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毅强
(中共中央党校, 北京100091)
摘要:文章着重探讨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国内国际背景以及形成过程,分析邓小平理论的特点和内在逻辑,勾划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阐明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关键词:邓小平理论;形成;体系;地位
中图分类号: 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09)02-0001-05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关于这段话,我们可以读出,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的明确指向。首先,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新时期的领路人。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在邓小平同志领导下和其他老一辈革命家支持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我们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伟大觉醒,显示了我们党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愿望、勇敢开辟建设社会主义新路的坚强决心。”其次,邓小平取得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明权。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邓小平首次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此,这个理论有了科学定位。党的十三大第一次使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概念,认为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开始 “构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党的十四大以邓小平南方谈话为基础,对这个理论明确冠以“邓小平同志”的名字,强调“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党的十五大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括为“邓小平理论”,并正式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党的十六大明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邓小平理论的坚持、继承和发展。再次,邓小平当之无愧是“邓小平理论”,同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奠基人。邓小平理论之所以以邓小平的名字命名,完全在于邓小平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对我们党、国家和民族做出了伟大的历史贡献。1997年2月19日邓小平逝世后,中共中央在悼词中高度评价,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为了更完整全面地把握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更加深入的解读。
一、邓小平理论的产生背景及形成过程
邓小平理论的产生背景是错综复杂的,既有国内方面的,也有国际方面的。这些背景可以聚焦为“两大历史关头”。第一个历史关头( 国内背景),1976年9月,毛泽东逝世。“文革”十年内乱使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陷入全面困境:思想上,“左”的影响仍然存在,“两个凡是”甚嚣尘上;政治上,冤假错案堆积如山,党和国家的各级组织遭到严重破坏;经济上,生产长期停滞不前,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第二个历史关头(国际背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苏联的解体、东欧国家的剧变,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低潮,长期以来的东西方两极冷战的时代结束了。世界的这种大变动、大改组,对中国有着巨大的影响。1989年国内发生“六•四”政治风波,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使相当一部分干部和群众的思想发生困惑,一些人对社会主义前途缺乏信心,一些人对改革开放提出种种疑问,对党的基本路线产生了动摇。
邓小平理论就是在经受了上述“两大历史关头”的考验后形成并逐步走向成熟。1978年5月开始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为新时期的思想解放运动奏响了序曲。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讲话肯定了解放思想的重要性,提出要在思想、政治和组织等方面进行拨乱反正。这篇讲话是开辟新时期新道路的宣言书,实际上成为随后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同年12月18日至22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全会认为,应当及时地果断地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1982年9月,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首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明确目标。1987年9月,党的十三大报告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完整地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凸显出生产力标准。1989年国内出现“六•四”政治风波。面对人们的彷徨、责难、甚至反对,邓小平力排众议,敢于坚持真理,再显英雄本色。1992年初,邓小平毅然南行并发表重要谈话,强调“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南方谈话科学地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从理论上深刻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是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召开并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十四大报告是在邓小平南方谈话的精神指导下形成的。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了“邓小平理论”这个科学称谓,并作为指导思想与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一起载入党章。报告强调邓小平理论是旗帜、形象、方向,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二、邓小平理论的特点及内在逻辑
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的特点概括为“四个新”,即: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光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进行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这 “四个新”,体现出“没有丢老祖宗,又讲了新话”,既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也反映出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但最关键的是解决了当代中国的发展问题。我们在理解邓小平理论的特点时,应该遵循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原理,按照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原则,着重把握构成邓小平理论特点的内在逻辑。
首先,邓小平理论的出发点在于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是我们办好中国一切事情的客观依据。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我们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失误,无一不与基本国情的认识有关。建国不久,我们曾一度认为,“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已经不是什么遥远将来的事情了”;随后,我们又在较长的时间认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仍然处在并长期处在两个阶级、两条道路激烈斗争的“过渡时期”;最终导致了“阶级斗争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的十年“文革”悲剧。邓小平在总结这些历史教训时说:“不要离开现实和超越阶段采取一些‘左的办法,这样是搞不成社会主义的。”[1]312所以,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这个阶段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对于确立和论证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党的十三大报告,邓小平认为,要坚持到底,“一个字都不能动。”
其次,邓小平理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基础上探索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时,自觉坚持“照辩证法办事”。在关于我们搞社会主义的全球背景的问题上,邓小平权衡利弊,作出了一系列新判断:“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问题”,“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面对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我们“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2]383邓小平还多次使用“不是什么”或“是什么”的判断来认定社会主义的任务、目的、形式和原则等重大问题,在排除中保留,在否定中肯定。他认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最根本的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搞平均主义不行”,社会主义“不是两极分化”,“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然而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改革首先要打破平均主义”;“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等等。因为有了上述一系列辩证思考作为思想基础,有了思考问题过程中的反向正向的比较作用,使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逐步清晰起来。概括起来说,邓小平理论在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就必须搞清楚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在初级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运用辩证法讲了“两句话”:第一句话,从基本国情出发,我们应该做什么?回答的是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坚定不移地发展生产力,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就是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第二句话,从基本国情出发,我们不应该做什么?回答的是要旗帜鲜明地反对“两个凡是”,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否定资产阶级自由化,不断地反思建国后党对社会主义探索的历史,尤其是从“文革”的悲剧中总结教训;不断地总结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经验。
