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士归来

2009-04-10 03:50郑嘉楠
现代兵器 2009年3期
关键词:人马座轮式装甲车

郑 鑫 郑嘉楠

圣约翰骑士军团——欧洲中世纪最古老的骑士军团,他们没有圣殿骑士的骁勇善战,也不像条顿骑士那样系出名门,然而恪守“守卫信仰、帮助苦难”的信条,游走四方愈发老而弥坚、延绵至今,这和欧洲第四代轮式装甲车三个非主流车型的经历不期而遇。意大利“半人马座”车族是欧洲第四代轮式装甲车的先行者;在冰原上苦苦期待了若干年后,芬兰AMV战车走出北欧,受到斯拉夫人、阿拉伯人和祖鲁人的追捧;“潘德”轮式装甲车族在寂寥和绝望中倔强前行,没人怀疑他们终会重返世界舞台的中央。

第三篇

剑走偏锋的圣约翰骑士军团

欧洲第四代轮式装甲车非主流车型述评

痛苦的先贤

上世纪80年代初期,在完成第一代主战坦克装备计划之后,意大利军方对未来重装部队的效能产生了怀疑,他们敏锐意识到“对付(非核武器条件下)常规威胁,仅仅依靠大量的装甲部队是不够的,而应将炮兵、武装直升机和轻型步兵部队混合使用。这些部队具有更大的机动性,在(意大利)山区地形条件下作战更为有效”。特别是局限于意大利地形特征和农场主们对耕地的保护,重装部队的活动区域被大大压缩。加之重装部队建设耗资巨大一直受到国会议员的责难,因此意大利军方在80年代初期的陆军编制变革中,明确“新的方案中,陆军的作用将是防御性的,而非进攻性的”。

在后来给共和国议会预算委员会的报告中,意大利的将军们重点渲染了轻装部队的特点:“轻装部队能够在现代化战场上,有效完成多样化的作战任务。他们不仅可以在北部山区和东部丘陵地带执行防御任务,击毁(华约部队的)主战坦克,还可以充分利用高速公路网进行大范围机动,到南方海岸线执行反登陆作战。更重要的是,规划中的轻装部队可以执行敏感区域的警戒和侦察任务,对敌渗透部队作出快速反应或为国内突发事件提供军事支援”。随后,议会批准了陆军编制变革方案,将大批M47中型坦克和M60A1主战坦克退役后的6个机械化步兵旅的重装部队,改编为1个装甲骑兵旅和7个独立装甲骑兵团。“半人马座”8×8型轮式装甲车族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从正式的名称“轮式坦克歼击车”来看,该车相对于同样搭载有105毫米反坦克炮的法国AMX-10RC轮式侦察车,其防御作战的色彩更为明显。

为了最大限度调集国内的技术力量和平衡国内各大财阀之间的利益,意大利军方将陆军改编后的所有装备合同,包含重装部队(C1“公羊”主战坦克与VCC-80“标枪”步兵战车)和轻装部队(“半人马座”轮式坦克歼击车与“美洲狮”轮式装甲输送车)的采购订单统一打包,整体授予菲亚特•依维柯公司(私有企业)和奥托•梅莱拉公司(国有企业)的合资子公司——意大利依维柯•奥托地面武器公司,正式合同于1984年晚些时候签订。按照依维柯•奥托公司最初的规划,轻装部队的主要装备分为三个基础车型:AVL6634型4×4轻型装甲车、AVM6633型(4×4)中型装甲车和AVH6636型(6×6)重型装甲车。但是在后来的技术论证过程中,AVH6636型(6×6)重型装甲底盘在搭载大口径高膛压反坦克炮后,并不能确保实现机动能力和火力性能的统一,参与设计的工程师们决定采用尺寸更大的8×8方案,编号为AVH6638。先行开工的两个项目:AVL6634型4×4轻型装甲车和AVH6638型(8×8)重型装甲车,就是后来的“美洲狮”轮式装甲输送车和“半人马座”轮式坦克歼击车。

