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的“两型社会”建设

2009-04-13 06:58简新华
学术月刊 2009年3期
关键词:两型社会环境友好消耗

简新华 叶 林

[摘要]资源节约型社会是人类节约高效开发利用保护资源、资源能够支撑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类保护改善优化环境、环境能够支撑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两型社会”的评价指标体系由四个层次构成:第一层次为目标层,主要通过各级指标加权得出某一国家或地区的“两型社会”建设程度;第二层次包括“资源节约指数”和“环境友好指数”两个方面,分别反映社会在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两个方面的状况;第三层次为基本指标,包括总量指标、发展指标和潜力指标;第四层次为三十六个具体衡量指标。通过运用该指标体系,可以较为全面地分析、衡量和比较“两型社会”的发展水平。“两型社会”建设的主要途径为:发展循环经济,发展“两型产业”和“两型生产”,实行“两型消费”,研究开发和采用“两型技术”,改革创新相关法规以及建设“两型政府”等等。

[关键词]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两型社会”

[作者简介]简新华(1947-),男,湖北省武汉市人,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

叶林(1978-),女,浙江省宁波市人,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武汉大学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产业生态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F1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041(2009)03—0065—07

建设“两型社会”即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中国进入21世纪提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两项战略目标和任务。要真正建成“两型社会”,首先必须明确“两型社会”的内涵、外延、特征,“两型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影响因素和主要途径,解决什么是“两型社会”、怎样建设“两型社会”的基本理论问题。但是,目前理论界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刚刚起步,远远没有形成正确系统的理论,更没有达成共识。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作初步探讨,以弥补相关研究的不足。

一、什么是“两型社会”

资源节约型社会(resource-conserving socie-ty)是人们合理开发利用和切实保护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效率,维持生态平衡,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社会,也就是人与资源和谐的社会,即人类节约高效开发利用保护资源、资源能够支撑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环境友好型社会(environment-friendly soci-ety)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的各种活动中尽量减少废物排放,有效防止环境污染,不断保护和优化自然生态环境的社会,也就是人与环境和谐的社会,即人类保护改善优化环境、环境能够支撑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由于环境要素中包含自然资源,自然资源又包括环境资源,环境和自然资源之间互相重叠、交叉、融合,共同构成大自然。土地、河流、矿山、森林等是自然资源,也是构成环境的重要因素;空气、水、大地、植被等的状况作为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因素和条件,又构成环境资源,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义的资源和广义的环境,实际上是相互重合的。正是由于环境与自然资源之间互相重叠、交叉、融合的复杂关系,人们对“环境”和“资源”的概念有不同的理解。有的人认为,资源是环境的一部分,是环境为人类提供的一种服务功能;另有的人则认为,环境是资源的一部分,可称为“环境资源”。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把“资源”和“环境”作为两个概念,“资源”为人类提供有形的生产资料,为生产和生活提供物质基础;“环境”提供生命支持、废物吸纳、生活舒适和美感等功能,都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人的介入,资源和环境会按照自然规律,在自然力的作用下自然地进化,也不存在什么污染、破坏、浪费、恶化或净化、保护、节约、优化的问题,也没有判断资源和环境状况是好或坏、有利或有害的必要。因此,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完整地涵盖了经济社会系统中物质流、能量流、废物流等物质代谢的全过程,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密不可分、各有侧重、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关系;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实质,都是要做到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各种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古今中外早就有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思想,只是到近三十年来才逐步形成明确的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理念,20世纪80年代才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新战略,近几年才完整地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和要求。

1966年,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受宇宙飞船内资源循环特征的启示,提出了减少资源消耗、循环利用资源的“循环经济”思想。1972年,罗马俱乐部公开发表关于人类困境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提出人类如果不改变大量消耗资源、严重污染环境的状况,“增长的极限有朝一日将在今后一百年中发生”。1972年6月5日—16日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提出了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的信念和要求。1992年6月3日—14日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通过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等一系列文件中。以保护环境为核心,多处提及与环境友好含义类似的“环境无害”概念,并提出了降低资源消耗、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的要求。2004年,日本政府在其《环境保护白皮书》中提出,要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

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不是中国最早提出的,但是把两者并列、把建设“两型社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却是比较新的。在2005年3月12日举行的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2005年10月8日—11日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首次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提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2006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也提出“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2007年11月,国务院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两型社会”建设从目标、政策走向实践。

二、“两型社会”的评价指标体系

明确了什么是“两型社会”,还需要提出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才能准确衡量一个社会是不是“两型社会”或者“两型社会”建设的进展情况。

