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东福
大理州剑川县金华镇金华山万松岗,有一座集地方民族特色、石刻艺术、历史事实为一体的墓,该墓的墓表上刻着“百战之功光祖国,千秋不朽伴名山。”“古剑藏山龙化去,长松映月鹤归来。”这就是被石屏袁嘉谷称为:“文而能武,国而忘家,纵横扫荡于数千里之邻省。功赫赫,名巍巍,仍不失儒生面目”的杨益谦先生墓。墓的中碑上刻着“陆军中将楚大理师管区司令杨竹君墓,”为民国时期的云南省政府主席龙云和云南名士李根源题。
据史料记载:杨益谦,字竹君,公元1882年生于剑川东岭乡营头村。益谦幼时,在父亲汝楫的敦促下,学习刻苦,十四、五岁之前,一直在“庭训”之下读书。不久,他的祖父和父亲相继逝世,仅赖母亲陈氏抚养并让他受教于张伯简的父亲张嘉禄先生。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杨益谦应童子试,中文庠生。益谦小时,他四叔骏产在维西镇北营任职,负责守护维西茨开一带,因率领群众制止美国传教士侵占藏族同胞的土地而被传教士诬陷入狱。由此,益谦看透了满清官吏媚外欺民的劣根性,激发了他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思想,加之受其母“长大了要仗剑匡时,公忠为民”的教训,从小立下了为国为民而奋斗的雄心壮志。公元1909年,云南陆军讲武堂招生,杨益谦积极报名应考,被录取编入丙班,学炮科,与朱德同班。朱德讲给他孙中山的革命理论,益谦深受感动,加入了孙中山的同盟会。
公元1911年,杨益谦于讲武堂毕业,随云南都督蔡锷率领的滇军参加了推翻满清的革命,转战蜀、赣,并澄清了他四叔骏新的冤案,使之出狱还乡。益谦在这个时期的革命活动中,任过连长、营长,随师援川,复援赣。
杨益谦和革命志士共谋二次革命,事败走日本。公元1914年7月,益谦在日本参加孙中山成立的“中华革命党”,继续进行反对袁世凯的武装斗争。公元1915年12月,益谦同蔡锷等离开日本,登舟绕道入滇,与唐继尧筹举讨袁护国之役,时任护国第二军副长官职的杨益谦到广南(今云南省文山州东部)招募新兵数千人,同袁世凯幕僚龙觐光部搏战。由于军纪森严,秋毫无犯,深得民心,作战皆胜,夺获器械皆精锐,始立补充团,号曰:“滇军三十三团”,转战于广东省境内源潭、江村等地,锋气甚厉。公元1917年,广东发生“香山斗案”,粤当局咨请杨益谦前往弹压处理。在处理中,益谦以“息事宁人,和平相处”为宗旨,深入实际调查了解,采取说服方式,宽猛相济,故得双方服悦,严重的“斗案”迎刃而解。俄而龙觐光再犯粤,益谦奉命讨之,尽夺辎重,生擒渠帅,论功升旅长,提师出湘,继复援蜀,寻又转驻湖南省西部的洪江。年余之间,滇军足迹遍及粤湘黔桂,所向披靡,无敢有抗颜者。益谦先后为滇军混成旅旅长、驻粤滇军援赣第二军总司令、援桂第二路军总指挥。历任靖国联军第四军军长、总司令部参赞、云南省公署军咨处处长、国民革命军第十路总指挥部总参谋长、云南普洱第二殖边督办公署督办、云南省高级军事顾问官、云南楚大师管区司令,军衔至陆军中将,以武功显其学识,可谓文韬武略。
公元1922年6月,曾参加辛亥革命。任援闽粤军总司令的陈烔明勾结英帝国主义和直系军阀背叛孙中山,杨益谦率部保护了孙中山。
公元1935年,缅甸的英国殖民者出兵妄图侵占澜沧县属班洪地区(亚洲大铅锌银矿区),时任普洱第二殖边督办公署督办的杨益谦动员思普各县努力支援澜沧县属班洪地区各族人民的抗英斗争,打退了侵略者,捍卫了国家主权。当地各族人民为益谦建立政厅,挂匾曰:“滇南一柱。”
公元1951年,剑川劳动模范王举才被选举为白族代表参加国庆观礼团上北京观礼,朱德总司令特地问他道:“你们剑川的杨益谦还在吗?”王举才回答:“他长期戎马生活,积劳成疾,早在1940年2月就逝世了。”朱德连声说:“可惜!可惜!”为这位杰出的护国名将过早离世深感惋惜。
(大理人物主持 廖惠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