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完美主义倾向

2009-04-10 09:19郭玉琴
河南教育·高教 2009年3期
关键词:完美主义主义者目标

郭玉琴

一名大二女生来到心理咨询室,哭着诉说自己近来的压抑和苦闷: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干什么都没有兴趣,班级活动也不想参加,原来很大的学习劲头一下子没有了。经过询问才知道,原来她是某院系的一位学生干部,各门功课成绩优秀,平时学习刻苦、争强好胜,学生工作做得也很出色,但这学期末她只拿到二等奖学金,一等奖学金的目标没有实现,因此她认为自己的努力都白费了,自信心受到了很大打击,一个月来一直处在抑郁和痛苦的状态中。

在心理咨询中心的工作登记中,类似这名学生的案例还有很多。此类情况往往发生在学习成绩名列前茅的优秀生或学生干部中,他们对自己要求很高,做事、学习都要求尽善尽美,是生活在赞美声中的一个群体。由于自身要求的苛刻,加上老师和同学们过高的期望值,这类学生一旦不能实现理想中的目标,挫败感就会表现得比成绩一般的学生更为强烈。因为是优秀群体,问题的行为表现又不极端,所以在学校的心理咨询中,这些学生心理问题也往往容易被忽视,心理疏导也比较简单,以至于问题日渐积累而越来越严重。实际上,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问题根源是完美主义倾向在作怪。

一、完美主义倾向的形成及其主要特征

完美主义倾向的形成与人的早期生活经验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儿童时期,由于儿童周围的一些重要人物(如教师、父母)常常对孩子的一些行为给予高度的赞赏和评价,使得他们在这种赞扬中不断强化完美理念,并逐渐习惯于把别人的赞扬作为自我评价的依据和基础,儿童的自尊在外部评价中成长并得到满足,而自我评价、自我满足和自我强化的功能却在逐渐丧失。这种现象在那些从童年时代开始学习成绩就一直优秀并总是受到老师和同学赞扬的学生中非常多见。

随着个体的逐渐成长,有些人对他人的评价开始变得越来越敏感,而对自己的一些不完美的做法也越来越忧虑。为了获得他人的称赞,或者使自己免遭他人的批评,他们期望自己的表现更加完美。因此,完美主义实质上逐渐变成了他们进行自我防御的一种形式。在心理咨询实践中,我们发现完美主义者常常有这样一些消极的信念、担忧和体验。

1.害怕失败。完美主义者常常把一些没有实现的理想目标、没有体现自我价值的事件或做法上升到人生失败的高度,因此,他们非常害怕失败,认为失败就意味着人生价值的丧失。

2.害怕犯错误。完美主义者常常把犯错误和失败等同起来,他们把自己的行为目标定格在不犯任何错误上。为了不犯错误,他们不愿也不敢去尝试做一些没有做过的事情,因此也就错过了许多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3.害怕遭到拒绝。完美主义者把表现完美看做一种自我保护的方法,一种避免他人批评、拒绝和不赞同的有效手段。他们害怕别人发现自己的缺点,担心自己会因此而遭到他人的拒绝和否定。

4.非好即坏的思维方式。完美主义者常常相信,如果自己的学习或工作表现不够完美,那么自己就是一个毫无价值的人。他们经常站在非好即坏的两个极点上来看待自己。对完美的过分关注,使他们很少能看到自己所取得的成绩,更没有体验到由此产生的快乐。一个完美主义倾向严重的大学生在考试中出现哪怕一点点错误,他都会认为自己是个纯粹的失败者,甚至会进一步推论自己是一个毫无价值的人。

5.过于强调“必须”“应该”。完美主义者常常用“我必须怎样”“我应该如何”之类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他们把“必须”“应该”看做学习和生活的原则,如“我必须在期末考试中获得好成绩”“我应该在同学面前表现得完美无缺”等。在这样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原则下,他们根本没有机会去认真考虑自己的真实需要和人生愿望。

