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社会”教学建议及案例设计

2009-04-10 03:50徐承芸
江西教育B 2009年1期
关键词:南昌江西家乡

徐承芸

教材说明

(一)教学目标

通过开展江西社会课程的教育,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江西省情,关心家乡变化,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从小立志为建设家乡作贡献的意识。

1知识目标:知道江西有11个设区市,了解每个设区市的历史传承、风土人情、情况概貌、特色人文等:进一步了解江西的人口、面积以及基本的知识:了解江西风景秀丽、物华天宝、人才辈出的特点以及光荣的革命历史:知晓江西民生工程包括的内容以及开展民生工程的具体举措:了解江西省实施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工程的情况。

2能力目标:初步学会阅读简单的资料,初步具备对所掌握的资料进行简单探究、概括和归纳的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调查和探究活动。学习收集资料,不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初步懂得文化多样性的积极意义,进一步提高分析、综合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和探究,体验并感悟我们家乡的物产丰富和河山壮丽,产生热爱家乡的自豪感、自信心,培养主人翁意识和责任:乐于了解省内不同区域、不同时代的文化历史、政策方略,关心社会,关心家乡建设;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形成健康人格。

(二)内容结构

“江西社会”模块在全套书1~9册的内容分布,是按照学生认知水平安排到各年级中去的,体现了螺旋递进式特点,主题与内容要点具体见表1。

(三)编写特点

本模块是以中小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学生进一步了解江西省情。关心家乡变化,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从小立志为建设家乡作贡献的意识为目标的综合性专题,在编写上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综合性。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为了加强中小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教育,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江西社会”部分集省情、历史、文化,地理等教育于一身,整合多学科、多领域内容,具有综合性。教材内容的综合性带来了目标内容的综合性,涉及历史、地理、科学、经济、社会等多学科领域。

2生活性。回归生活,关注学生生活是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学生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引导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学习。“江西社会”部分旨在通过社会知识的传授,培养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倡导主动参与,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参与和实践。

3系统性。教材以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线”,以学生为“点”,以学生与学校、家乡(社区)、祖国、世界等不断扩大的生活领域为“面”,构建了由“篇目主题——活动主题——主要内容”组成的三级教学体系结构。每册教材中都安排了适量的关于“江西社会”的知识内容,从一年级学习的《从地图上看江西》《江西的人口与面积》,到三、四、五、六年级逐一介绍的11个设区市,八年级介绍的我省近年来两项重要举措“民生工程”和“移民建镇”,内容安排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切实体现了尊重学生年龄特点、尊重社会发展现状的特点。

4趣味性。在教材的呈现方式上,文字表达浅显易懂,生动活泼,并有效地运用了图片、表格。做到图文并茂。教材中贴切的文字、精美的图片、生动的案例、有趣的活动能有效地激发学习欲望,便于学生自学。

5情感体验性。新教材为加强教育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重视实际生活中现实性的、情境性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教材中创造了许多生活化的情境,形成“情境——体验——目标”的流程:设计大量丰富多彩的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形成“活动——体验——目标”的流程。

6灵活性。为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教材提出了一些可供参考的活动建议。教师可在这些建议的启发下,充分开发和利用校内外的多样化课程资源,开展开放式教学,设计出对发展更有价值、更能促成自主学习的活动方案来。为了使教学更有空间,1篇课文并非1课时,教师可灵活掌握。

7通用性。本模块教材立足于学生生活实际,在编写上既统一要求又照顾差异,考虑了城市与农村之间,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差异。教师可以有选择地应用教材资源,因材施教。

教学建议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全面落实教学目标,着眼于全体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促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努力实现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有机统一。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社会知识,形成勤于思考、努力探究、合作共创的学习品质。