与重装部队的履带式作战车辆研制工作进展较为缓慢不同的是,为装甲骑兵部队研制的两个项目进展极为顺利。按照合同,奥托•梅莱拉公司负责轮式作战车辆两个项目的炮塔——火控系统及武器研制工作,菲亚特•依维柯公司负责车体、动力系统和行走系统的研制,并负责最后的总装工作。1987年1月,首辆“半人马座”坦克歼击车试验样车在阿尔卑斯山下的博尔扎诺市依维柯工厂组装完毕,当年,依维柯•奥托共向意大利陆军交付了4辆“半人马座”坦克歼击车试验样车。1988年,根据军方的初步试验结果和改进建议,依维柯•奥托公司对“半人马座”坦克歼击车再次进行了完善,随后向军方交付了4辆机动性试验样车和1辆防护能力试验样车(有资料显示“半人马座”坦克歼击车的试验样车共7辆,应该是未统计首辆样车和防护试验样车)。在随后一年多的试验历程中,军方不但在意大利进行了山区机动试验和火炮发射试验,还将样车分别送往挪威和北非地区,进行寒区试验和热带沙漠试验。

1990年初,意大利军方的装备预算得到了议会预算委员会的批准,军方随即向依维柯•奥托发出了总量为450辆的采购订单。根据合同,首批采购量为250辆和同等价位200辆的追加订单。1990年,军方要求依维柯•奥托公司先行供应10辆预生产型“半人马座”坦克歼击车。而车辆的正式生产从1991年1月开始,以每个月10辆的速度向陆军交付,首批订单的250辆生产任务要求于1993年晚些时候全部完成,第二批200辆的追加订单将按照军方的需要适时生产。1993年中期,采购双方紧急磋商达成一致意见,200辆的追加订单被削减到150辆。军方用于交换的条件是:支持依维柯•奥托公司在“半人马座”坦克歼击车基础上,开发“半人马座”VBC步兵战车,不过军方并不保证一定采购,也不向“半人马座”VBC提供任何研发费用,所有的研制投资风险必须由依维柯•奥托公司自行承担。不过,依维柯•奥托公司自筹资金开发的“半人马座”VBC步兵战车,后来也得到了249辆的订单,其中包含

172辆标准型步兵战车,36辆反坦克战车,20辆装甲指挥车和21辆救护车(另有一说法,是21辆运输车)。

1993年,面对形势恶化的索马里军事冲突,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决定在索马里地区实施维和行动,意大利军方也接到了派遣维和部队的请求。经过慎重考虑,陆军参谋部决定派遣重组不久的装甲骑兵旅进驻东非,这支部队刚刚完成了“半人马座”坦克歼击车的装备。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在索马里混乱的局面中,意大利装甲骑兵部队凭借着“半人马座”坦克歼击车良好的防护能力和强大的火力威慑,竟然无一人在行动中丧生。由于该车机动性能良好,它经常被用来执行巡逻警戒任务,效率之高令人无不交口称赞。至于在摩加迪沙被军阀们的散兵打得落花流水的美国第75“游骑兵”团,对意大利装甲骑兵旅的装备更是只有眼馋的份儿。

随后,意大利装甲骑兵部队参与了前南斯拉夫地区的维和行动,表现同样出类拔萃。1998年底,西班牙皇家陆军向依维柯•奥托公司发出了22辆的订单,用于组建2个装甲骑兵连。2000年,美陆军向意大利陆军租借了16辆以用于装备机动火炮系统前的训练,后来租借合同从最初的两年延长至2004年,迄今这16辆装甲车仍滞留在美国。在试验中,美国人对“半人马座”坦克歼击车的表现同样是赞不绝口,以至于他们几次讨论是否有必要大批采购以取代“斯特瑞克”为底盘的机动火炮系统,终因无法由搭载C-130运输机而作罢。有道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在充分领略了“半人马座”的优点之后,2002年西班牙皇家陆军向依维柯•奥托公司发出了追加62辆的采购订单,其生产任务在2006年全部完成。

当然,“半人马座”坦克歼击车的故事还在继续。1998年,依维柯•奥托公司利用西班牙订单的盈利对“半人马座”坦克歼击车二次开发,对动力传动系统重新进行了设计,进一步提升其机动能力。更重要的是,意大利人将安装有120毫米反坦克炮的“重拳”III型炮塔搬上“半人马座”底盘!经过多年的试验改进,“半人马座”120毫米坦克歼击车出现在2006年“欧洲萨托利陆军武器展览会”上,引起各国军事观察家的密切关注。2008年8月18日,该车找到了第一个买主——阿曼皇家卫队。根据已经签订的合同,依维柯•奥托公司将在1年内向阿曼交付6辆。事实上,所有人都明白这仅仅是一个开始。顺便说一句:依维柯•奥托公司的另一个经典之作“美洲狮”装甲输送车,在上世纪90年代先后获得了意大利陆军三批订单,总计586辆。遗憾的是,十多年来它没有获得一份海外订单。不过,在远东一个和“美洲狮”装甲输送车技术上同宗同源的FB05装甲输送车正在大卖特卖。