传统的经济增长评价指标侧重于经济规模、速度和效益,如GDP总量、增长速度、人均GDP、固定资产投资、投入产出比、对外贸易额、就业人口、人均收入等等。虽然这些经济指标可以部分反映一国经济发展状况,但经济增长带来的日益严重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却不能从上述经济指标中得到充分反映,不可能用这些指标去衡量“两型社会”。如同对传统GDP指标的批评一样,越来越多的人对现有经济增长的评价指标体系也提出了质疑。

建设“两型社会”,就是要解决经济增长中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需要建立一套新的评价指标,用以衡量“两型社会”建设的状况,同时也就能全面客观地评价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这套新的评价指标体系,既要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的规模、速度、水平,更要反映社会在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方面的现状、努力程度和发展潜力;既要反映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的实际状况,也要反映相对状况;既要反映静态情况,更要反映动态发展。整个指标体系必须遵循客观性、可行性、综合性、动态性、简明性和合理性的原则;并能较为全面准确地衡量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两型化”程度。

“两型社会”的指标体系,主要反映某一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协调的程度。同时,由于“两型社会”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生产、消费、人口、资源、环境等各个方面,因此,评价指标也应该全面反映这些情况;又由于“两型社会”涉及的因素太多,评价指标不可能面面俱到、无所不包。基于上述考虑,我们提出一套简明扼要的“两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为目标层。主要通过各级指标加权得出某一国家或地区的“两型社会”建设程度;第二层次包括“资源节约指数”和“环境友好指数”两个方面,分别反映社会在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两个方面的状况;第三层次为基本指标,包括总量指标、发展指标和潜力指标;第四层次为第三层次的具体衡量指标。整个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第二、三、四层次指标的具体说明:

(一)“资源节约”指数

这一指标首先分为三个三级指标,分别涉及资源消耗总量指标、资源消耗发展指标和资源节约潜力指标。

1.资源消耗总量指标。它主要体现某一国家或者地区的资源消耗总量。这一指标下设三个具体衡量指标,分别为一次能耗总量、水资源消耗总量和重要矿产资源消耗总量(对钢材、水泥、常用有色金属等主要资源的消耗情况进行加权指数化处理得出),这三个指标就可以基本衡量某一经济体对这些主要资源的各年静态消耗情况,也可以通过各年的指数变化分析社会在“资源节约”方面的动态变动情况。

2.资源消耗发展指标。它主要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消耗水平,包括单位GDP的资源消耗和人均生活资源消耗等七个指标,单位资源消耗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消耗的节约水平。一般来说,随着工业化的深入,后工业化国家的单位GDP的资源消耗呈下降趋势,这反映了产业结构、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与此同时,发达国家的人均生活资源消耗往往呈上升趋势,这主要是由于生活消费水平提高引起资源消耗增加造成的。

3.资源节约潜力指标。它主要反映社会对资源节约的努力程度和节约潜力。这里主要考虑了R&D;投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情况、能源加工转换效率等三个关键指标,这些指标衡量了社会在节约资源方面的技术进步投入和发展潜力。同时,根据发达国家在节约资源方面的经验,必要的政策法规和对公民节约资源意识的教育,都对提高资源节约起到很大作用,因此,这里还设置了促进节约资源的法律法规建设和公民意识两个软指标。这两个指标可以作为参考,也可以通过一定方式进行量化处理。

上述各层次指标可以通过设置的权重进行处理后得出量化的“资源节约”指数,通过对该指数的横向和纵向对比,就可以较为全面地反映社会在资源节约方面的状况、变化趋势和发展潜力。

(二)“环境友好”指数

这一指标首先也分为三个三级指标,分别涉及环境影响总量指标、环境影响发展指标和环境保护潜力指标。

1.环境影响总量指标。它反映社会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总量情况。由于环境问题涉及很多方面,因此,这一指标下设八个具体衡量指标,分别涉及生产中的“三废”排放总量、居民日常生活中产生的主要垃圾和废弃物、噪声污染、环境事故和环境治理费用等。这八个指标基本可以反映社会生产和生活对环境的总体影响。

2.环境影响发展指标。它主要反映经济社会发展对环境影响的水平,下设了单位产值的“三废”排放量和人均生活污水垃圾产生量等六个指标。一般来说,单位量可以反映社会在生产和生活两个方面对环境影响的程度。根据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对环境的污染水平会出现先上升后下降的情况,通过对这些指标的纵向和横向比较,可以考察社会在环境影响方面处于什么水平以及是否出现了拐点等。

