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发展根据地教育思想的历史探索

2009-04-13 03:29
桂海论丛 2009年2期
关键词:教育

刘 颖

(国际关系学院, 北京100091)

收稿日期:2008-11-14

作者简介:刘颖(1978-),女,国际关系学院公共管理系政治理论部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政党、政党文化。

摘要:在创建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中共十分重视文化教育工作。在发展教育的问题上提出了宝贵的思想。在教育的性质上,设计了共产主义性质教育的蓝图;在发展教育的目的上,构建了改造旧教育建立新教育的思路;在发展教育的手段上,提出了实施普及教育的措施;在革命的环境下,适时提出教育与斗争实际相结合;在实际操作中,提出了教育不能脱离生产劳动的思想。中共发展根据地教育的思想为新中国发展教育积累了宝贵的思想资源与理论经验。

关键词:中共;革命根据地;教育

中图分类号: D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09)02-0118-04

大革命失败后,中共陆续创建了一批革命根据地。中共所创建的革命根据地大都处于边远地区,除了经济落后外,更是一片文化的荒地。为改变人们落后的思想文化状况,中共十分重视文化教育工作。同时,为了适应当时根据地的农业、生产技术、教育、文艺等各项事业发展的需要,中共中央、根据地政府及教育管理部门分别根据革命形势的发展制订了很多教育方针和政策。这些教育方针和政策指导了根据地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为新中国发展教育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一、在教育的性质上,设计了共产主义性质教育的蓝图

实现共产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目标。为了区别于国统区的教育方针和政策,体现中共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教育的特色,中共对革命根据地创办的教育的性质做出了明确规定。1933年10月20日,在苏区中央文化教育建设大会上通过的《目前教育工作的任务的决议案》指出了苏维埃共和国教育的性质为共产主义教育。其第一条指出:“在工农民主专政的苏维埃共和国内,一切教育事业的设施,无论在政治教育范围内,或普通的工艺的教育的范围内,或文艺的范围内,都应当从阶级斗争出发,从争取工农民主专政的胜利、从推翻地主资产阶级的统治出发,从为着转变到社会主义的革命出发,从消灭阶级、从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从为着共产主义社会的斗争出发。因此,苏维埃的教育应当是共产主义的教育。”[1]136 1934年,毛泽东进一步强调了中共创办的教育的共产主义性质及其作用。他指出:“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在什么地方呢?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2]9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直接提出建设共产主义性质的教育,显然超越了历史的发展阶段,随着对革命形势及对中国革命性质的正确认识和判断,随后中共适时地将根据地教育定位为新民主主义性质。如在抗战时期,“抗战八年,解放区在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下,实行抗战教育政策,否定了那套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封建法西斯教育政策和制度,使教育为抗战服务,为人民服务,其结果是使教育成为动员群众,支持抗战的武器之一,对抗战起了很大的积极作用。”[3]

二、在发展教育的目的上,构建了改造旧教育建立新教育的思路

中共在创建根据地教育的过程中,因为力求建成一种与国统区教育截然不同的教育格局,所以,在建立新教育的过程中,提出对旧教育进行改造。1934年毛泽东就提出:“苏维埃必须实行文化教育的改革,解除反动统治阶级所加在工农群众精神上的桎梏,而创造新的工农的苏维埃文化。”[2]5

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宣言中指出:“一切工农劳苦群众及其子弟,有享受国家免费教育之权,教育事业之权归苏维埃政府掌管,取消一切麻醉人民的封建的、宗教的和国民党的三民主义的教育”[4]27 。抗日战争爆发之后,1937年毛泽东发表的《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一文指出:“根本改革过去的教育方针和教育制度。不急之务和不合理的办法,一概废弃。”[5]348 1937年8月在《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中,毛泽东提出:“改变教育的旧制度、旧课程,实行以抗日救国为目标的新制度、新课程。”[5]356 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在延安举行的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实行国防教育,使教育为民族自卫战争服务》的决议。

中共在国防教育方针提出之后,1938年,时人发文章对国防教育进行了解释,指出国防教育本身即包含着对旧教育的改革:“国防教育是旧教育的改革。国防教育既是为着解除国难而产生的,有人因此就以为国防教育当然是一种短期的变态的教育,是异于平时的常态教育的,这种见解是错误的。国防教育并不是临时的教育,并不是与平时教育相对立的,国防教育在本质上是把平时的教育作一番改革,使其更适合于我国现阶段的需要。”[6]32-33