曾几何时罗马是世人最向往的城市之一,亚平宁的每一座建筑都是美奂美仑的传奇,意大利制造更是传世精品的代名词。但是我们想说的是,意大利人不会做生意已经很久了!海湾战争之后,几乎所有参与这次战争的西方国家都伸出刀叉,分享着美味的阿拉伯大饼——战后庞大的军事装备采购订单,只有意大利例外!他们连一辆战车都没有卖出去。与同期瑞士人开发的“皮兰哈”III收获了上千辆的订单相比,技术更优秀的“半人马座”装甲车族让人不得不唏嘘不已。掌控着意大利地面武器产业绝大多数股权的阿涅利家族,关心治下玩物——尤文图斯足球的成绩胜于车辆外销订单多少的习性,不得不让人惋惜骁勇善战的“半人马座”战车简直就是投错了胎!

冰原上的追随者

在北欧幽远寒冷的冰原上,有数个被皑皑白雪、泥泞的沼泽、茂盛的针叶林覆盖的国家,他们是挪威、芬兰、瑞典、瑞士、冰岛等。这里有欧洲最古老的王室、世界上最洁净的冰水溪流,当然也有如焰火般灿烂的雪绒花。和东欧那些被流放的斯拉夫人后裔对各种精美武器有着天然的嗜好不同;和南欧那些自以为是地炫耀罗马帝国骄奢淫逸生活的高卢人,痴迷于从各种谷物、花朵、水果中蒸馏和压榨白兰地、玫瑰露、橄榄油以果口腹之欲不同;与西欧那些养尊处优以所谓纯正盎格鲁-萨格逊血统驾驶战舰到处烧杀抢掠不同;苦寒之地的人们秉承了整个欧洲的精华,他们拥有比威士忌更醇烈的伏特加;他们拥有比诺丁汉兵工厂更精密的火炮;他们让全世界2/3人手中握着精美的诺基亚、爱立信手机;当然他们还有VOLVO、SCANIA、SAAB和SISU......

圣诞老人的故乡,必是精致礼物充盈的地方。AMV(模块化装甲车),就是西苏(SISU)汽车公司送给全世界陆军士兵最好的礼物。西苏汽车公司是欧洲历史最悠久的专业卡车公司之一,早在1931年就开始生产3.5吨级商用卡车。二战中,西苏汽车公司被投靠了纳粹德国的芬兰政府实施国有化,并与芬兰瓦纳亚公司合并,专门用于生产军用车辆。二战后,芬兰接受了前苏联的社会结构,西苏汽车公司也变成了地地道道的国营企业。由于长期接受西方工业技术规范的浸淫,西苏汽车公司和欧洲传统的工业企业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特别是因为前者在车载发动机方面长期积弱存在动力“心脏病”问题,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西苏汽车公司标配的发动机有英国利兰(Leyland)发动机、罗伊斯•罗尔斯(Rolls•Royce)发动机和瑞典斯堪尼亚(Scania)发动机,利兰和斯堪尼亚更是各自收购了西苏汽车10%的股权。70年代,西苏汽车吸收康明斯(Cummins,美国著名的独立发动机供应商)作为战略投资者。90年代,雷诺汽车公司取得了西苏汽车公司的控股权。事实上,无论是康明斯,还是雷诺,都没有真正提升西苏汽车的技术水准。这是因为西苏汽车一直致力于发展高寒、高纬度山地条件下的重型卡车,其高强度、高承载的驱动系统在良好的高速公路上难以凸现商业价值,不过特殊行驶环境下积累的技术素养,对轮式装甲作战车辆的研制大有裨益。也许正是明白了这一点,本世纪初期西苏汽车摆脱了雷诺的控制,和芬兰的另外几家装备制造企业联合组建了帕特里亚防务集团公司。目前,帕特里亚防务集团公司下属的帕特里亚车辆公司(Patria Vehicle ),就是原西苏汽车从事特种车业务的部门。

