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思潮前沿问题探讨:后现代语境下审美文化的多角度解析

2009-04-13 06:58
求是学刊 2009年2期
关键词:基金项目后现代分化

●特约主持人:扬州大学姚文放教授

●主持人简历:姚文放(1949—),男,汉族。扬州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江苏省高等学校首届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现任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常务理事,中华美学学会理事,全国审美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美学学会副会长,江苏省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发表论著500余万字,出版专著《现代文艺社会学》、《中国戏剧美学的文化阐释》、《当代审美文化批判》、《美学文艺学本体论》、《当代性与文学传统的重建》、《泰州学派美学思想史》等。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250余篇。主持并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目前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各1项。获国家教育部和江苏省人民政府颁发的优秀科研成果奖共6项。主持的文艺学学科为博士学位授权点、江苏省重点学科。主讲的《文学概论》课程为国家精品课程。所著教材《文学理论》为教育部“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主持人话语:审美文化是一个不断发展、演变的历史性概念。古人云:天下之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任何历史现象总是聚聚散散、分分合合的。人类历史发展在总体上经历了前现代、现代、后现代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审美文化各有特点。前现代的审美文化处于未分化状态,现代的审美文化走向了分化,后现代的审美文化则显示了去分化的趋势。从前现代到现代再到后现代,审美文化经历了“未分化—分化—去分化”的三段论。

后现代文化的去分化倾向可以用填平鸿沟、跨越边界、推倒壁垒、拆除栅栏这几句十分形象的流行话语加以概括,这对于分化严重的现代文化起到了补救作用。由于社会分工的日益精细和明确,现代文化的各个领域愈见隔膜愈见疏离,“隔行如隔山”,“道不同,不相为谋”,“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是其真实写照。走到极端,文化变成了无数个独立王国的群雄并峙和分而治之。后现代主义的兴起使得这一状况得到改观,去中心、去边界、去分类,成为新的时代风尚,其结果就是夷平了以往矗立在各个领域之间的障壁,沟通了这些相互以邻为壑的独立的世界。其中审美文化是一种穿透性很强的黏合剂,它渗透在众多领域之中,将原先分离散在的生活内容包括物质享受、经济活动、科学技术、大众传媒、伦理道德、政治生活等黏结起来,使之达成交流、跨越、会通、综合,张扬了民主、开放、对话、合作等崭新的理念。审美文化在后现代的风靡一时有其必然性,它的普适性、宽泛性、弥漫性与后现代主义去中心、去边界、去分类的时尚一拍即合,审美文化已成为热门话题,我们有理由相信,后现代主义与审美文化的历史性遇合为当今美学研究和文学理论的伸展和腾跃提供了契机。

这组文章尝试从多个角度对后现代语境下的审美文化所隐藏的文化密码进行破解。姚文放教授的文章提出了“审美文化是一个历史性概念”这一审美文化学的基本命题,着重论述了后现代审美文化祛除此前各个文化领域划界自治的思维定式,从而在穿透、弥平、融通的意义上达到了更高的总体性,达成了审美与其他文化领域的去分化;季中扬的文章对于审美文化学的重要范畴“表征”进行研究,论证了“表征”范畴的本质以及相关机理,认为表征是以语言符号生产和交流意义的过程,是交织着复杂的权力关系的话语实践;张爱凤的文章从经济、哲学、社会文化、心理等背景对“泛娱乐化”现象进行了多层次的分析,主张将“泛娱乐化”批判从政治、道德批判转向文化社会学批判;丁筑兰的文章梳理了审美文化与宗教的关系,探讨了现代社会审美文化作为“新宗教”的代言性质。上述几篇文章分别从含义研究、范畴研究、问题研究、关系研究等方面对于审美文化学的研究路径作了演示,而其中论述的若干具体问题在目前方兴未艾的审美文化研究中具有原创性、前沿性和生长性。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审美文化学的定位与理论”,项目编号:06BZX067;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审美文化学导论”,项目编号:05JA750.11—44030

中图分类号:B83-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504(2009)02-0094-13收稿日期:2009-01-02

猜你喜欢
基金项目后现代分化
《坠落的人》中“拼贴”的后现代叙事意义
两次中美货币政策分化的比较及启示
分化型甲状腺癌切除术后多发骨转移一例
鲁政委:房地产同城市场初现分化
常见基金项目的英文名称(二)
常见基金项目的英文名称(一)
《宠儿》中的后现代叙事策略
Cofilin与分化的研究进展
基金项目
基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