二、完美主义倾向带来的恶性循环

完美主义者的行为常常使他们的行为处在恶性循环之中。他们首先为自己建立了一系列无法实现的目标,因而失

败是不可避免的,再加上对完美结果的持续追求、害怕失败的紧张情绪,反而提高了失败的可能性,最后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这种持续不断的恶性循环将导致完美主义者的自我怀疑和自我谴责,从而对其自信心产生极大的破坏作用,并可能导致强烈的抑郁和焦虑。由此,他们或者完全放弃自己的目标,不再做任何尝试和努力,或者又形成新的不现实的想法。

这种恶性循环可以通过观察完美主义者如何处理人际交往得到印证。完美主义者一般都有遭到他人拒绝的担忧,认为只有完美的自我表现才能赢得同学的认同、尊重和钦佩。在交往过程中,他们通常不愿意向同学展现真实的自我,而是拼命掩饰自己的缺点,时常提防他人的批评和怀疑,结果只能是跟周围同学逐渐疏远。此外,完美主义者还习惯于按自己的想法对其他同学的行为进行预期,用不现实的高标准来要求和评价其他同学,因此,他们常常对那些不合自己要求的行为进行挑剔和批评,不愿苟同,更不愿意采取宽容的态度去认同和接纳那些与自己意见不同的同学。由于上述种种不合理的行为和观念,完美主义者常常无法与其他同学进行正常的交往,建立亲密的友谊,也无法体验到人际交往给自己带来的愉快和轻松。但人际交往失败的痛苦并没有使他们意识到完美主义倾向的危害,反而加强了对自身的怀疑和自责,最终把自己封闭在个人的“理想天地”里,并因此对人际交往产生恐惧,对自己和未来失去信心。

三、完美主义倾向的自我矫正

克服完美主义倾向是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之一。我们首先要认识到,过分追求完美并不是一种理性的行为,要学会接受自己不完美的一面,并把对完美主义的追求转换成积极的行动和健康的心态。对那些品学兼优的佼佼者或学生干部来说,一定要彻底改变那些催化完美主义而导致自我挫折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避免使自己陷入完美主义的泥淖。

1.根据自己的需要建立现实可行的目标。如果在做某件事情时感受到了很大的压力和焦虑,就有必要问问自己“是不是设定了一个目前无法实现的目标”,这样能够帮助你形成更为现实可行的目标,从而提高成功的概率,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完美主义者可以用一种连续的、先易后难的方式建立目标,如先为自己确定一个比较容易完成的目标,在完成之后,再设立下一个更高一些的目标,逐步提高任务目标的难度,使自己的能力增长与目标的难易程度相协调。

2.对成功的标准进行必要的审视,验证自己所确定的目标是否合理。回想一下自己完成某些活动的期望以及实际活动的结果,看看它们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自己的预期。这样的分析将帮助你发现,完美无缺是很难做到的,几乎任何事情都会有一些小小的缺憾,但这不应该影响我们对自我的评价,重要的是在参与和争取的过程中自己是否尽力而为。即便某些事情做得不够完美,也没有必要大惊小怪,更不要因此陷入深深的痛苦中,因为失败给予我们的收获和启示有时候比成功还要多。

3.在建立和评价自己的任务目标时,避免使用非好即坏的思维方式。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学会区别哪些是应该给予优先关注的目标,哪些是不太重要的、可以在以后给予关注的目标。不能要求自己在任何事情上都做到尽善尽美,对那些不很重要的任务,可以适当减少自己的关注和努力,把精力用在最需要的地方。

4.把自己的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而不要总想着最后的结果。在学习和生活中,要多关注自己在完成目标任务过程中所体验到的自我价值和生命意义,关注过程给自己带来的收获和成长。在评价任务完成的效果时,也要多看到任务完成的成功部分,而不是那些有缺憾的地方,从而使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处世理念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空间,轻松愉快地度过大学时光。

(作者系郑州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副主任,副教授。本文是郑州市科技局软科学研究项目“大学生幸福感调查与和谐校园建设”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N2007FR0293)

责编:博 雅

猜你喜欢
完美主义主义者目标
你是完美主义的领导吗?
忌肉主义者
张小斐:一个长期主义者的梦想
完美是个坑
张小龙:真正厉害的人,都是极简主义者
好人主义者做不了好人
完美主义是完美,还是完蛋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