帕特里亚防务集团公司生产轮式装甲车辆的历史,还要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原西苏汽车竞标芬兰陆军轮式装甲车替代计划之时。1982年初,针对芬兰陆军换装BTR-60PB轮式装甲车的设想,芬兰的两大机械工业企业:以生产商用车为主的西苏汽车公司和以生产乘用车、农用机械为主的瓦尔梅特(Valmet)机械公司,分别递交各自的设计方案。同年年底,西苏汽车公司制造出代号为XA-180型(6×6)轮式装甲车的样车,瓦尔梅特机械公司制造出Valmet 1912-6型(6×6)轮式装甲车的样车。1983年12月,经过近一年的试验后,芬兰陆军正式宣布XA-180型轮式装甲车中标。据说,XA-180型轮式装甲车之所以获胜有两个原因:总体设计简单可靠;与芬兰陆军已经装备的西苏SA-150VK型(4×4)6.5吨级越野卡车零部件通用率高达90%以上。不过有意思的是,由于西苏汽车公司在发动机上毫无建树,XA-180型轮式装甲车不得不采用竞争对手——瓦尔梅特生产的611DSBJA型六缸水冷涡轮增压柴油发动机。首批订单59辆,生产跨度不超过3年。

1994年,在XA-180型轮式装甲车基础上,西苏汽车公司换装了更大功率的瓦尔梅特612 DWI型六缸涡轮增压柴油发动机,并且为其配备上先进的阿里逊MD 3560P全自动变速箱。对载员舱进行了重新设计,顶舱盖和射击孔的布局更加合理,车身还喷涂了新型吸波漆。在完成设计后,新型车辆被命名为XA-185型轮式装甲车。1998年,在XA-185基础上,西苏汽车公司换装了更环保的瓦尔梅特612 DWIBIC型六缸涡轮增压柴油发动机,全自动变速箱也换成了最新型的MD 3560PR型。在加强整车的防护能力之后,新车被命名为XA-200型轮式装甲车。在长达近20年的生产历程中,西苏汽车发展出XA-180、XA-185和XA-200三个技术平台(合称“帕斯”系列轮式装甲车),先后装备了芬兰、瑞典、挪威、爱沙尼亚、荷兰、加纳和爱尔兰等国家,总计生产量超过1000辆。

坦诚地讲,“帕斯”系列轮式装甲车三个平台的总体技术水准,在同时代国际轮式装甲车(譬如法国VAB、德国TPz-1和中国WZ551等车型)中处于中下地位,甚至以传统的地面武器设计思想看来,该车缺点不少:车体不但高大,而且轮距过大,其外形尺寸甚至超过8×8“皮兰哈”III轮式装甲车;驱动系统直接采用商用卡车硬轴驱动桥,全无流行的独立悬挂断开式驱动桥;悬挂系统直接移植商用卡车的半椭圆钢板弹簧,和流行的变刚度螺旋弹簧、油气弹簧等先进技术丝毫不沾边。冷战时期的下等货,在冷战结束后的维和行动中却成了香饽饽。车体(载员舱)宽大,即使搭载10名高大的北欧士兵,仍然十分宽松;传统的硬轴驱动桥和钢板弹簧在危机四伏的雷区,反倒有良好的防爆性能,爆炸后的车桥零部件不至于击穿装甲板危及车内人员安全。以至于除了芬兰之外,其他购买“帕斯”系列轮式装甲车的国家都是出于参与维和行动的目的,有道是“时势造英雄”。不过,“帕斯”系列轮式装甲车简洁实用的设计风格、强调武器装备性价比的思路却得到传承,成为世界独树一帜的地面武器装备供应商。

2000年,在向雷诺回购自己的股份后,西苏汽车公司特种车辆部门加入了帕特里亚防务集团公司,随后开始研发新一代轮式装甲车辆。2001年,AMV轮式装甲车的首辆样车组装完毕,随后交付芬兰陆军进行机动性试验。和其他国家陆军装备往往一而再、再而三的重复设计试验不同,AMV轮式装甲车同样显示出芬兰人的高效。

2002年初,AMV轮式装甲车被运送到波兰,参与波兰陆军下一代装甲车的竞标。同年12月,波兰国防部宣布AMV车族中标,整个采购合同价值12亿欧元,总装备数量为690辆。由波兰WZM公司担任合同总承包人,帕特里亚公司则是底盘主承包商并向前者转让AMV的全部知识产权。波兰将根据自身需要,在帕特里亚公司的底盘基础上进行二次改装。

波兰订购的690辆AMV包括:313辆的步兵战车型(安装意大利奥托•梅莱拉“重拳”30P炮塔和30毫米ATK MK-44机关炮);87辆装甲人员输送车;118辆装甲指挥车;48辆工兵侦察车;46辆装甲战场救护车;46辆装甲救援车和32辆装甲侦察车(6×6驱动)。目前,这批车辆已经基本交付完毕。2003年,帕特里亚防务公司为芬兰陆军再次提供了两辆AMV轮式装甲车,供其进行深度战术试验。2004年12月,帕特里亚公司收到芬兰国防军确认订单,合同价值9600万美元,总采购数量为86辆,其中包含62辆装甲输送车和24辆AMOS迫击炮系统的底盘。

