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医护英语课程建设初探

2009-04-09 03:17严巧英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09年2期
关键词:英语教材医护英语课程

严巧英

引言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强,外资医疗机构、外资医院、涉外病房日益增多,对护理专业人员的英语要求也在日趋提高,尤其是护士的专业英语水平也成为用人单位选拔的条件之一,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高级护理人才已迫在眉睫。本着培养技术型、应用型护理领域的高级职业技术人才的宗旨,必须为学生在校三年期间及毕业后就业、升本、出国学习或工作等各种发展方向打造坚实的英语平台,构建有特色的高职医护英语课程。然而目前,高职医护英语教学模式陈旧,教材及学习资料相对缺乏,教学方式、课程考核方式等也亟待改革。因此,通过医护英语课程实现培养具有较高医护英语水平的护理人才,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大力推动护理专业医护英语课程建设。

一、教材建设

教材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工具,是承载信息的结构化载体,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质量的教材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基本保证。据调查,全国高职英语教材普遍缺乏高职特色,沿用压缩版本科教材,实用性实践性差,有些教材的版本还偏老,内容过时,而且从内容、水平、使用范围等方面来看,都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于是很多院校使用自编教材和讲义,但是很多存在大面积转抄,内容过偏,缺乏规范性与趣味性。目前鉴于大多数院校培养的护理人才多是输送到国内的医院或医疗机构,对医护英语在护理人才培养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还认识不够,因此医护英语教材的建设与改革问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而实际上,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护理人才不仅应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而且要有较高的英语水平,这是护理人才综合能力的体现,也是提高我国护士水平及与国际接轨的需要。因此医护英语教材的建设与改革势在必行。建议医护英语教材建设可考虑以下方面:

1教材内容的确定必须以培养目标为依据。高职护理专业培养的是从事临床护理、预防保健、护理管理和涉外护理工作的高级医疗护理人才,并不是研究型、学术型人才,无论是选择教材还是自编教材都应贯彻“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方针。我们培养的是具有较高英语水平的护理人才而非英语人才,能进行日常的临床口语会话、书面交流及医疗文件的书写,能借助词典阅读和翻译相关医务资料,只要能应用于实际交流即可,不需要用英语专业学生的标准来衡量、要求高职学生。

2教材内容的确立也必须以学生为出发点。首先,高职高专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其次,医护英语教材涉及大量的医护专用词汇,学生学习、记忆有一定难度。因此更应从学生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编写、选择教材。我们曾针对某本医护英语教材在学生中进行访谈,近80%的学生认为该教材难度太大,医学词汇过多,内容复杂冗长,缺乏实用性,学起来很吃力,缺乏兴趣。这样一来学生学得无奈,教师教得辛苦,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3自编教材要突出“实用性”与“趣味性”。自编教材的编写初衷就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医护专业英语水平,编写时除了应注意以上谈到的两点之外,还可以参考国家医护英语考核标准,如全国医护英语考试是专门考核护理人员的医护专业英语实用能力的考试,其大纲中详细阐述了考核的内容、形式、标准。如在考试评价标准一项的第一点就明确规定了16个交际领域的考核,包括接待病人、询问症状、医疗检查等,基本涵盖了临床医护英语对话的场景,这些对于自编教材重点内容的确立,实用性的突出无疑是很好的引导和指导标准。此外,由于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学习积极性差的问题,自编教材还可以适当借鉴大学英语教材的成功之处,向立体化教材靠拢,摆脱原先枯燥、单调的纸质化教材,针对教材内容,配备相应的音频、视频材料或动画材料,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另一方面在文字材料解释缺乏_定力度的情况下,学生通过电子图像、医护录像等可以更直观地了解、掌握所学内容。

