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教学设计

2009-04-13 04:02白茂盛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9年1期
关键词:李冰都江堰文本

白茂盛

[导学设计说明]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都江堰》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中,关键是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文本,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刻性,并在体会作家深邃的文化思索中,感悟李冰父子的精神品格,进而淘涤学生的心灵,最终实现我们的教育目的。为了更好的理解文本,要求学生查找资料,大量阅读,多方面了解“都江堰”这一工程的伟大意义:体会作家关注的古迹背后蕴涵的深厚的历史文化。而这种深邃的文化是以文字为载体的,这就要求我们仔细地品味作家洗综、深刻、独到、凝重的语言,品味语言的丰富意蕴。

[教学目的]

1学习利用网络查找资料,激发阅读兴趣。

2学习阅读方法,理解本文深刻的文化内涵。

3学习本文的行文方法,积累有丰富韵味的语句文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识记作家及主要作品。了解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1)阅读文本,理清文章的写作脉络,整体把握文本结构。

(2)理解文本通过写都江堰来表现历史文化的启示和反思。

(3)学习文中对比手法的应用。

(3)品味作品中具有深刻含义的句子。

3情感态度与价值:体会文中蕴含的深厚的文化意蕴,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作者对李冰父子为政思想的评论,体会文中深厚的文化意蕴。

2品味作品中含义丰富的句子,并加以阐释。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利用网络查找资料

了解余秋雨及其散文集《文化苦旅》的特点以及“苦”字的内涵,同学讨论并明确。余秋雨,浙江余姚人,大学教授,当代散文家,艺术理论家。他的散文集《文化苦旅》是他的成名作,也是他的代表作,是他走过崇山峻岭、走过文化景观和历史陈迹后的思想沉淀。一个“苦”字,颇为耐人寻味,发人深思:这里有旅途劳顿辛勤写作的劳苦,也有反观历史反思传统文化的用心良苦,还有面对现实迫切于构建新时代人文精神的深切痛苦,……他用现代意识关照历史文化,写得深刻,写得大胆,他敢于称颂也敢于批评。深刻的文化内涵加上华丽却并不浮躁的文辞,使读者身不由己的沉浸在他创造的历史氛围和文化思考中,跟着他一起思考,这也是《文化苦旅》这本书的魅力所在。这本书先后获得上海市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台湾联合报读书会最佳书奖,金石堂最具影响力书奖,上海市出版一等奖。

用心阅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同学们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今天我们学习其中的一篇《都江堰》,看它能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思考。

二、利用网络查找资料和图片

了解都江堰工程的位置、特点、作用和意义。同学交流并明确:

1都江堰的地位和意义

古代水利工程都江堰,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创建于公元前256年,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当今世界上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集防洪、灌溉、运输、社会生活用水和环保为一体的规模宏大的水利工程,是我国科技史上的一座丰碑,也是世界水利工程史上的的一颗璀璨明珠。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看图明确具体构造和作用

都江堰由灌区和渠首工程两大部分组成。灌区即800多万亩的成都平原和工业生产及人民生活区域。渠首工程主要由三大部分主体工程和一些附属工程组成。主体工程分别是鱼嘴分水坝、宝瓶口引水口和飞沙堰溢洪道。

第一,鱼嘴分水坝。位于岷江出口不远的江心,作用是把江水分为内外二江,外江为岷江干流,内江流入成都平原。最为神奇的是它利用弯道环流作用,使含沙量较少的表层水流人内江。起到了明显的分沙作用。

第二,宝瓶口引水口。它是人工开凿的引水渠,因上下河床较宽此处形如“瓶颈”而得名。它的神奇之处在于能够自动控制进入成都平原的水流量:枯水季节,闽江60%的水量流入内江,多水季节只有40%的水量流入内江,年平均水流量为254.6立方米/秒。

第三,飞沙堰溢洪道。位于宝瓶口上端、鱼嘴分水坝下端。它的奇特功能是调节内江水量:特大洪水时,它泻出的水量是引入平原水量的三倍,而当内江流量低于320立方米/秒时,飞沙堰竟然能把外江的水导人内江。保证成都平原用水。

[小结思考]

都江堰的确是一个很神奇的工程。人们常说建筑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比如北京故宫是皇权政治的符号,西藏布达拉富体现宗教崇拜意识,扬州园林反映淡泊雅致的文人情怀,……那么这个跨越两千年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它的文化精义是什么呢?他它引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考呢?

三、学习阅读方法,探索文本的文化内涵

1整体感知

提示:(1)本文篇幅较长,但却以标题形式将文本划为四大部分,在整体把握文意时应先了解标题的作用,并逐个概括每个部分的内容,从而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特点。(2)通过抓住文段的中心句,概括文段的内容和文章主旨。

请同学们根据预习概括文章四个部分的内容,找出作者思路。学生讨论并明确:

第一部分,评述都江堰的历史地位。

第二部分,描述都江堰的流水特点。

第三部分,评述李冰父子的巨大贡献。

第四部分,评述李冰父子的深远影响。

2理解文体

请同学们根据内容分析本文的文体特点。讨论并明确:

本文不是一般的游记散文,文章的重点不是记游,不是对都江堰景物的描写,而是通过都江堰这个水利工程来审视李冰,并通过审视李冰创建都江堰工程来反映作者的深刻思考。请同学们抓住关键语言看看作者有什么样的思考。

3深入文本

同学讨论并明确本文深刻的文化内涵。

(1)开头一句话“我以为,在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开门见山、干脆利落、斩钉截铁、气势恢弘地亮出了作者的观点。它的作用是什么?请同学们讨论并明确:

第一,展示作者思路,确定文章脉络,也就是说,作者在本文要完成的主要任务就是证明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是都江堰。