2005年3月,南非陆军开始实施换装新型步兵战车的“马铁蹄”(Hoefyster)计划。参与竞标的车辆除了AMV之外,还包括VBCI步兵战车和皮兰哈”IV步兵战车等。在历经两年的试验和磋商后,帕特里亚防务集团公司以向南非迪奈尔军火集团公司地面系统分部转让AMV的生产许可证为代价,赢得了南非轮式步兵战车项目264辆的合同。2007年,AMV赢得了克罗地亚陆军轮式装甲车的合同,合同总价值高达2.76亿美元,共包括126辆AMV装甲车(其中8×8型84辆、6×6型42辆)。

目前,AMV已经成为世界上最畅销的轮式装甲车之一。2003年,我国兵工系统的代表团在参观了AMV轮式装甲车之后,对其务实的总体设计、优异的性能和精良的配置赞不绝口。而后来我国面世的VN1型8×8轮式装甲车,明显带有AMV轮式装甲车强调性价比的设计思想。

从历史来看,芬兰似乎就像是一个从来都不去学着成熟的孩子,二战中仅为了和前苏联的恩怨一意孤行投靠了纳粹德国;战后又“一不小心”站到了北约的对立面。前苏联解体后,芬兰似乎不介意自己的尴尬地位,更没有像波兰、乌克兰等国家那样迫不及待地贴近欧盟、投靠北约。而西苏更是从来不介意生活在强者的夹缝中,冰原上的人们知道行走在正统的边缘终会看到绚丽的极地之光。一如AMV车族,这个荟萃了东西方战车设计思想的产物,一不小心收割了北约东扩后地面武器采购的最大果实,更要命的是:芬兰迄今都不是北约成员国。或许我们只能说,AMV车族是欧洲第四代轮式装甲车非主流车型的经典。

守望者的巅峰之作

从多瑙河流而上就来到阿尔卑斯山的东麓,捷克的别尔森州、德国的巴伐利亚州、巴登-符滕堡州、奥地利的上奥地利州和萨尔茨堡州在此比邻而居。千百年来,清澈的高山雪融水养育着智慧严谨的机械工人,这里最有名的莫过于汽车了。毋宁说卓越的宝马和保时捷,抑或尊贵的奔驰和奥迪,又或朴实的斯柯达等,均产自这一区域。今天我要说的是,在恩斯河(多瑙河的支流)中游有一条小河汇入,在小河的岸边有一个小镇,在小镇的中央有一个企业,出产着世界著名的汽车。小河的名字叫做斯太尔河,小镇的名字叫做斯太尔城,企业的名字叫做斯太尔-戴姆勒-普赫,车的名字叫做斯太尔(STEYR)。

上世纪60年代后期,斯太尔-戴姆勒-普赫公司凭借着在商用车(斯太尔重型卡车和平茨高尔轻型越野车)领域的杰出成就,成为欧洲举足轻重的机械企业。1972年,他们收购了位于奥地利维也纳新城的绍勒尔-维尔克(Saurer-Werke)机械公司,重返地面武器市场(二战中该企业曾为纳粹德国生产过多种武器)。在原绍勒尔-维尔克的老式产品基础上,完成SK105“骑士”轻型坦克和4K7FA装甲输送车的研制之后,斯太尔公司决定利用在卡车上的技术优势,发展轮式装甲战车。不过糟糕的是,奥地利联邦军可没有为斯太尔公司准备午餐,他们把发展轮式车辆国防预算的蛋糕送给了别人:由奥地利汽车制造厂(ÖAF)、格拉夫-史蒂夫特汽车公司(Graf & Stift)和奥地利钢铁联合公司(VOEST,国内习惯称之为“奥钢联”)组成的项目组。这样的局面无疑是让人十分沮丧的,更何况斯太尔公司正在全力研发91系列新型卡车(1983年被中国重型汽车联营公司引进生产),没有一先令(奥地利货币单位)的财政支持完全自掏腰包研制装甲车,这笔买卖看起来十分不划算。好在联邦军给了斯太尔公司一个承诺:可以平等参与联邦军陆军轮式装甲车的竞标。强者总是在不利的条件下抓住极小的机会成就一番事业,斯太尔也不例外。