二、课程模式转变

高职教育课程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能力的提高作为课程效果的评价标准。而传统的课程模式是教师在课堂上满堂灌,学生被动地听,拼命地死记硬背,最后就是为了考个好成绩,完全忽视了语言学习的实际应用性,更谈不上英语能力的提高。语言不是老师讲会的,而是学生学会的;语言的应用能力不是老师教会的,而是学生练会的。如今大多数医护英语课程仍在沿用传统大学英语的课程模式进行教学活动,其结果就是课堂缺乏互动,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上课心不在焉,老师讲得辛苦却收效甚微。这种传统的课程模式只是传授知识,缺乏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很难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兴起时间只有短短几年,与国外历史悠久的高等职业教育相比,不可同日而语。正是因为如此,国内高职院校相继借鉴国外成功的高职课程模式的经验,推出了我们特有的课程模式。戴士弘教授曾在一次讲座上推出了他们学校创建、推广的新的高职课程模式,其中也谈到了新大学英语课程模式与传统大学英语课程模式的利弊,听后深受启发。于是我们将这两种课程模式在医护英语课上进行了尝试,结果发现新模式颇受学生欢迎,大多数学生觉得能学到东西。

新的课程模式设计:用直观的图片或实物引入——先译再听,难度不断加强,促使学生思考、理解、掌握——写——朗读——小组游戏——知识的归纳——作业。

新课程模式为标准的教学过程:课文题目、背景介绍(某种疾病)——重点难点单词、句型讲解(学生思考、理解、掌握)——学生模仿,操练——小组合作归纳、概括——布置作业。在小组合作归纳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出来了,对文章的概括、归纳也比较到位,课堂上学生的主动性也得以体现。高职大学英语课程模式注重的是学生对重点句型的反复操练和应用,真正体现高职教育的准则,以提高学生能力为标准。而我们大多数老师现在采取的教学模式都是传统式的,对于本身内容就比较枯燥的医护英语来说,学生学起来更是索然无味。因此要转变传统的课程模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医护英语作为专业英语,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而高职医护英语作为职业教育这一相对特殊的教育领域的组成部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与操作能力。要想切实提高学生医护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处于教学活动主导地位的教师需要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进行改变和创新。

1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够发挥出学生无限的潜能,能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去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可尝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互动式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等。医护英语有其特殊性,学生学习该课程除了要能阅读和翻译相关英语业务资料及文件外,口头交流更为重要。护理人才主要从事临床工作,直接面对病人,平时主要是口头上的交流,强化学生的医护英语口语显得极为必要。因此尝试采用任务式教学法,针对某一医护主题或活动的对话,让学生事先通过上网、去图书馆查阅收集相关资料等,编写对话,每次课前花5~10分钟进行演示,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增加师生互动。实践证明,这样既能活跃气氛,使学生放松心情,又能为接下来的课程做好准备,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在医护英语课堂上用的较多的是案例教学法,尤其是在讲解如何撰写医疗文件时用的较为普遍。例如中文的出院小结,学生在护理专业课上已经掌握,耳熟能详,而英语的医疗小结对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因此,利用多媒体手段,教师可以先展示一份事先准备好的小结,解释清楚固定、模式、重点内容进行精讲,随后再让学生进行讨论,模仿,练习。调动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在英语教学中用得极为广泛的情景教学法,同样适用于医护英语教学。充分利用学院现有的多媒体、语音室,实时转播网络教学等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定期到语音室观看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英语录像或短片,甚至是时下流行的英文原版电视剧、电影片段,营造真实的语言学习语境,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愉快地学习、掌握知识。此外对于有专门的护理实训基地的院校来说,实训基地是最佳的模拟医护情景对话的场所。学生在近乎真实的环境中,结合护理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联系所学对话,进行对话操练,其效果远远胜于在教室里进行情景对话。而且在这样真实的环境中练习、实践也是大部分学生所希望的。在我们发放的162份相关问卷中,较之课堂学习,83%的学生更愿意在实训中心或英语角之类的环境中实践英语对话。调查中还发现,81%的学生从来没有试着找出适合自己的英语学习方法。因此,教师除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主动学习医护英语词汇、重点句型、医疗文件(如病例、医务报告、通知、护理记录)等之外,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的教学中慢慢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进行自主学习,提高自学能力,做主动学习者。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将使学生终身受用。