第二,激发读者迫切阅读下文、探索得出这个结论的原因的欲望。

中国人都知道,长城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工程,甚至地球人都知道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国人的骄傲。长城历史悠久,选址科学,设计精巧,建筑精美,气势恢弘,然而余秋雨竟然大胆地说“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

江堰”,作者说出这样的惊人之语有什么根据呢?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阐述的理由。

(2)同学们讨论教师归纳明确:

第一,都江堰历史更悠久——“长城还只是他的后辈”。

第二,都江堰功用更长久——“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有了它,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才有了一个比较安定的后方”。(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迁都重庆)

第三,都江堰养育了一批中华英才——“有了它,才有了诸葛亮、刘备的雄才大略,才有了李白、杜甫、陆游的川行华章”。

第四,都江堰风格朴实,文明灵动——“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它却卑处一隅,像一位决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道贡献”。

[小结]

以上几条是一般人都能够看出来的,但不足以说明“在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这个观点。那么余秋雨的独到见解是什么呢?

第五,都江堰更具有文化内涵——首先,李冰打破了“中国千年官场的惯例,因官位成了一名实践科学家”,“在李冰看来,政治的含义是浚理,是消灾,是滋润,是濡养。他要实施的事,既具体又质朴”,“因有过他。中国也就有过了一种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他大愚大拙(不懂得官场之道),又大智大巧(他以田间老农的思维为人民谋福利,以民为本,为民消灾,清晰透彻的关照人类的生存问题,并以大智大巧创建都江堰)”,“他筑堰的指令,智慧,仁慈,透明”。他是爱民的官员,又是水利专家。热爱人民,科学地为百姓谋福利就是李冰的“伟大精魂”。

[小结]

至此,我们已经明白作者对都江堰的文化思考,实际是对中国千年来官员使命的思考。作者“由此而向现代官场衮衮诸公诘问:活着或者死了应该站在哪里?”

其次,我们常说“创业容易守业难”,李冰创建都江堰固然伟大,但是如果没有后来人继承李冰的事业,都江堰恐怕早已经被千年洪水冲垮,而后来人们对李冰精神的继承,对都江堰的修缮,就是都江堰“流泻出的独特的精神世界”,所以作者“产生了对中国历史的某种乐观。只要都江堰不坍,李冰的精魂就不会消散。李冰的儿子会代代繁衍”,这就是我们民族的希望!

第六,都江堰的深远影响——李冰死了2000多年,却依然在指挥水流,依然活在人们心中,人们把他当神膜拜,为他建立神庙,年年为他祭祀——“实实在在为民造福的人升格为神”,“一来二去,都江堰倒成了连接两界的桥梁”,这也是中国独特的文化现象之一吧。

四、学习阅读方法,学习本文的行文方法

(1)本文是一篇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为一体的散文佳作,请同学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文段加以分析。

举例:第一段是议论,开篇就表达了作者独到的见解和对都江堰的强烈感情。第二段对长城的叙述中包含肯定的议论和由衷的赞叹。第三段、第四段对都江堰的叙述中包含深情的赞美、深沉的议论和作者独到的理解。第九段对都江堰水的描写突出表现了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特点,表现了对李冰的崇敬之情。第十四段是点睛之笔,精辟的议论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引发读者深入思考。第二十二段结尾的议论更进一步点出了都江堰的精神世界,还有第二十四段的预言,给人们更多的思考和希望,第二十六、二十八、二十九段的议论更上升到中国独特的有神论的层面进行思考,让读者看到了中国独特的宗教气息和文化现象。

(2)本文行文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大量使用对比,通过全方位的对比,形象地表现了都江堰的独特的景观和文化内涵。

举例:第一大部分中长城和都江堰全方位对比,从历史、规模、功用、不同的文明特点、风格等的对比中,显示都江堰比长城更加伟大。第二部分第九段都江堰的水和各种水的对比,突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伟大,为下文的议论作好铺垫。第三大部分又从秦始皇和李冰的指令中表现了李冰的智慧仁慈和文明。

五、积累词语文段,学习深刻理解并灵活运用

举例如下:

(1)因有过他,中国也就有了一种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的含义是什么?)

(2)那把长锸,千百年来与金杖玉玺、铁戟钢锤反复辩论。他失败了,终究又胜利了。(“长锸、金杖玉玺、铁戟钢锤”分别指代什么?)

(3)他大愚,又大智。他大拙,又大巧。他以田间老农的思维,进入了最澄澈的人类学的思考。(“大愚大智大拙大巧”说法的根据是什么?“田间老农的思维”是什么思维?思考什么内容?)

六、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余秋雨的散文集《文化苦旅》,研读自己喜欢的篇目,并积累自己喜欢的句子,体会学者余秋雨先生的文化思考,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

[教学反思]

(1)本教学设计依据新课程标准,立足新课标理念精神,注重了学生自主探究,教学过程努力体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教师注重了引导,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通过课前预习和查找资料,扩大了学生视野并加深了对文本的解读,对文本精神、文化内涵的体味有了帮助,突破了重点和难点。

(2)不足:一课时的教学。时间显得比较紧张,部分学生在预习不充分的前提下学习本文显得时间不够。整个设计应该进一步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大胆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足够的思维、表达空间,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鼓励学生个性化阅读。

(3)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不强,对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的体味还不够,这需要我们加大阅读力度,反复吟咏,全方位地引导。并通过课外阅读增加储备,提高文学修养。

猜你喜欢
李冰都江堰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彩铅画《锦鲤》
国画《李冰垂钓图》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BONBONLAND—2017都江堰·西部音乐节将于国庆黄金周举行
拜水都江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