1979年,斯太尔公司在“斯太尔”91系列新型卡车的技术基础上,开始研制“潘德”(也称“游骑兵”)轮式装甲车。而他们的对手们则选择在奥地利汽车制造厂ÖAF20.320卡车(也就是大名鼎鼎的MAN KAT1军用越野车)基础上,研制ÖAF轮式装甲车。ÖAF轮式装甲车项目组集合了国内两家汽车公司和一家世界顶级的钢铁企业,加之有奥地利联邦军大笔的财政预算支持,首辆样车很快就于1980年晚些时候下线。而斯太尔公司的首辆“潘德”轮式装甲车,直到1984年才设计完成。之所以ÖAF轮式装甲车先于“潘德”轮式装甲车五年完成设计,却没有得到联邦军的订单,一个根本的原因:ÖAF轮式装甲车的技术水准实在太平庸了。

ÖAF轮式装甲车和“潘德”轮式装甲车的样车,就外观和防护而言,二者在伯仲之间,皆采用了动力前置的布局和低矮流畅的外形,装甲均以防御7.62毫米穿甲弹近距离攻击为目标。就动力-传动系统而言,ÖAF轮式装甲车明显占优,该车采用了成熟的MAN D2538型V8柴油发动机和7挡自动变速器,最大输出功率235千瓦。而“潘德”轮式装甲车的样车采用的是,应用于“斯太尔”90商用卡车的WD612型直列六缸水冷发动机和阿里逊MT653DR自动变速器,最大输出功率只有154千瓦。然而ÖAF轮式装甲车致命的缺陷出现在行走系统上,为了赶进度该车采用了上世纪80年代较为保守的后双联桥6×6驱动设计,而“潘德”轮式装甲车的样车则采用了等轴距6×6驱动设计。对于奥地利这样一个以高山丘陵为主要地貌特征的国家来说,双联桥6×6驱动设计在转向能力、越壕能力和武器搭载能力上的先天缺陷,几乎是不可以被容忍的。在进行了草草的机动试验后,ÖAF轮式装甲车被束之高阁,而后的十多年中连一辆车的订单也没有获得,而“潘德”轮式装甲车却愈挫愈勇终成大器。

在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及的是,德国MAN在柴油发动机和重型卡车方面(包含军用野车)是世界顶级的行家里手,但是以其技术发展起来的轮式装甲车却命运多舛。在德国MAN败给了奔驰(“狐”式装甲车和“山猫”式侦察车都是奔驰技术),在奥地利ÖAF败给了斯太尔。1991年,德国MAN商用车公司收购了斯太尔公司的卡车业务(斯太尔城),不包含轻型越野车业务(格拉茨),也不包含地面武器业务(维也纳)。

事实上,“潘德”轮式装甲车走上了一条时乖运蹇的发展之路,令众多军事爱好者不得不叹息造化弄人。1985年,斯太尔公司完成了第一轮样车的设计工作,在随后的三年中先后制造了7辆样车。其中3辆交付奥地利联邦军进行装备试验,2辆留在斯太尔公司作动力试验,1辆在1986年交付英国皇家军械公司和英国陆军进行试验,1辆在1987年交付瑞典陆军进行高纬度寒区试验。三年的试验过后,除了对动力冗余稍有指摘之外,“潘德”轮式装甲车的表现可谓是无可挑剔。1988年,斯太尔公司完成了第二轮共3辆样车的研制。随后,其中2辆样车分别于1988年底和1989年初,被送到科威特进行热带沙漠试验,同时竞标科威特轻装部队的采购计划。在全部试验项目完成之后,还没来得及签订合同,海湾战争就爆发了,这2辆“潘德”轮式装甲车就成了伊拉克的战利品,进入伊拉克共和国卫队。以至于日后有人戏谑,伊拉克才是世界上第一个装备“潘德”轮式装甲车的国家,个中的辛酸和无奈让人哭笑不得。1991年,前苏联解体后,波兰开始尝试按照西方模式组建轻装部队,向斯太尔公司发出邀请,对“潘德”轮式装甲车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试验。1992年,中国台湾当局为了发展轻装部队,向法国VAB轮式装甲车和“潘德”轮式装甲车发出邀请,将其与当局自行研制的CM-31轮式装甲车进行对比试验。无独有偶的是,波兰和台湾当局均对“潘德”轮式装甲车的水上机动能力不甚满意。从1979年开始发展,历经了近15年的时间先后研制了三轮方案十几辆样车,斯太尔毫无收获。