3.环境保护潜力指标。它主要反映社会在保护环境方面的技术进步投入和发展潜力。这里下设七个指标分别衡量生产中的“三废”处理情况、降低环境污染的资金投入和技术投入情况、法律法规和公民环保意识等方面的情况,其中两个软指标可以作参考和量化处理。

对上述指标进行加权处理后,结合对各年情况的分析和横向对比分析,可以较为全面地刻画社会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发展状况、发展趋势和发展潜力。

(三)指标体系的具体运用

通过各级指标的指数化处理后,可以得到一个一级指标,该指标可以综合反映某一个社会在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基本情况和社会的“两型化”程度。这样,我们既可以考察社会的“两型化”程度,也可以分析社会在资源节约或者环境保护方面的发展情况,还可以通过二级指标具体分析社会在资源节约或环境保护某一方面的情况。此外,通过各级指标的各年对比分析,可以反映社会在综合层面和各个具体层面上的动态发展趋势。例如,在综合层面上,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撰写的《2006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曾利用类似的指数,考察了中国的资源节约情况,发现1980—2003年期间,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的节约指数总体上呈现出明显的下降态势,总体降低了68.3%。具体层面上,利用《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我们可以很方便地算出中国2004年产业能源消耗强度大约为1978年的1/3,这表明中国在节约资源方面有了很大进步。

另外,通过上述指标,还可以对不同社会各个层次或者具体方面的“两型化”水平进行对比分析,考察它们在“两型化”程度上的发展差异。例如,在“环境友好”层面上,运用上述指标体系可以对各国在环境保护方面进行排名;在具体层面上,如在单位产值的能耗方面,通过对比美国、中

国和日本可以发现(见表2):2004年,美国单位产值能耗(化石燃料)为日本的1.79倍,而中国为日本的7.55倍,中国与日本在节能方面的差距极为明显,节能潜力很大;在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方面,考察单位面积土地的产值指标可以发现,日本的单位面积土地产值为美国的9.66倍,中国的46.47倍,日本产业在利用有限土地资源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在单位产值二氧化碳(C02)排放量方面,中国为日本的12.82倍,美国为日本的3倍,中国在环境保护方面还需要做很多工作。2005),GDP数值来自世界银行网站,土地面积数据采目《中国统计年鉴2006》,二氧化碳排放量数据来自《2006年环境表现指数》。

以上情况说明,运用上述指标体系可以较为全面地分析、衡量和比较“两型社会”的发展水平。

三、“两型社会”建设的主要途径

资源环境的巨大压力、增长方式的转变、科学发展观的树立和落实、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和谐社会的构建、几十年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都迫切要求中国建设“两型社会”。如何建设“两型社会”?由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自然环境、资源禀赋、经济发展状况、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技术水平、消费水平和方式、生活习惯、制度特征、文化传统等都不完全相同,甚至差别很大,因此,建设“两型社会”的途径和方法也不会完全一样。我们这里主要提出建设“两型社会”的基本原则和途径。

(一)开展“两型社会”建设的调查研究是首要任务

“两型社会”具有许多新现象、新情况、新特点,“两型社会”建设面临许多新问题。“两型社会”的文明,不是农业文明,也不是工业文明,而是生态文明。建设“两型社会”仅有技术创新、制度创新还不够,还需要生态创新。由于建设“两型社会”是中国刚刚提出的战略目标,而且存在许多还没有来得及研究的新现象、新情况、新特点、新问题,迫切需要开展全面、系统、深入的、跨学科的创新性研究。国内外目前对“两型社会”的研究,总的来说,相当缺乏,极不深入,许多方面急需进行创新性研究。只有通过科学研究,明确“两型社会”的内涵、外延、特征、衡量的指标体系和方法,弄清“两型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影响因素和主要途径,人们才能正确认识什么是“两型社会”、怎样建设“两型社会”,也才能真正有效地建成“两型社会”。

(二)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两型社会”的根本途径

循环经济是指建立在资源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循环经济的特点和优势是: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循环化、清洁化、高效化。也就是说,减少经济活动(包括生产、流通、消费等)中的资源消耗和废物排放,把废物转化为资源,进行废物的循环再利用,实现清洁生产和消费,提高经济效益。由此可见,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更是建设“两型社会”的根本途径。

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消费→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线形经济。在这种经济中,人们以越来越高的强度把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开采出来,在生产加工和消费过程中又把污染和废物大量地排放到环境中去,对资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导致了许多自然资源的短缺与枯竭,并酿成了灾难性环境污染后果。循环经济则倡导一种建立在物质被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为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流动过程,使得整个经济系统包括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循环经济认为,“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而没有真正的废弃物”,所有的物质和能源在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在循环经济中,环境合理性和经济有效性得到了很好的结合。循环经济本身就是一种新的能够保持生态平衡的高效生产和生活方式,对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有重要意义,为工业化以来的传统经济发展方式转向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有助于化解长期以来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真正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中国正处于工业化过程中,不仅要对已经出现的资源与环境问题认真加以解决,而且要对以后的发展方式、生活方式按照建设“两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进行设计,最好的选择就是发展循环经济。

