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四步教学法初探

2009-04-09 03:17姚志强
中外教育研究 2009年2期
关键词:条件问题

姚志强 冯 刚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到来,初中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迫在眉捷,本文立足以前语文教学的实际经验,针对新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对语文课的教学方法进行了一些理性的思考和探索,在原有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突破和创新,以期对我们的初中新课改有所帮助。

【关键词】四步教学法 问题 条件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2-0097-03

迎着世界新课程改革的滚滚浪潮,我国第八次新课程改革也于2001年扬帆起航。经过近八年的改革实践,我们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课堂教学也出现了可喜的变化,但是也出现了许多的问题。本文依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所指引的方向,结合新课程课堂教学实践,试图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一些理性的思考和尝试,以望对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有所帮助。

一、新课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的课改态度有待于进一步端正

对于新课改这个新生事物来说,它从一开始就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阻力,其中教师对于新课改的态度显得尤为突出。俗话说:“态度决定行动,行动决定成败。”教师的课改态度对新课改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说到底,新课改的实施要靠所有一线的教师去执行。教师对于新课改的态度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①固执不改型:对新课改充满抵触情绪,怨天尤人,牢骚满腹,不愿主动的去进行教学改革,固守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对于新课改中出现的困难,不是积极地想办法解决,而是一味的埋怨;如果学生的成绩出现了波动,就马上归咎于新课改,指责新课改是罪魁祸首。这类教师主要以一部分中老年的教师为主。②犹豫观望型:由于师资培训没有到位,或是评价体系不完善,也或者是学校的改革措施没有齐全配套等等原因,不少教师对新课改是将信将疑,对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够,充满了畏难和观望的情绪。生怕自己积极地投入课程改革,会在中考中吃亏,所以还是按原来的老办法保险一些,先看看再说,于是出现了大量的“穿新鞋走老路,用新瓶装陈酒”的现象,这部分教师在新课改中占了很大的比例。这种态度上的犹豫和行动上的观望,直接影响着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③积极响应型:对新课改热烈响应,并积极行动,能很快的领会新课改的精神并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把新课程理念付诸实施,对于改革中出现的困难,想方设法的解决并积极的探索新办法;对于取得的经验,能互相交流,取长补短。这部分教师以青年教师为主,他们是新课改的主力军,一般也是新课改的领军人物。由以上可以看出,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待课改的态度不积极,需要改正。

2.缺乏专业教学设计人员

这里的“专业”教学设计人员是指那些既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又有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的专家型的教学设计者,如苏联的苏霍姆林斯基,他是世界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同时又一生未脱离教学一线,是一位实实在在的教育理论实践者,而现在的新课程的教学设计者一般是各个高校的专家、教授,他们的“专职”一般是高校的教学和教学研究等,虽然他们一般也有各自的试验对口学校,但是由于教学工作和教育研究的繁忙,他们去中小学校调研的时间毕竟有限,即使能抽空去一线调研,但仅凭几节课又怎能说了解了中小学的实际情况呢?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做出来的教学设计很容易出现理论和实际相脱节的现象。一线的教师虽然对实际的课堂教学很了解,但是由于平时教学工作的繁忙和考试的压力,以及教育理论的欠缺等原因,无暇也无法设计出适合自己的课堂教学设计,实践证明:当一名教师缺乏有关学习理论和教育教学的知识的时候,便会将教科书和教学模式等奉为法典,会极力的依赖课程开发者和教材出版商为其开具并印制的教学处方,而这些人往往并不太熟悉教师身处的教学情景,也不太了解那些独特的课堂里的学生究竟在想写什么。所以,缺乏专业的、实用的教学设计,这是现在新课程改革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

