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琳
摘要:日本、韩国与我国是东北亚地区的主要国家,在互相交流的同时,三国之间又相互产生影响。通过比较分析可知,日本、韩国的劳动力在劳动力就业结构、行业结构、受教育程度等方面与我国不同,这主要是因为日韩两国针对各自国家劳动力结构问题采取了相应措施,特别是在雇佣外国劳动力、加强教育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等方面的经验、对策对我国改善劳动力就业结构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中日韩;劳动力结构;比较分析
作者简介: 郭琳(1978—),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博士研究生,从事区域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504(2009)02-0060-06收稿日期:2008-12-20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它的经济发展水平增长较快,但同时由于中国还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劳动力结构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特别是劳动力就业形势严峻,亟待解决。日本和韩国是目前东北亚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很高的发达国家,日韩两国与中国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有着广泛的交流与合作。虽然经济发达,但日本和韩国的劳动力结构也存在着各自的问题。面对各自的劳动力问题,日本和韩国采取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并取得一定成效。比较中日韩三国劳动力结构,分析日韩两国的应对措施,为认识我国劳动力结构的不足,解决劳动力问题带来了重要的启示。
一、中日韩三国劳动力就业现状比较
(一)劳动力就业现状比较
近十年来,我国劳动力就业人数虽然在持续增加,但由于人口基数大,因此劳动力就业人数占总人口的比重增长缓慢。日本由于受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劳动力就业人数出现递减趋势。韩国劳动力就业人数增长也很缓慢。中日韩三国劳动力就业形势都很严峻,有相当一部分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
表1给出了1996—2006年中日韩三国劳动力就业人数及占总人口的比重情况。1996—2006年的11年间,我国的劳动力就业人员总人数增加了7450万人,占总人口比重虽然一直呈上升趋势,但11年仅增加了1.8个百分点,增长速度较慢。日本的劳动力就业人数和就业人员占总人口比重均呈下降趋势,就业人员数减少了104万人,比重降低了1.7个百分点。这主要是由于日本受人口老龄化影响严重,劳动年龄人口下降,老年人口增加迅速,适龄劳动人口不足。韩国的发展趋势则与我国相同,就业人员数逐年递增,2006年比1996年增加了233.4万人,占总人口比重增加了2.5个百分点。
(二)劳动力失业现状比较
中日韩三国同时存在劳动力失业现象,失业问题严重,总体上劳动力失业率都在增加,特别是日本和韩国受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影响,1997年以后的劳动力失业率明显高于1997年前。
表2显示,我国劳动力失业率总体上呈上升趋势,2006年比1996年增加1.1个百分点,但2002年以后变化幅度相对较小,在4.0%~4.3%之间。日本的劳动力失业率在1997年金融危机后增长幅度较大,1998年达到了4.1%,在2001年上升到了5%,2002年则达到了5.4%,从2003年开始日本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劳动力失业情况略有好转,失业率开始呈下降趋势,2006年为4.1%,但总体上仍然高于我国的劳动力失业率。韩国受金融危机影响最大,1998年的劳动力失业率高达6.8%,比金融危机前的1996年高出4.8个百分点。面对严重的失业现象,韩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使得失业率逐步下降,2000年下降到4.1%,2001—2006年失业率在3.1%~3.8%之间波动,低于我国和日本,这说明韩国政府的解决措施取得一定成效。
二、中日韩三国劳动力结构比较
(一)三次产业就业结构比较
我国劳动力总体就业结构是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比重最大,比重最小的是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居中,接近于第二产业;日本的劳动力就业结构则是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比重最小,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最大,第二产业居中;韩国总体劳动力就业结构与日本相似,按比重大小,依次为第三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可见,我国的劳动力就业结构与日本、韩国明显不同。
按照配第-克拉克定律及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规律,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第一产业比重应该最小,第三产业比重应该最大。显然,我国总体的劳动力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不合理,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太大,远高于第三产业比重,不能满足目前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这也是我国劳动力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相比之下,日本、韩国的劳动力三次产业就业结构比较合理,特别是日本的第三产业非常发达。
1996—2003年,我国第一产业劳动力就业比重是日本的近10倍左右,是韩国的近5倍左右;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下降幅度低于日本和韩国,2003年,我国为21.6%,日本为29.2%,韩国为27.6%,我国的比重最小;同时,我国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最小,2003年低于日本36.9个百分点,低于韩国34.3个百分点,差距巨大。虽然近10年来,我国已经注意调整劳动力就业结构,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一直呈增长状态,但增长速度缓慢,2006年也仅为32.2%,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特别是吸纳就业人员较多的服务业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发展。
