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中国新建筑的声音

2009-04-09 03:17孙俊花
新媒体研究 2009年5期
关键词:批评文化价值先锋

孙俊花

[摘要]从当下社会现象和历史背景下,阐述中国实验建筑曲折的实践探索,评析中国实验建筑在中国现代建筑发展进程中的先锋意义,并就批评在当代中国实验建筑实践的责任进行讨论。

[关键词]实验 先锋 文化价值 批评

中图分类号:J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0310198-02

一、引言:从“侯梁”现象说起

侯梁,1996年毕业于中国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并获得建筑学学士学位。1999年于比利时鲁汶大学获得建筑学硕士学位。2003年,于布鲁塞尔开设了自己的建筑设计事务所Hou Liang Architecture,2005年,于上海成立国际设计团队。

侯梁先生在国际竞赛中取得的优秀成绩,无疑让中国建筑人振奋了一下,这表明一个好的现象:中国当代实验建筑师在世界建筑界中发出中国新建筑的声音!

二、实验,先锋与“预风格”

何为先锋建筑?与实验建筑又有何区别呢?首先,这里的先锋并不是指“历史先锋派”(特指20世纪10-30年代的现代主义运动),而是广义的先锋概念。

……先锋的实质在于:它从不满足于现行的标准,并且在不断地探索。……它不仅是背叛,而且是更新。”尤奈斯库《论先锋派》

先锋建筑往往涉及社会革命,政治艺术体制的关系。实验的范围更为广泛,指艺术行为对现有秩序的反叛,和不断的探索,有的可能成功,有的只能变成一个实验品,而“先锋”则是一种“预风格”,预示引导着建筑中根本性的变革的到来。

三、本土先锋建筑的探索

(一)先锋建筑所处时代背景概述

1.国情意识:现代主义的外来输入

相对于西方内发现代化产生的现代建筑,中国建筑的现代转型属于“后发外生型现代化”。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变成了举世瞩目的“世界工地”。大规模,高速度,急变,城市化,全球化,现代化,廉价都是形容中国城市建设的关键词。虽然现代主义建筑在中国遍地开花,但是中国当代实验建筑必须首先正视建筑本体内现代主义本质性内容的缺失。

2.现状:没有中国建筑师的中国建筑现场?中国建筑师所处的设计环境和尴尬境地

当外界在提到中国建筑状态的时候,往往谈及国际建筑大师在中国的建筑实践,是不是中国建筑师真的就没做什么有文化品味的建筑呢?

其实中国的实验建筑,也有了一定的成果。虽然这些实验性作品在庞大的中国建筑业中显得非常渺小,但却表现了青年建筑师对于中国当代建筑空间与形式新的理解,努力发出中国新建筑的声音。

(二)实验建筑的成长

1.先行的先锋艺术。在20世纪80年代文化多元变革的环境里,美术界的震荡,远远大于建筑界。

美术界的变革以及文艺界的活动,对建筑师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培养了中国建筑师在建筑创作中多角度和多方向意识。

2.实验建筑师群体特征。实验建筑师,大部分为1978年以后接受高等教育的一代建筑师。

这一代的建筑师,生活在传统和现代论争的环境中,恢复了中国建筑师失落了几十年的竞争意识,同时有着自发的现代建筑情结。在20世纪90年代,这些建筑师活跃在建筑创作的第一线,有的同时还在高校任教,对学术建设起到了推动的作用。建筑师对结构、材料和建筑空间的表达进行探讨,推崇技术,建造,致力于表现新时代的中国本土建筑的理念。

(三)实验建筑的自觉性,先锋性的探索

1.拒绝拿来主义。中国要与国际接轨,应该学习的是国外最先进的、一流的东西,拒绝二流的过时的东西,支持原创作品,这是实验建筑师自觉的意识。

2.边缘的实践。实验建筑的实践远离中国建筑现场的主流,开始边缘的实践与探索。

代表人物1:张永和

张永和先生是一个具有高度自觉具有中国意识的批判地域主义建筑师,在实验建筑领域中进行了近十年的探索,著书《非常建筑》。从基本建筑到复杂建筑,从纯净建筑到综合建筑,从抽象建筑到具体建筑,从普世性建筑到特殊性建筑的思想变化,完成了从边缘到中心从非主流到主流,从批判者到建设者,从一个国际化的纯现代主义建筑师到探寻中国本土建筑的现代化之路的建筑师。在建筑界,特别在学生当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代表人物2:艾未未