(三)发展“两型产业”、实行“两型生产”是建设“两型社会”的主要措施

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生产是最重要的经济活动,而生产必然要消耗资源、影响自然环境,不同的产业类型和产业结构、不同的生产方式,消耗资源和影响自然环境的情况是不一样的。既有大量消耗资源、严重污染环境的产业和生产,也有资源消耗不多、环境影响不大甚至节约资源、保护和优化环境的产业和生产。因此,建设“两型社会”,必须创造条件,大力发展“两型产业”,以“两型产业”为主导实行“两型生产”,这应该是“两型社会”建设的主要措施。所谓“两型产业”,就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产业,主要包括节能、节油、节水、节地、生态、环保等产业;所谓“两型生产”,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生产,是采用集约型、内涵型方式进行的生产。循环经济的方式就是“两型生产”的方式。必须按照“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真正做到以“两型产业”为主导、以“两型生产”为主体。

(四)实行“两型消费”是建设“两型社会”的重要措施

消费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需,是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环节,生产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消费。消费也要消耗产品和资源,也会影响自然环境,不同的消费内容、水平、结构、方式,消耗产品和资源、影响自然环境的情况也是不一样的。既有大量消耗产品和资源、严重污染环境的消费,也有产品和资源消耗不多、环境影响不大甚至节约产品和资源、保护和优化环境的消费。因此,建设“两型社会”,必须创造条件,提倡和切实实行“两型消费”。所谓“两型消费”,就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消费,不仅是要节约消费,反对铺张浪费、奢侈挥霍,而且对消费产生的废物也要回收利用、无害化处理。循环经济不仅是生产资源和排放物的循环再利用,而且包括消费排放物的循环再利用,尽可能做到生产和消费的零排放。必须按照“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切实转变公众消费观念与消费行为。

(五)研究开发和选择采用“两型技术”是建设“两型社会”的技术支撑

循环经济需要有相应的循环技术,“两型产业”和“两型生产”需要有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防治污染的技术,即使是“两型消费”也离不开相应的技术支持,因此,必须按照“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进行合理的技术选择、技术创新和管理,制定相应的技术研发和支持政策,重点研究开发和选择采用“两型技术”,给“两型社会”建设提供技术支撑。所谓“两型技术”,就是合理开发各种资源、资源替代、节约高效利用资源、防止和治理污染、保护和优化环境的技术。

(六)改革创新相关法规制度是建设“两型社会”的制度保证

发展循环经济和“两型产业”、实行“两型生产”和“两型消费”、研究开发和选择采用“两型技术”,又都需要相应的法规制度作保证,否则这些都可能只是良好的愿望,不可能变为现实。必须按照“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深化体制改革,进行制度创新,加强法治,以保证“两型社会”顺利有效地建设。包括深化“两型社会”建设的综合配套改革(市场、企业、投资、技术研发、就业、住房、户籍、社会保障、土地等制度改革),制定和实施资源开发、利用、节约、替代、定价等方面的制度、法律法规,环境保护、优化、污染防止和治理等方面的制度、法律法规等。

(七)建设“两型政府”是建设“两型社会”的组成部分

“两型社会”包括“两型政府”,要求政府机构和行为也必须节约资源、保护和优化环境,如果政府是资源浪费型、环境污染型的政府,而且会产生示范效应,上行下效,“两型社会”不可能建设起来;而且,“两型社会”建设离不开政府,发展循环经济和“两型产业”、实行“两型生产”和“两型消费”、研究开发和选择采用“两型技术”、深化体制改革、进行制度创新、加强法治等,都需要发挥政府的作用,因此,在“两型社会”建设中,必须努力建设“两型政府”,即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政府,协调政府作用与市场作用,做到合理的分工协作,更好地发挥政府在“两型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责任编辑:沈敏)

猜你喜欢
两型社会环境友好消耗
学会爱自己
两型社会建设中的图书馆治理
切削油液专用环烷基基础油的开发及其应用研究
Clear Your Mental Space
城市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If We Burne d All the Fossil Fuel in the World
“两型社会”视角下的长株潭服务外包产业集群分析研究
“两型社会”背景下长株潭金融支持与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环保新型缓蚀剂发展状况与展望
环保型切削液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