(二)劳动力行业结构比较
根据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我国劳动力的行业结构变化趋势同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相同,即第一产业的农林牧渔业就业人员比重逐年递减;第二产业的采掘业、制造业就业人员数减少,但由于城市经济发展迅速,基础设施建设、住房等在增加,建筑业就业人员在逐年增加;第三产业各行业就业人员大部分在增长,但个别行业,如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的就业人员小幅度减少。在各行业中,第一产业的农林牧渔业就业人员比重仍是最大的,其次是第二产业的制造业,第二产业的地质勘查业及水利管理业和第三产业的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等所占比重较小。
根据日本统计局数据,2006年日本的制造业就业人员最多,达到1161万人;其次是批发、零售贸易业,为1113万人;就业人员最少的是采掘业,仅为3万人。日本劳动力的行业结构主要受日本国内资源限制的影响,由于矿产等资源有限,日本的采掘业不发达,而相应的为弥补资源的不足,制造业和批发、零售贸易业成为日本最发达的行业,推动着经济的发展。此外,日本第三产业的各行业就业人数都相对较多。
韩国统计办公室数据显示,2006年韩国就业人数最多的行业是商业、私人和公共服务业,达到725.1万人;其次为批发、零售贸易和旅馆、饭店业,为576.2万人;最少的是农林牧渔业,为178.5万人。此外,从单独的行业来看,制造业就业人员数仍是最多,为416.7万人。韩国劳动力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的行业中,第二产业次之,最少的是第一产业。
从劳动力行业结构来看,我国的第一产业的行业就业人员过多,第三产业的服务业就业人员相对较少,这也使得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不合理;相比之下,日本、韩国的行业结构较为合理,第三产业的行业就业人员较多,促进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特别是日本和韩国两国都属于资源不充足的国家,它们通过制造业、批发零售贸易业的发展来促进经济的增长,成效显著。
(三)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比较
一国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决定着一国劳动力的素质,而劳动力素质对一国经济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高素质的劳动力带来的收益要远大于低素质劳动力带来的收益,并且对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生产成本、扩大就业规模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006年我国劳动力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处于中等水平。就业人员中受初等教育的就业人员比重最大,其次是受小学教育的,受高等教育的就业人员比重较小,特别是受研究生教育的就业人员不足1%。此外,在劳动力就业人员中还存在着部分文盲或半文盲。在就业人员中,科技活动人员仅为413.2万人,占劳动力就业人员的0.54%。
日本的高等教育较为普遍,因此劳动力中受高中以上教育的就业人员比重较高,这就使得劳动力总体素质较高;受中等教育的就业人员比重次之。日本针对不同的人员,还有专门的高等专修学校、短期大学等,使不同教育程度的就业人员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韩国劳动力中受中等教育的人口比重最大,其次是高等教育,受初等教育的劳动力比重最小。2004年我国的大学生粗入学率为19.1%,日本为54.0%,韩国为88.5%。我国大学生粗入学率明显低于日、韩两国,特别是与韩国相比相差了69.4个百分点,差距悬殊。
日本、韩国的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明显高于我国,特别是日本劳动力素质非常高,这也是战后日本经济飞速发展的原因之一,高素质的劳动力为日本带来了高生产率。我国的劳动力,特别是农村劳动力的教育程度相比之下明显偏低,需要进一步提高。
三、中日韩三国劳动力比较分析结论
通过以上对中日韩三国劳动力就业结构、行业结构、劳动力受教育程度的比较,我们可以清楚看到我国劳动力结构存在的不足。
第一,在劳动力就业结构方面,我国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不合理,第一产业就业比重过高,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偏低。而日本、韩国正好相反,日韩两国第一产业就业比重都较小,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则较高,符合经济发展规律,这主要是由于日本和韩国政府对各自国家的劳动力就业问题采取了有效的措施。例如,日本政府对农村剩余劳动力作了很好的转移,在提高城市化水平的同时,扩大了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的就业规模,这就使得农村就业人口的比重急剧下降,1955年为40.2%,1975年为13.9%,2002年为4.7%[1]。韩国政府则根据其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需要,结合本国国情,制定和调整产业政策,使产业结构不断向高级化过渡,从而使各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发生变化[2]。此外,韩国政府还将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放在了第三产业,促使第三产业日益发展,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后,韩国经济从重创中逐步恢复过来,带来了各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
第二,中日韩三国劳动力行业结构同时反映了劳动力就业结构。我国第一产业的行业就业人员比重大,而日本、韩国则是制造业和第三产业的行业就业人员比重大。行业分布的不合理性也影响着三次产业就业分布的不合理。发展第三产业的服务业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目标。