2适当充实教学内容。应坚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深入挖掘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积极从社会生活中寻找相关的教学素材,注重选取学生普遍关注和乐于交流的问题作为教学内容,充实教学内容。通过开展思考、讨论、收集、调查、辩论、访谈、模拟演习、角色扮演等多种活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高分析、综合的能力。要在把握教学目标、理解教材的基础上,以教材为依托,根据本地和学生实际,灵活处理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及时补充、调整、选择、创新教学活动方式。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应做好组织者、引领者。与学生一道经历学习、探究的过程。课堂教学不宜以讲读、阅读为主,而要以活动、探究为重。不能将书本内容作为教条让学生死记硬背,而应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自主阅读、迁移发现、主动思考的学习活动中去,有效地开展学习讨论活动。课堂教学应着力体现有意义的知识传授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相辅相成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

4充分拓展教学空间。应加强本模块与《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互补,避免简单的讲授。应充分利用班会、队会、校会、升旗仪式、参观等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展江西社会教育;可以运用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教育手段进行教学,探索寓教于乐的教学组织形式,增强教育的效果;还可以通过开展制作板报、举行汇报会、竞选小记者等活动。进一步深化学生认识家乡、亲近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

5丰富课堂教学评价方式。要坚持鼓励性、发展性的评价原则。既要考查学生对江西的基本社会知识的了解与认识,更要注重考查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不以任何测验或考试作为终结性评价的手段。

《英雄城——南昌》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三年级第22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指导学生看教材的“八一”大桥

图)同学们,你知道这座雄伟的“八一”大桥坐落在哪座城市吗?你对这座城市有些什么了解呢?(教师相机板书有关信息)

2学生分别发言,初步建立对南昌城市的印象。

3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座被誉为“英雄城”的南昌,江西省的省会城市,一起来学习第22课《英雄城——南昌》,了解南昌的地理、历史、文化以及新时期的巨大变化。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交流互动,提出问题

1学生自读课文“南昌的概述”,

2提问:通过预习,你了解了关于南昌的哪些知识?(学生汇报课前收集的资料)

3课文中对南昌有些什么介绍呢?请同学们读一读“智慧泉”的内容。对主要内容或者你感兴趣的内容作些记录。(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4说一说“智慧泉”中为我们解决了几个问题,让我们把发现的问题提出来,问问其他同学,看看大家都读懂了没有。

(三)自主学习,突破重点

1学生分别提出若干主要问题:(1)南昌城市名字的由来?(2)南昌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3)为什么称南昌为“英雄城”?(4)南昌有什么特点?城市建设有什么特色?

2开展竞赛,回答问题。

3提问:你还想了解关于英雄城南昌的哪些知识?(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资料,为学生解疑。同时鼓励学生相互解疑)

(四)活动延伸,体验拓展

1南昌因“八一起义”而闻名天下,以“八一”命名的地方有许多,如“八一大道”等,比一比,看看谁知道的更多。我们分男生、女生开展一次竞赛吧!(男女生分两组板书带有“八一”命名的地方)

2(面对南昌的学生,教师让大家分四人小组准备写一个景点介绍)南昌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增加了许多新的景观,选择其中一处写一份简单的介绍,在班上交流。(学生准备,课上交流)

(面对非南昌地区的学生,教师出示一些课前准备的图片,让学生看图片说想象到的景致)南昌是江西的省会城市,大家有机会要去那里看一看。那里景点很多,如:滕王阁、秋水广场、“八一”广场、“八一”起义纪念馆、革命烈士纪念堂、摩天轮、南昌科技馆、南昌海洋公园、“八大山人”梅湖景区、象湖、万寿宫等,大家说一说,你想去哪里游览,为什么?

(五)总结全课,启发思考

1说一说通过这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课后读一读短文《南昌的浦东——红谷滩新区》,说说你觉得这个新区美在哪里。

猜你喜欢
南昌江西家乡
江西银行
我在南昌 你在哪
南昌是我 南昌是你
我爱江西奶奶
南昌护桥记
江西立法遏制涉医涉校的“以闹索赔”
江西是个好地方
“八一”起义为什么在南昌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