形成多数派。执政党在面对其他利益集团组成的反对派时,都可能显得有些弱势。
其次,这与一些亚洲国家以往的“弱社会,强政府”模式不无关系。政府强大的功能,曾经深入亚洲社会的方方面面,这种模式帮助亚洲取得了经济发展的奇迹,但在遭遇经济危机的时候,民众往往容易将矛头指向政策的制定者,甚至激发针对政府的骚乱。更重要的是,信息传播的加速又扩大了社会矛盾的效应,使得原本就缺乏社会矛盾缓解机制和渠道的多个亚洲国家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
此外,亚洲民主化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民众对政府的耐心,很多民众期望政府能在短时期内改变他们的处境。这就造成了一种现象:即使以高支持率上台的政府,很可能因为某项政策的失误,迅速失去民意支持,甚至引发政府更迭。在上述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亚洲一些国家的“弱社会,强政府”模式逐渐向“强社会,弱政府”转变。
政府弱势给亚洲政治带来的最直接影响是,政府频繁更迭很难保证政策的连续性,亚洲政局因此将有可能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而且,由于政治乱局往往伴随着暴力,可能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甚至周边国家的安定,造成更为严重的破坏。。
从目前来看,一些亚洲国家政府的频繁更迭,并没有引起这些国家对华政策的大幅转变,对华关系也没有成为这些国家内部争斗的主要话题。这一点要比俄罗斯面对的情况好得多。一些俄罗斯的周边国家在政府更迭后,对俄政策往往会发生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在“亲俄”和“反俄”之间轮回。这无疑恶化了俄罗斯的外交环境。中国周边之所以没有出现这种状况,与中国奉行的“睦邻友好”,“不干涉他国内政”等外交原则是分不开的。
弱势政府最明显的表现是,政府往往会更多地受制于民意。这是我们在思考亚洲战略时必须重视的问题。周边国家与中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利益纠葛,尽管主流是相互依存,但也有很多矛盾。有些国家与中国存在领土争议;有些国家仍对中国存有戒心;还有一些国家的民众中原本就有排华情绪。一旦这些问题成为民意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在政府处于弱势的时候,其负面影响就会更大,因此,不能排除亚洲一些国家民间会出现反华、厌华、排华的可能性。
亚洲“弱政府国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将成为中国亚洲政策的考验。中国需要在学会与弱势政府打交道的同时,更多地加强与这些国家民众的交往,加强对邻国社会变化的研究,通过加强与民众的交往来发展与对象国的关系。有了这个基础,就不怕因弱势政府而导致对华政策的多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