第三,从中日韩三国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分析,我国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最低,劳动力素质相对也偏低;日本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最高,劳动力素质也较高,这就更好地满足了日本制造业等行业对技术工人的需要,同时也使劳动生产率得到有效的提高;韩国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居中,但也明显高于我国,良好的教育,特别是职业培训教育使韩国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劳动力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也是我国面临的一个劳动力问题,劳动力素质高必然会拓宽劳动力的就业渠道,解决失业问题。因此,日本、韩国针对劳动力的教育及培训值得我国借鉴。
四、日本、韩国解决劳动力问题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从21世纪初开始,日本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就是人口老龄化程度日渐加深,总人口即将出现负增长,进而导致劳动年龄人口不足,出现结构性劳动力短缺,今后依靠本国的人力资源将难以满足国内劳动力需求。未来,韩国的总人口也面临着不断下降的局势,劳动力资源也会出现短缺。目前,韩国的一些中小企业已经开始出现了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但同时,韩国本国的劳动力也存在着失业问题。因此,日韩两国针对各自不同的劳动力问题,为了调整劳动力结构,缓解就业压力,降低失业率,弥补各产业劳动力不足,采取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为我国解决劳动力问题带来了启示。
(一)日韩两国雇佣外国劳动力的经验
日本即将面临劳动力资源的短缺以及如何解决其短缺问题的现实。根据联合国在2000年初所发表的一份报告认为,日本为了维持其急剧减少的劳动力人口规模,在未来50年里有必要每年接受约60万人的补充移民[3]。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日本就已经开始吸收外国劳动力,并且规模逐步增大。2005年3月,日本法务省推出了《第三次出入国管理基本计划》方案,提出将从国外引进简单劳动力问题纳入政策研究范围[3]。也就是说,未来日本的劳动力市场将逐步开放,可以吸纳更多的外国劳动力。外国劳动力的迁入有效地缓解了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年龄人口不足的问题,外国劳动力在一些劳动密集型行业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韩国政府也很重视雇佣外国劳动力,韩国国会于2003年8月16日表决通过了“外国人劳动者雇佣等相关法律”,2004年3月9日韩国国务会议通过了“外国人劳动者雇佣法律施行令”和“外国人劳动者雇佣法律施行规则”,从2004年8月1日起正式施行,并公布了包括中国在内的8个国家为合作候选国家[4]。此外,韩国政府还实施了外国人研修生制度,即对外国劳动力通过两国政府人力合作渠道来韩国工作的人员的专门制度,外国研修生可以享受韩国劳动法的基本权利。可见,韩国政府对外国劳动力提供了相应的保障,这一措施保证了外国劳动力对各行业的补充。
(二)日韩两国关于劳动力教育培训的经验
日韩两国均极其重视国民的素质教育和劳动力的职业培训。伴随着技术革新,更多的产业需要高素质的劳动力。日本自“二战”后就特别重视教育培训,它的教育培训体系主要有学校教育和企业培训。学校教育普及与发展使青少年在提高自身知识水平的同时,推迟了青少年的就业年龄,从而有效控制就业人口增长速度;并且使这些未来劳动力的技术、文化水平都较高,可以更快更好地适应现代化企业新技术新设备的要求,为新技术产业提供高素质的劳动力[5]。企业培训则是通过各企业对其现有劳动力的专业技术培训来实现的,各企业针对不同类型的劳动力采取现场及脱产培训。通过培训,使劳动力的技术水平得到提高,从而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更多的收益。
韩国的教育培训也非常值得借鉴。中高等教育的普及使国民素质较高,劳动力对知识的吸收能力强,从事的行业非常广泛。韩国对劳动力就业培训也很重视。政府对企业和企业的员工都提供一定的培训费用支持或补贴;对失业者、无业者提供培训,旨在对未就业人员或离职人员的就业与创业所需的职业能力开发。对失业者的培训包括:在适用雇佣保险的工作场所以失业的劳动者为对象的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不适用雇佣保险的失业人员为对象进行就业培训[6]。此外,韩国政府还采取了其他各种培训措施,帮助不同层次的劳动力找到相应的工作。例如,针对农村劳动力,有专门的农业职业教育,帮助农民得到相应的技术及职业培训。
(三)日韩两国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经验
日韩两国农业的就业人口比重很小,大多数劳动力集中在第三产业,这主要是因为两国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了有效的转移,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被非农业部门吸收。日本主要是通过大力发展非农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来吸收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并且通过农村教育,使农村劳动力可以从事其他非农产业,进而从农村走入城市。韩国政府则主要通过政策、产业结构调整等手段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被城市所吸纳,城市化水平进而得到提高。此外,韩国政府也特别重视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加强他们职业技能的培训。
(四)日韩两国解决劳动力问题的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1. 对外输出劳动力,缓解就业压力。日本、韩国两国大规模雇佣外国劳动力,对于解决我国劳动力就业问题可以说是一个机遇。我国现阶段劳动年龄人口充足,存在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如果将这些劳动力资源输出到日本、韩国等国,将可以有效缓解我国的劳动力就业压力问题,并且可以增加外汇收入。我国的东北三省更是与日本、韩国毗邻,在地理位置和文化交流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优势,可以更好地输出劳动力。除了日本、韩国,其他需要外来劳动力的国家也是我国劳动力输出的重点。