再次,邓小平理论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具有时代特点和个性风格的三点基本理论。第一是解放思想论(党的思想路线)。我们知道,改革开放因解放思想而破题。“什么叫解放思想?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1]279邓小平要求全党应该自觉地从经典作家的个别结论和一些所谓“革命传统”思想中解放出来,从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陈旧观念中解放出来,从我党历史中“左”或右的错误思想的禁锢中解放出来,从改革开放过程中凡事必问姓“资”姓“社”、姓“公”姓“私”等僵化思想状态中解放出来。第二是生产力论(党的基本路线)。邓小平指出:“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2]63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问题,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目的在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问题上,一是坚持发展效果不动摇。“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不管采取什么样的手段,只要把生产力搞上去就行。二是坚持发展信心不动摇。发展生产力要“扭着不放,顽固一点,毫不动摇。”[1]249三是坚持发展过程不动摇。“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的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2]258-259四是坚持发展勇气不动摇。“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要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2]372。第三是人民主体论(党的群众路线)。邓小平说:“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1]368关于新时期的群众路线:一要尊重群众意愿。人民群众的意愿代表了历史的发展趋势,“谁要改变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老百姓不答应,谁就会被打倒。”[2]371二要维护群众利益。党是人民群众利益的代表者,“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1]128三要吸取群众智慧。“改革开放中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由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3]党要善于发现和总结人民群众的发明和创造。四要为人民造福。“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人的天职,“凡是于人民有利的事情,无不尽力提倡与实行。”[4]综上所述:解放思想论既是逻辑起点,也是历史起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和事业均由此而发端;生产力论体现出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根本要求,同时也必将贯穿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过程;人民主体论既是逻辑终结,也是历史落脚点,中华民族的振兴以及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终极目标。
三、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由精髓、主题和基本问题等三个层次构成。
第一个层次是理论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邓小平对于党的思想路线的贡献主要有五个方面:第一,科学地概括了“实事求是”在整个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他认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根本方法”、“思想基础”、“精髓”。第二,全面阐述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丰富内容,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的思想路线。”[1]278第三,科学地阐述了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一致性,强调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第四,深刻地阐述思想路线是“制订政治路线的基础”,“正确的政治路线能不能贯彻执行,关键是思想路线对不对头。”第五,提出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重申“三不主义”,即“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要贯彻“双百方针”,让人讲话,“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1]146。
第二个层次是理论主题(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在这个问题上,邓小平坚持三点: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当代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问题。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373其次,要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强调“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的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经验。”[2]2-3再次,如何实践社会主义?邓小平确立了“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他说:“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2]372
第三个层次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邓小平理论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作为一个历史过程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是随着实践的深入而发展的。从党的文献看,最早涉及这些基本问题是在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决议》指出,“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已经逐步确立了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的主要点(十点)已经可以从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经验教训中得到基本的总结。”十三大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轮廓归纳为十二个基本观点;十四大报告从九个基本方面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行了概括;十五大提出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所涉及的是: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而这一系列基本问题在政策上涵盖了实际工作中的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
四、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按照全国人民的意愿,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将邓小平理论郑重地写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可以看出,邓小平理论既是党的指导思想,同时也是全体人民的历史选择。
第一,邓小平理论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进一步展开和运用。首先,它抛弃了对马克思主义某些观点的教条式理解和扭曲,克服了脱离生产力水平和超越历史发展阶段的那些社会主义观念和政策,抵制了根本背离社会主义方向的思潮,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纯洁性和创造性。其次,它在认真研究当代中国和世界的新情况、新问题的基础上,正确总结历史经验和新鲜经验,将其升华为一系列新的思想、新的观点和新的政策。比如: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经济特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本质、“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等等。
第二,在当代中国,只有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邓小平说:“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2]370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以往那个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是错误的理论,它只能把我们引向动乱;“苏东”的那种所谓“民主社会主义理论”,更是完全错误的理论,它只能把社会主义引向毁灭。我们既不能走过去的那种旧路,也不能走苏联东欧的邪路,而只能走邓小平所开创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路。正因为我们走了在马列经典作家的书本中找不到的新路,我们的事业才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前所未有的胜利,我国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至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农村贫困人口从两亿五千多万减少到两千多万,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经受住了国际国内的考验而呈现出一派蓬勃发展的生机。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所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 邓小平.对中共十四大报告送审稿的意见[N].人民日报,1992-10-24.
[4]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80.
责任编辑 黄志恒
Deng Xiaoping Theory—the Foundation of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LIU Yi-qiang
(The Party School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PCBeijing100091)
Abstract: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background of Deng Xiaoping Theory and its formation process,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eng Xiaoping Theory and its inherent logic, outlines the scientific system of Deng Xiaoping Theory and clarifies the historical status of Deng Xiaoping Theory.
Key words: Deng Xiaoping Theory; formation; system; stat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