三、在发展教育的手段上,提出了实施普及教育的措施

由于中共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处在偏远的地区,经济比较落后,文化水平较低,非常不利于发动群众进行革命。因此,中共从建立根据地开始就提出了普及教育的政策以提高群众的政治觉悟。在1931年11月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中关于教育问题的规定中指出:“中国苏维埃政权以保证工农劳动民众有受教育的权利为目的。在进行国内革命战争所能做到的范围内,应开始施行完全免费的普及教育,首先应在青年劳动群众中施行并保障青年劳动群众的一切权利,积极地引导他们参加政治和文化的革命生活,以发展新的社会力量。”[4]28 苏维埃政府还将提高工农的教育水平作为政府的一项任务:“这里一切文化教育机关,是操在工农劳苦群众的手里,工农及其子女享受教育的优先权。苏维埃政府用一切方法来提高工农的文化水平。”[2]6毛泽东在提出苏维埃文化建设的任务时也指出:“苏维埃文化建设的中心任务是什么?是厉行全部的义务教育,是发展广泛的社会教育,是努力扫除文盲,是创造大批领导斗争的高级干部。”[2]9抗战时期各根据地仍旧继续遵循普及国民教育的政策,如1941年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通过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中关于文化教育政策就这样规定:“继续推行消灭文盲的政策,推广新文字教育,健全正规学制,普及国民教育,改善小学教员生活,实施成年补习教育,加强干部教育,推广通俗书报,奖励自由研究,尊重知识分子,提倡科学知识与文艺运动,欢迎科学艺术人才,保护流亡学生与失业青年,允许在学学生以民主自治权利,实施公务人员的两小时学习制。”[6]176

四、在革命的形势下,适时提出教育与斗争实际相结合

中共根据各个时期情况的变化,还及时地根据当时革命斗争的形势提出了教育与革命斗争实际相结合的政策与方针。这种有效的形式一方面推动了当时各根据地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满足了当时革命的需要。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就明确了教育与斗争实际相结合的思路,提出把发展文化教育与当时其他革命活动密切联系起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教育人民委员部训令(第一号),在“目前的教育任务”中提出:(一)苏区当前文化教育的任务,是要用教育与学习的方法,启发群众的阶级觉悟,提高群众的文化水平与政治水平,打破旧社会思想习惯的传统,以深入思想斗争,使能更有力的动员起来,加入战争,深入阶级斗争,和参加苏维埃各方面的建设[1]125 。1933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教育人员委员部训令(第四号)提出了文化教育工作配合当时的查田运动,规定了教育在查田运动中的任务:“为了彻底解决土地问题,深入农村阶级斗争,加紧战争动员,目前正猛烈地开展着查田运动。在这一斗争中,文化教育方面,负有特殊重大任务。我们应在文化教育工作中用一切有效办法来帮助查田运动顺利的进行。我们应加紧文化教育工作来提高广大工农群众的政治、文化水平,发动广大群众参加查田运动,为彻底解决土地问题而斗争。”[1]130 1933年8月13日,由少共中央局及中央教育人民委员部联合下发的《关于目前教育工作的任务与团对教育部工作的协助的决议》中也指出:“目前教育工作的方针与任务,应该从估计在战争的环境与苏维埃政权之下的观点出发,这就是说应当把教育工作为着战争与广泛的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观点出发,把教育为着战争,就是说满足战争的需要,用教育工作帮助战争的动员、战争的发展,随着苏区的扩大与苏维埃工作的发展需要,广泛的提高群众和干部的政治文化水平,来执行新的任务,以帮助战争的动员,需要经过教育的工作去提高广大工人与劳苦群众的阶级觉悟。”[1]162

在江西工农兵第一次代表大会做出的文化教育工作决议中,对文化工作与斗争相结合做出了指示:“今后的文化教育工作,各级政府应协同群众团体,以十二万分的努力,发展群众的和儿童的文化教育,扫除文盲,使文化教育与目前革命斗争联系起来,使文化教育与工农群众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使劳动与知识联系起来,简单说来,就是要使文化教育社会化、政治化、实际化、劳动化。”[1]142 苏区高等教育建立的初衷也是为了当时的实际革命斗争培养干部的需要而提出的。在1933年8月,中央人民委员会第48次会议关于开办苏维埃大学的决定指出:“因为革命战争的猛烈开展,环绕着革命战争的每个重大工作,如查田运动、经济建设、工人斗争、文化建设、财政工作,肃反工作、道路建设、新苏区的发展以及目前的选举运动,都需要大批干部,这不是几十几百人的事,而是要有几千几万继续供给到各个工作的战线上去。中府(即苏维埃中央政府,引者注)各部都在开办训练班,为着集中统一教授与学习的方向起见,决定开办苏维埃大学。”[1]183

抗战时期中共关于教育的政策,同样强调了教育事业在抗战时期的重要地位和不可忽视的作用,强调教育为抗战服务,把教育作为抗战的必需条件之一。在1937年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之际就确立了边区政府的方针为:“必须采取适当办法,实施以民族解放,民主政治为中心内容的普及教育”[6]335。1938年10月毛泽东指出:“在一切为着战争的原则下,一切文化教育事业均应使之适合战争的需要”[2]18。1938年11月6日,《中共扩大的六中全会决议案》中还明确提出实行国防教育政策,使教育为民族自卫战争服务。

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延续了这一政策。1947年6月,晋察冀边区的晋行署发出《关于后半年教育工作重点的指示》。《指示》指出,“目前教育工作要继续为支前、土改、生产三大中心任务服务。在目前自卫战争紧急的情况下,应更进一步使教育为生产服务,以保证军需民食,支援长期自卫战争。”[7] 1947年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的《陕甘宁边区战时教育方案》提出:“各级学校及一切社教组织亦应立即动员起来,发挥教育上的有生力量,直接或间接地为自卫战争服务。一切教育工作者都应成为保卫边区的宣传员与组织者。目前教育工作的