艾未未,以一名艺术家的角色介入建筑界,参加多次国际展览,作品也多次刊登在国外知名建筑杂志中。艾未未的成功,也让中国的出身于正规建筑学院建筑师面临一个多少有些尴尬的境地,也让建筑人陷入思考:未受过正统的建筑学的训练,凭借着对建筑最基本的理解进行设计,不受形式语言手法的局限,简单而朴实,表达出建筑的最初的本意。那么相反我们是不是受了过多形式手法的约束,反而忽视了建筑最初的本意呢?

代表人物3:刘家琨

刘家琨的文人意蕴和“低技”理念,展现建筑师对于中国建筑现状技术和中国文化深层内涵的领悟。刘家琨先生是一个细腻而聪慧的建筑师,他深入了解建筑所在的人文环境与建造技术环境,提出“低技”的理念。材料,技术,建造,全都服务于营造的空间,传达出建筑师对空间的品味与嗅觉。

此外,近些年有更多的青年建筑师在做建筑艺术装置或具有先锋性的实验建筑。在全球化的趋势下,地区文化若要有独立的地位和影响,需要原创性和差异性。中国实验建筑率先在边缘建筑进行实践,甚至在非建筑的实验上,努力在边缘实践中指出前瞻性和创造性的未来。

3.地域性的实验建筑“第二现代建筑”。中国建筑的现代化,必须要经历“第二阶段”,将现代主义在思想与理念上重新消化吸收。在中国最需要真正的现代主义建筑时,中国的实验性建筑进行了本土性的探讨和实践。我们知道,若没有“第二阶段”的熏陶和成熟,中国不可能真正步入建筑的现代化,也不可能平等的参与世界性学术对话。

90年代后期出现的一些实验性中小型建筑,表现出持续而深入的、对建筑本土的探讨,标志着中国进人了第二现代建筑的探索。回归本土的力量,更多地体会了中国精神中的命运感,实验与探索更多地接受了中国传统中的思想精华,由此试图寻找到一套真正属于中国的现代建筑。

四、实验建筑的影响力

(一)媒介媒体的传播

1.国际展览。2001年9月21日~10月28日 柏林 “亚太文化周”“土木”的“中国新建筑”展。

2003年6月25日~10月I3日 巴黎 蓬皮杜艺术中心“Alors.1a Chine?”(建筑部分)。

2003年9月 巴西圣保罗 “国际建筑与设计双年展”。

2003年10月 德国 杜塞尔多夫 “中国当代建筑展”。

2005年9月 巴西圣保罗 “国际建筑与设计双年展”。

2006年6月 荷兰 鹿特丹 “中国当代:建筑”展览。

2006年9月 意大利 威尼斯 双年展。

这些国际展览事件表明中国当代建筑师已经开始产生国际影响,并试图在建筑文化的世界格局中寻求自身定位。

2.国际杂志专刊与书籍。“中国专刊”

美国:Architecture Record;意大利:Domus/Area;日本:A+U;西班牙:EL Croquis/AV;德国:Detail/Bauwelt

New China Architecture,Periplus,2006。

3.媒体的作用。一方面是媒体记者自身缺乏建筑的专业修养,报道内容专业眼光与深度仍待提高;另一方面,因种种原因大部分依靠媒体的照片与评论了解建筑的人来说,存在着对建筑一种表面化简单化甚至片面化图像化的理解。

(二)普及,理解与尊重建筑师群体的话语权

“中国近年90%的高端建筑项目都被外国建筑师拿走了,中端市场现在也开始有进入。”

