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讨论法在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

2009-04-14 04:37王红梅
成才之路 2009年2期
关键词:政治课教师应教材

王红梅

新的课程标准已经颁布实施,作为课程实施者的教师应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反思传统的“灌输——接受”的单一教学模式,探究适应新课程要求的课堂教学方法。中学政治课新课程设计的精神是:立足于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增强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理解,培养人际沟通能力和综合运用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与其他教学方法相比较,“讨论法”更能有效地实现政治课的新课程目标。本文拟就中学政治课“讨论法”的组织与实施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 课堂讨论的准备

要使讨论得以顺利进行,教师和学生都应在课前作好充分准备。

(1)引导学生自学,整理出教材的思路。课前教师应引导学生自学,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整理教材的思路,标出自己的疑点,发现在课堂讨论中准备提出或可能被发现的问题。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走入社会调查研究,为课堂讨论提供鲜活的素材。如教学经济理论中的“价值规律的作用”这一抽象知识之前,我们组织学生对前几年由于“违背了价值规律”而倒闭的某大型乡镇企业进行考察,这样就搭起了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的桥梁。

(2)教师要认真备课、精心设计讨论题。教师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内容,而且要备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个性差异。讨论题的设计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学生思考的热点等。如结合价值规律的教学内容,设计现阶段为什么会出现下岗分流的现象?问题的设计要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要紧密联系国内、国际时事,或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如教学“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这一框题时,可以结合首都某大学生练“法轮功”入魔而自焚这一事件,设计这样的问题:该大学生的人生观发生了哪些偏差?

二、 课堂讨论的实施

课堂讨论时,要根据课题的具体内容,采取灵活多变的形式。可以由教师提出问题,也可以由学生提出问题;可以全班同学自由讨论,也可以小组讨论或同桌讨论等。不管采取哪种形式,教师的主导作用均不可忽视。

(1)教师要从整体上把握讨论的局面。组织学生讨论并非一帆风顺,教师如果调控不当,不仅难以把握讨论的局面,更难收到预期的效果。首先教师要控制讨论的节奏,在问与答之间要有充分的时间“空当”,以便学生深思。用于深思的“空当”,甚至比对话更为重要,要让全班众多学生沉着彻底地思考。其次,当表面热闹非凡的讨论远离主题时,教师应提出引导性问题,将讨论引向正题。

(2)教师应即时搜集学生讨论中的不同信息。在讨论中,学生最容易暴露自己的认知水平、思维品质等,教师应抓住时机,对症下药。如在讨论“对死学教科书的看法”这一问题时,有的同学认为,死学教科书可以考高分,可以考取好大学。这反映一部分同学在学习上没有创新精神以及他们读书的功利性。教师应引导学生,看待事物和分析问题要有创新精神,在学习中要敢于向老师发难,善于发现教科书的不足,要破除思想僵化、墨守成规和安于现状的旧观念。

(3)教师要组织学生对讨论进行总结。学生对问题进行积极思考讨论、争辩之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讨论的问题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发展学生的理性认知能力。如通过对“某厂倒闭原因”的讨论,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理解:什么是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有什么作用?怎样按价值规律办事?

(4)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补写教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政治课教材一方面由于政治学科的实践性、时代性强,表现出相对滞后性;另一方面,由于针对全国不同认知水平学生,对某些知识难以深化。为解决这些矛盾,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补写教材,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例如通过讨论,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用精炼的语言补充教材的不足,解决教材与学生认知水平不一致的矛盾。

讨论法可以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可以调动学生自主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品质等。但此方法亦有其不足之处,在教学中,宜将此方法与其他教学方法优化组合,综合使用。

(大城县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政治课教师应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法制教育融入初中政治课的“四维一体”法初探
小学低年级教师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浅谈高考政治课改革的几点思考
思想政治课与素质教育
教师应上好语文综合性学习课
教师应首先在道德上成为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