为了更好地向国外输出劳动力,我国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为出国的劳动力提供便利条件以及保障措施,随时掌握各国劳动力市场的供需情况、政策变化等,确保更多的劳动力得到雇佣[7]。同时,加强与国外企业的合作与交流,不断增加和扩大劳动力输出的数量和规模,从而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劳动力就业率,改善劳动力结构,缓解就业压力。
2. 提高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增强劳动力素质。我国的劳动力由于受教育程度低,使得对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差,谋生手段弱,这就需要我国借鉴日韩两国的经验,从提高劳动力素质入手,根据不同层次提高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增强劳动力的市场竞争力。首先,应提高各等级学校的入学率,特别是提高受高等教育的劳动力数量,使更多高素质的劳动力投入到经济建设中。其次,要加强中等职业教育,使没能接受高等教育的劳动力具有一技之长,成为专业的技术工人,适应各个产业的需要。最后,针对下岗职工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要进行再就业培训,使他们满足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重新定位,找到适合自己的新职业。
3. 有效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日本、韩国两国通过将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业部门转移出来,使得三次产业的劳动力就业结构更趋合理,既解决了第一产业劳动力过剩的问题,又增加了第三产业的劳动力,从而使国民生产总值得到提升。我国如果能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减少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增加第三产业劳动力比重,有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并增加就业岗位。
总之,我国应从实际的国情出发,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采取解决措施。一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这是最主要的手段。第三产业具有很强的吸纳能力,特别是乡镇企业的第三产业,可以更多地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二是加快城市化进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城市经济的蓬勃发展都有助于吸纳转移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三是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专门的职业培训,使他们可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适应岗位需求,适应城市生活,提高劳动生产率。
参 考 文 献
[1]马克继. 日本经验与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途径[J]. 农村经济, 2004,(11).
[2]任明, 胡仁霞. 韩国政府开发就业机会的政策及其评析[J]. 人口学刊, 2006,(3).
[3]尹豪. 东北亚区域劳动力迁移与人力资源合作[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5,(5).
[4]对外劳务合作市场情况介绍——韩国专辑[EB/OL]. http://labor.shandongbusiness.gov.cn/bencandy.php?fid=10&aid;=2576
[5]熊红芳, 徐建文. 论战后日本技术革新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J]. 现代日本经济, 1998,(1).
[6]国家发展改革委赴韩研讨团. 韩国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J]. 宏观经济管理, 2004,(3).
[7]王晓峰. 东北亚地区国际劳务合作与我国的境外就业[J]. 人口学刊, 2004,(6).
[责任编辑国胜铁]
Comparison of Structure of Labor Force in China, Japan and Korea and the Revelation
GUOLin
(Institute of North-East Asian Study,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12, China)
Abstract: Japan, Korea and China are the three important countries in North-East Asia and interact with and influence each other. Through analysis, the structure of labor force in Japan and Korea is quite different from ours concerning employment structur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ducational level due to different measures taken by each country. The analysis provides us with some experience and strategy concerning hiring foreign labor force, strengthening educational training, and transferring surplus labor force in the countryside in improving our labor force structure.
Key word: China Japan and Korea; the Labor Force Structure; Comparative Analy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