1993年,斯太尔公司对“潘德”轮式装甲车进行了第三轮研制,制造了2辆样车交付奥地利陆军再次进行试验。1994年,面对冷战后区域冲突加剧导致的人道主义危机特别是巴尔干危机,作为永久中立国的奥地利(得到了苏、美、英、法四国认可,国际法中承认的永久中立国只有瑞士一个)决定接受联合国安理会的指派,派遣奥地利联邦军陆军参与国际维和行动。鉴于联邦军的地面武器以重型装备为主,国民院(议会上院)批准了国防部关于组建轻型装甲部队的方案。在得到支持后,1994年底,国防部采购部门和斯太尔公司签订了购买68辆(加上2辆样车,合计70辆)“潘德”轮式装甲车的正式合同。1995年3月底,第一辆正式生产型“潘德”I轮式装甲车交付陆军,全面生产工作从当年10月正式展开,尽管这期间陆军曾经就“枪骑兵”步兵战车预算超支问题,试图推迟装备“潘德”I甚至压缩采购数量。但是维和任务的紧迫,使国防官僚们不敢再犹豫,最后一辆于1996年8月完成交付。

历经磨难的“潘德”轮式装甲车终于迎来了光荣时刻。1996年初,在经过多轮的论证和比较之后,科威特正式宣布“潘德”I在与LAV-25的竞争中胜出,得到科威特国民卫队70辆轮式装甲车的订单。作为附加条件,斯太尔公司需要向美国通用地面武器公司转让“潘德”I的知识产权,由前者提供车辆的主要零部件,在后者的子公司美国AV技术公司生产。全部的生产任务在1997—1999年完成。好事成双,1996年底,比利时宣布将该国装备陆军的54辆(后追加订购6辆)轮式装甲车的合同,授予“潘德”I轮式装甲车。但是为了保证比利时机械工人的就业,斯太尔公司需要向比利时埃斯佩思汽车公司转让“潘德”I的知识产权。1998年,刚刚走出战火的斯洛文尼亚宣布,“潘德”I轮式装甲车在与德国蒂森•亨舍尔TPz-1“狐”式装甲车、瑞士莫瓦格“皮兰哈”III轮式装甲车的竞争中获胜,中标该国陆军70辆轮式装甲车的采购合同。附加条件采用“比利时模式”,斯太尔公司需要向斯洛文尼亚斯托•拉夫内•杜公司转让“潘德”I的部分知识产权。事实上,工业基础薄弱斯洛文尼亚只负责装甲板的焊装和车辆总装,绝大部分零部件都由斯太尔公司提供。2000年,为了试点“过渡旅战斗队”(IBCT)的建设,美国陆军坦克机动车和武器司令部(TACOM,负责美国地面武器装备的试验和采购)和斯太尔公司签订了50辆“潘德”I轮式装甲车的采购合同,用作“装甲地面机动系统”(AGMS)的装备试验,其生产任务同样由美国AV技术公司完成。不过,在后来的“斯特瑞克”旅的正式竞标中,“潘德”I轮式装甲车和“半人马座”轮式装甲车败给了“皮兰哈”III型,失去了3000多辆装甲车的巨量订单。

1997年,波兰对“潘德”I轮式装甲车发出邀请,与“皮兰哈”III型8×8再次进行对比试验,历经了1年多试验后,波兰将试验结果反馈给斯太尔公司。在接受了美国“斯特瑞克”旅竞标失败教训的基础上,结合了国际轮式地面武器的技术发展趋势之后,斯太尔公司对“潘德”轮式装甲车进行了重新设计,保留了其超一流的总体布局、良好的防弹外形和优秀的传动-行走系统,对车辆的动力-传动系统进行了重新设计,引进了大功率的美国康明斯发动机和阿里逊自动变速箱,并在车载动力-传动-行走的电子控制系统上下了大功夫。斯太尔公司于2001年初研制出6×6和8×8两种驱动的新一代“潘德”轮式装甲车,并于同年9月交付奥地利陆军进行机动试验。试验获得了满堂红,其各项指标均达到世界顶级水准,新一代“潘德”轮式装甲车随即被命名为“潘德”II轮式装甲车。