2实施分级教学,因材施教。由于高职学生生源差别大,有高中生、职高生、中专生、技校生,英语成绩参差不齐,两极分化现象严重。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来看,如果成绩很好的和很差的学生都在一个班,那么经常会出现好学生反映学不到东西,差生听不懂老师讲什么。针对该情况,建议采用分级教学,也就是按照学生入学考试英语成绩进行分班英语教学,使用不同的医护英语教材。将英语成绩相对较好,又打算将来从事涉外医护工作,出国深造或升本的学生分到A级班(又称涉外班),其他学生则分到B班(又称平行班)。涉外班同学如有较多想要出国的学生,那么可适当开设雅思或托福强化课程,提高他们的综合英语能力,甚至可以额外增开CGFNS(国际护士资格考试)的介绍与考题练习,这对于有志于将来成为国际护理人才的学生是十分有益的引导与帮助。当然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A班可实施末尾降班制,B班实施优生晋升制,动态流动,促进学生抓好英语学习。实践证明,这种差异教学是十分有效的,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

四、课程考核方式

目前,高职院校的课程考核方式多半采用平时成绩+期中成绩+期末成绩(各占一定比例),期中与期末考试形式也多采用笔试,平时成绩所占比例相对较小。学生对自己平时的作业与表现也不以为然,单一的笔试使得学生养成了临考根据考试大纲突击复习的习惯,这些都是需要注意和解决的问题,尤其医护英语课程强调口语能力的实际应用。因此从学生实际出发,改革考核方式,不仅有利于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能使学生真正提高自己的医护英语能力。笔者认为较注重口语能力的医护英语考核可以采用平时成绩+口试+笔试,平时成绩的比例可相应增加,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当然平时成绩的考核可分为平时作业、课堂表现(主动提问、回答问题)、学生间互动,学习情况自我评价,课外英语活动(如:英语墙报,医护英语社团,医护英语演讲赛,医护英语知识竞赛获奖)等。笔试的形式也可多样化,大多数院校采用的是闭卷或开卷考试的形式,而医护英语课程中含有大量医疗文件的撰写或记录填写,因此考试也可采用大型作业的形式让学生翻译或撰写文件,可以真正检测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口语考试则可采用机考、学生与学生对话、师生对话等方式进行。三管齐下的考核方式已在我院得以试用,效果颇佳,但其中需要教师付出加倍的汗水,也需要学生更多地配合及教务部门的支持。

五、师资

良好的师资队伍是课程建设的保障,如今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由于我国的高职办学时间尚短,缺乏拥有高职教育丰富经验的教师,要形成良好的梯队有一定困难。在高职教育中处于龙头地位的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其拥有的师资队伍成梯队分布,所取得的教学成绩也是有目共睹的,其中作为教学模式中的主导者,教师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目前医护英语作为护理专业的一门专业英语课程则更加显现出师资力量的薄弱,主要体现在:

1学历水平低,职称低,无法形成梯队。本科学历教师居多,职称多为助教,甚至有些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实际教学经验缺乏,而这些教师却正是教学活动中的主力军。

2“双师型”师资严重不足。“双师型”医护英语教师指的是具有医护理论知识和临床护理经验,且具备较高英语水平的教师,而现在这样的教师在护理院校中的人数少之又少,有些医护英语教师是英语专业毕业,不具备医护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因此加大“双师”引进力度,增强现有教师医护专业知识的培训已是当务之急。

结论

医护英语课程只是护理专业的英语必修课,甚至可以说是辅助课程。然而随着当今中国综合国力、对外合作的不断加强,护理专业的发展必定与国际接轨,护理专业人才必将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因此对于护理院校来说,不断完善医护英语课程,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乃是大势所趋,也是这类院校走向国际的必经之路。

猜你喜欢
英语教材医护英语课程
高中英语教材中的中国文化的配置研究及启示
工银医护无界卡一份对医护者的关怀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
论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医护到家”真能“到家”?
老年习惯性便秘的蒙医护理
中老年高血压病的预防及蒙医护理
金融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大学英语课程委婉语教学研究
国外优秀英语教材词汇和语法的布局、复现及练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