境外建筑师在中国境内的实践饱受争议与评论。实验建筑在各种报道中出现,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建筑师”这个职业得到了社会的关注,建筑师的话语权在得到重视。

建筑人期望的是,那些外国建筑师,在中国真的可以争取一些 “建筑师的话语权”。

批评的包括专家,艺术家,公众,业主,业主对于建筑艺术的理解,相互理解,会使得建筑师的话语权得到更多的尊重,建筑师的创作空间也会越来越大。

五、批评的责任:导向中国新建筑的文化价值

(一)先锋建筑的评价价值标准的多样化

王明贤说“目前中国的‘明星建筑师在学术上并不成熟。他们的不少‘探索活动实践实际上是西方早期现代主义者早已做过的努力与当代时髦概念不完全的理解甚至误解的混合物。他们的作品像是走中国建筑群体主流的旁边而不是前面。自然这种实验性也就不能真正地具有前卫性。”伍江教授“针对中国本土建筑现状所做的实验,在中国当代的文化背景下依然具有很重要的学术意义,这种历史性的努力还是值得肯定的。”

中国的实验建筑是在思想现代性的缺失境地之上进行实践的,中国实验建筑的探索无法与欧美以及日本相比;但在文化价值方面,正在尝试在现代的建筑中切入民族性的文化。

(二)批判建筑界浮躁风气

“目前确实存在着追求形式的倾向,这种倾向一时还难扭转”

现在建筑界中弥漫着一种浮躁的气氛。似乎都在想着用最少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这种不踏实的作风也是今日中国知识阶层真实的心理状态的反映。一个人首先要考虑的是自己怎样才能踏踏实实做一点事情。“先锋”不是大多数人的方向,大多数人将来还是要做普通的职业建筑师。

(三)怀疑态度与批评意识

怀疑与批判是建筑批评创新的源泉。

实验本身具有反复性,不确定性,若他的发展呈现出过于形式主义,过于偏激的趋势,此时就需要批评家在适当的时候提出质疑。

在国际设计界崭露头角的侯梁先生,仍有很多建筑人质疑这位“图纸上的建筑师”(未有建成作品)。希望侯梁先生在实践之中用自己的作品回应质疑。

(四)鼓励,扶植当代实验性的探索

中国实验建筑师已经走上国内甚至国际建筑舞台的前沿。他们的实践应该得到批论界的宽容与理解。

重要的是他们的实践和成绩对于年轻人来说是一种鼓舞。

(五)批评的局限性

批评的局限性表现在批评主体局限性,批评媒介的表达方式和手段的局限性。虽然存在着局限性,但批评与实验建筑是相辅相成,共同探索前进的道路。

六、结语:先锋建筑的机遇与挑战

《商界名录》:也就是您曾谈起的在当代建筑界,建筑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当代社会中建筑师的任务是什么?什么是建筑师的创造性?建筑师的责任是什么?

“……实验性和先锋性并不是坏事,中国建筑要自立于世界文化之中,也必须提倡实验性和先锋性。建筑师和创造建筑的人们担负着十分重大的责任。建筑师不仅必须把建筑设计看作一种技术能力或艺术创造,而且也应当看作是一种社会责任”郑时龄院士

在阅读了实验建筑的成长经历之后,让我们陷入了深思:中国实验建筑师带来了不少变化,却没有改变中国建筑的现状,未来仍在迷雾之中。只有历史才能做出回答。

参考文献:

[1]郑时龄,《建筑批评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2.

[2]曾坚,中国建筑师的分代问题及其他,建筑师,1995(6),P88-93.

[3]彭怒、伍江,中国建筑师的分代问题再议,建筑学报,2002,P6-8.

[4]彭怒、支文军,中国当代实验性建筑的拼图从理论话语到实践策略,时代建筑,2002,P20-25.

[5]王明贤,史建:“九十年代中国实验性建筑”,《文艺研究》,1998年(1),P118-127.

猜你喜欢
批评文化价值先锋
2016技术先锋获奖名单
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浅析
中国古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分析
承德外八庙的文化价值与保护策略探析
印媒:克里访印“批评”莫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