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海永
“文本解读个性化”已经成为新课程背景下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命题,自然也成了课堂教学的生命化追求。作为理应坚守的一种观念,理应秉持的一种策略,理应追寻的一种境界,“文本解读个性化”教学基于生命、始于生命。但更重要的是为了生命、发展生命、润泽生命。放眼“文本解读个性化”的理想课堂。它必将是师生生命自由、惬意、盎然生长的沃野。师生将在这里智慧相长、情趣共享、发展双赢。然而,关注现实,我们总能在“文本解读个性化”课堂上听到不和谐的声音,看到不和谐的细节,感受到不和谐的氛围。课堂自由了。拓展了。温情了,生动了,却在不同程度上失去了应有的严谨和引领。
1自由与严谨的统一。自由是人精神的本性。把自由的精神贯穿、融会于课堂教学,是“文本解读个性化”教学的根本诉求。自由体现在与知识的“相遇”中,就是一种对知识的向往、喜悦和由此激发出来的创造欲:体现在与教师的“相遇”中,就是一种主体间的平等交流和对话。自由使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体验到的是自在、和谐、安宁、怡然。学生的发展需要自由,这种自由是学生主体精神的焕发、民主思想的解放、创造心灵的飞翔。当人处在放松、自由状态时,才会产生创新的激情。进发创新的灵感,流淌创新的思想。然而,若是自由“过了火”,是否会与“松散”“散漫”“涣散”相联系呢?“文本解读个性化”倡导自由,一些教师似乎理解为把一切条条框框抛弃掉,就是还学生以自由了。可是这样的自由又给学生带来了什么呢?学生想说就说,却不见了课堂应有的倾听,想学就学,却不见了课堂应有的自觉;想动就动。却不见了课堂应有的稳重……这种过度、过火的“自由”带给学生的负面影响将是终身的,是不可弥补的。其实,对于课堂教学而言,自由与严谨是并不矛盾的。“文本解读个性化”教学正是需要建构一种新的秩序,这种秩序的实质应该是自由的,而其形成应该是以“严谨”作保证的。严谨并不一定意味着约束、限制、捆缚等。严谨的真正目的、最终目的恰恰是为了保证学生更好地实现自己自由的梦想,由“自由王国”走向“必然王国”。
2尊重与引领的统一。教学的本质不在传授。而是激励和唤醒。是一种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引领。缺乏引领的教学。会导致自由精神的禁锢,独立个性的压抑,以及创新思维的摧残和健全人格的没落。“文本解读个性化”教学是基于智慧的智性引领,是基于尊重的德性引领。一说到“尊重”。有的教师就不敢否定学生,不敢纠正学生,生怕背上“伤害”“冒犯”的罪名。事实上。真正的尊重,是建立在维护学生人格尊严基础之上的“严格要求”,是对学生精神世界的信任和尊重。如果“尊重”得面对学生的表达不置可否,这是对“尊重”的狭隘理解:如果对学生的偏颇解读加以褒奖,让学生错误的思想洪流泛滥,则是对“尊重”的人为扭曲。尊重学生,并不意味着教师对谬误也可以熟视无睹,听之任之,一味迁就。学生想对没有。说对没有,做对没有,这些都是需要直面和评判的。对学生无谓的迁就、低俗的认可和廉价的表扬,只会使他们的认识领域和精神天地里“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给他们精神世界的提升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教育的目的和方向决定着教师对学生成长所承担的责任,教师不能做放任自流的旁观者或毫无价值倾向的中立者,教师理应成为对话中的价值引导者。“文本解读个性化”教学呼唤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尊重,更渴求教师必要的、科学的、睿智的价值引领。精神唤醒、精神培植、精神建构是“文本解读个性化”教学的应有之义。这就需要为师者,理直气壮地用智慧引领智慧,用人生感召人生。用真理启示蒙昧,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本栏责任编辑徐纯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