2001年晚些时候,“潘德”II轮式装甲车交付波兰,和AMV轮式装甲车、“皮兰哈”III轮式装甲车一起进行对比装备试验。2002年12月,波兰国防部宣布购买帕特里亚AMV车族作为波兰陆军下一代装甲车,合同总价值为12亿欧元,全部订单为(包含特许生产)690辆。志得意满的“潘德”II轮式装甲车遭到当头棒喝,整整十年的合作和努力付诸东流。好在坏消息没有接踵而至,2003年5月,深谙“潘德”轮式装甲车之优异性能的斯洛文尼亚,由斯托•拉夫内•杜公司向斯太尔公司购买许可证,为其陆军生产36辆“潘德”II型6×6轮式装甲车。2003年底,葡萄牙陆军为改善自己的轻装部队,对8×8型装甲车进行招标。2005年2月,在“皮兰哈”III轮式装甲车不战而退后,葡萄牙陆军宣布“潘德”II型轮式装甲车中标,总订单为293辆(另一说为300辆)。其中240辆装备陆军、20辆装备海军陆战队,另外的33辆“潘德”II轮式装甲车用作105毫米机动火炮系统的底盘。这是迄今为止,“潘德”II型轮式装甲车获得的最大单笔订单。克罗地亚国防部于2005年底发布了招标书,采购128辆包括10种变型车的8×8装甲车,参与竞争的车辆为“潘德”II轮式装甲车、AMV轮式装甲车。2007年初标书揭标,AMV轮式装甲车赢得了克罗地亚陆军这笔总价值高达2.76亿美元合同。2006年初,斯洛文尼亚陆军盯上了“潘德”II型8×8轮式装甲车,同样由斯托•拉夫内•杜公司向斯太尔公司购买许可证,这笔订单的总数量为135辆。这是斯洛文尼亚第3次装备“潘德”轮式装甲车。

2006年法国萨托里防务展前夕,斯太尔公司与捷克签署了一项价值8.21亿欧元的合同,提供199辆(另包含35辆的追加采购权)新一代“潘德” II 8×8轮式装甲车。2007年12月10日,捷克单方面宣布撤销这笔合同,理由是斯太尔公司没有履行合同:按时在11月底以前向捷方送交第一批17辆合格的装甲车。捷克国防部称,捷方专家对样车检测表明,93项指标中有24项没有达到要求,事实上这是莫须有的罪名。2008年3月,经过双方聘请的独立第三方机构的测评,斯太尔公司与捷克国防部对此前的合同进行了修订,订单由199辆改为107辆。此一番波折,可谓是跌宕起伏!恰恰是在这风云变幻的背后,是美国通用地面武器公司在作祟。美国通用地面武器公司的技术在世界上首屈一指,但是在轮式地面武器的发展上,始终是糊不上墙的烂泥,最终不得不依靠资本的力量,他们于1999年和2003年先后收购了欧洲三大轮式地面武器公司:瑞士莫瓦格、西班牙圣•巴巴拉和奥地利斯太尔公司。

对于斯太尔城,冷战的结束没有带给多少好消息。斯太尔-戴姆勒-普赫的商用车部分被德国人买走了,特种装甲车部分被美国人买走了,大名鼎鼎的“平茨高尔”远嫁了阴湿的英伦,轻武器制造部分执意另立门户“斯太尔•曼利彻尔”,就连城市中心那数百年历史的炼钢高炉,也被中国人原封不动地搬到了一个叫做潍坊的小城。人们说斯太尔消失了!然而奥地利人精湛的机械工业技艺,仍然存在于人们的视野中,一如被德国曼公司收购了的斯太尔卡车依然保留着梯形间条格栅的面孔,一如“潘德”II轮式装甲车仍然沿用独树一帜的悬挂系统和WD标示的发动机,一如那只具有数百年历史的靶标城徽依然代表着经典和骄傲!被资本浪潮奴役了思维的人们,又怎会明白旧日王朝孤臣的深深执著?“潘德”的守望,是一种微笑的巅峰之作。

尾声

在这个残酷的世界里,我们有太多的理由去相信《马太福音》关于“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宿命。然而,上苍终究不忍心锐意进取者被弱肉强食。依维柯•菲亚特公司、芬兰帕特里亚车辆公司和斯太尔-戴姆勒-普赫并不是天然的强者,他们的头衔上往往闪烁“二流”的光泽,但是这并不影响他们以自己的准则从强者手里争夺订单。在古老的东方有着关于“天助自助者”的哲学,相信“半人马座”8×8战车、AMV型8×8战车和“潘德”II战车正是深谙此道,才在竞争激烈的欧洲地面武器市场上低调而又茁壮的成长着。欧洲地面武器的生命力之顽强,不是取决于莱茵金属、维克斯和潘哈德们的强势,更得益于“非主流”设计的一意孤行。(未完待续)

(编辑/栀子)

猜你喜欢
人马座轮式装甲车
轮式拖拉机前驱动桥使用调整
M2布拉德利装甲车
轮式突击炮
银河中心发出的光
反欺凌装甲车
太空探险队
车载/轮式自行榴弹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