中心任务是配合军事、政治、经济、群运等工作,争取人民自卫战争的胜利。”[6]530-531

五、在实际操作中,提出了教育不能脱离生产劳动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之所以能够脱离自然而成为社会的人,就是在劳动过程中一步一步实现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也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贯穿整个革命时期,中共一直坚持的一个根本原则。

中共早在苏区教育过程中就提出了教育不能脱离生产的思想。1933年,第二次闽浙赣省苏大会文化工作决议案中指出,文化教育的总方针是:“反对把文化与斗争割离,与工农群众实际生活割离,以及把劳动与知识割离开来,实行政治化的、社会化的、劳动化的文化教育。”[4]121 1930年,闽西苏维埃政府目前文化工作总计划中提出,教育方针是:“以养成智力和劳力作均衡发展为原则,并与劳动统一的教育之前途。”[4]125在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继承了苏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原则,并且在抗战中根据实际加以丰富和发展。因为在抗日战争中,根据地物质的缺乏,更强调各学校教育密切联系生产。毛泽东指出:“各级党政军机关学校一切领导人员都须学会领导群众生产的一全套本领。凡不注重研究生产的人,不算好的领导者。一切军民人等凡不注意生产反而好吃懒做的,不算好军人、好公民。一切未脱离生产的农村党员,应以发展生产为自己充当群众模范的条件之一。”[8]

当时根据地各高等学校的课程基本都开设了实践课。关于延安大学的一组资料表明,当时中共号召延安大学的学生积极参加生产劳动:“学员除了学习以外,还要参加劳动。一般规定是生产劳动占学习时间的百分之二十。这种生产劳动有手工业的也有农业的,有个人的也有集体的。一到了春耕农忙的时候,这些‘学生哥‘洋教授就和农民一样扛起锄头上山去开荒种地了。每人对于劳动都是以愉快的心情来接受的。有一个时期几乎每个学生都有一架手摇纺纱机,将纺出的线交给工厂织布制衣服穿。这种生产劳动一方面可以减轻政府及老百姓的负担,解决财政问题(学校经费要自给百分之七、八十);同时是为使青年知识分子养成劳动习惯和劳动观念,纠正‘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错误观点,以便能够更好地和劳动人民结合,更有效地为人民服务。”[9]

1939年,毛泽东在《教育运动的方向》一文中指出:“延安的青年们干了些什么呢?他们在学习革命的理论,研究抗日救国的道理和方法。他们在实行生产运动,开发了千亩万亩的荒地。开荒这件事,连孔夫子也没有做过。”[5]568 1943年,毛泽东在《开展根据地减租、生产和拥政爱民运动》中指出:“一切机关学校部队,必须于战争条件下厉行种菜、养猪、打柴、烧炭、发展手工业和部分种粮。”[8] 1939年1月颁布的《陕甘宁边区抗战时期施政纲领》中也明确提出:“厉行有效的开源节流办法,在各机关、学校、部队中提倡生产运动与节约运动,增加收入,减少支出,以解决战时财政经济之困难。”[6]60

根据地的教育发展是与根据地的发展密切相联系的,中共领导的根据地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少到多的过程。根据地的教育也随之走了一条从苏维埃根据地到抗日革命根据地再到解放战争时期的解放区根据地一脉相承的发展道路。虽然中共的很多思想带有明显的时代特点还很不成熟,但众所周知,根据地建设历尽艰难曲折,中共发展文化教育的思路更是在摸索中前进,这进一步显现出中共根据地高等教育政策的弥足珍贵。

参考文献:

[1] 江西省教育厅.江西苏区教育资料选编[G].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6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教育[G].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3] 教育科学研究所筹备处.老解放区教育资料选编[G].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9:56.

[4] 陈元晖,璩鑫圭,邹光威.老解放区教育资料:(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G].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5]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陕甘宁边区教育资料:教育方针政策部分:上册[G].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7] 王谦.晋察冀边区教育资料选编:教育方针政策分册:下册[G].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0:300.

[8]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911.

[9] 新民主出版社.新文化新教育[M].香港:新民主出版社,1949:124.

责任编辑 谭 焰

On the Improvement of the Way of Education in the Revolutionary Bases of the CPC

LIU Ying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Beijing100091)

Abstract:In the proces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evolutionary bases, the CPC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culture and education, about which it put forward some valuable ideas. About the nature of education, the CPC has designed its communist blueprint; and about the purpose of education, the CPC has transformed the old way and has established the new one; and about the means of education, the CPC has put forwar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universal education. Under the revolutionary environment, the CPC has raised the combination between the education and the struggle; and in its actual practice, the CPC has proposed that education not be divorced from manual labor, which has accumulated important ideological and theoretical experience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education of the PRC.

Key words: the CPC; revolutionary bases; education

猜你喜欢
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车内教育
题解教育『三问』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让教育成为终身之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