3.课堂教学设计和课堂实施中存在“两张皮”的现象

学科教学设计所处情景的复杂性导致了课堂教学设计的一种尴尬的情形:一方面,面对学校教育发展对教育新理念的呼唤,“专业”教学设计者十分不解,为什么学校教师和管理者不愿意采用他们出色的设计理论和模型?另一方面,面对瞬息万变、推陈出新的专业教学设计理论和模型,学校教师和管理者更为困惑,研究者为什么不能提供出实用的、可操作的、用教师们可接受的、可理解的形式表达的、能指导日常教学活动的知识?而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专家们的教学理论似乎并不能切实有效的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教学理论高高在上,下面的一线教师却是“一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理论和实践的脱节,极大的阻碍了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现在的“两张皮”现象还在游历着,分离的势头也似乎有增无减。

二、四步教学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评价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教学,改善课堂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主渠道。笔者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所指引的方向,针对以上新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新课程教学实践,对新课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方法进行了四方面尝试,简称四步教学法,具体如下:

1.学生自学

达尔文曾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叶圣陶先生也曾指出:“要交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因为科学的自学方法,不但是学生自学的基础,而且是他们形成自学能力的前提。我校的位置处于城乡结合部,学生学习环境差,家长不重视学生的学习,很多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以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作业为万事大吉,课余时间很少有主动自学的。鉴于这种情况,我利用每周的两节早读课,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学,通常是先通读课文,自己利用工具书疏通生字词,了解课文大意。然后采用新旧联系、归类比较、把握要点等方法让学生再读课文,理清思路,抓住要点,找出文章的重点段落,同时要求学生在书上勾圈点画,不懂的地方先做上记号。这样,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2.小组互学

卢梭在《爱弥儿》中说道:“……问题不在于告诉他一个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样去发现真理”。[注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规定: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自主、合作、探究方法的形成。我觉得小组互学的学习方式,有助于这种新型学法的形成。我把班内的学生按就近的原则,以四人为单位,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的学生有好、中、差不等,这样便于他们交流、互助。上课以后精心设计导语,以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然后四人为一组,相互交流各自在自学中的发现,解决在自学中遇到的疑难,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发现问题,都能解决一些问题。最后由各小组的小组长归纳总结,小组内解决不了的疑难,由小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在课堂上集体交流时提出来。老师这时可巡视全班,或参与到其中一组,与学生共同学习。

3.交流评议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布鲁纳也认为:教学过程就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的发现过程,要求学生主动的学习,自己去发现问题的结论和规律,成为一个发现者。在小组中不能解决的疑难,这时可以拿到课堂上集体交流,每个小组都可以提出各自的疑问,也可以回答其他同学的疑问,全体师生互相交流看法,评议其他组的观点。在这期间学生可以发表自己不同于他人的观点,也可以反驳他人的观点,也可倾听别人的见解,对有争议的问题,可以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老师这时可把自己的观点作为一家之言摆出来,对学生进行启发、点拨,也可以供学生讨论、评议。课堂气氛热烈但不乱,讨论集中而不散,这就要求老师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要掌握好课堂的节奏。此法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以及探究问题的能力。

4.教师导学

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并不是意味着不要老师的主导作用了,二者要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前面三步的基础上,学生对课文已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一些细节和一些重、难点也已突破,但他们的知识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或者说不太完善,老师这时可对学生及时进行导学:教师可以对本课的重、难点在此予以强调;也可以综合学生的某些重要发言,查缺补漏,进行完善;还可以对学生认识较肤浅的地方深入探究;更可以做些拓展延伸的创新练习。总之,教师可根据不同的课文类型,不同的教学要求选择不同的导学,这就要求老师不仅要有掌控课堂的能力,还要有较高的驾驭教材的能力。

三、所需要的条件

但是,要想用这种教法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

1.教师的教学功底要扎实

教学功底是指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是否扎实而丰厚。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一看语言是否规范而有激情。作为教师,首先要能说一口规范而又流利的普通话,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另外,教师的语言应风趣,有幽默感,还应有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节奏、韵律感。二看课堂调控是否巧妙而恰当。课前的教学设计毕竟是一种预案,预案只是一种静态行为,面对瞬息万变而又不可预测的动态课堂,课堂教学活动中出现结卡或偏差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教师应该及时予以调控,决不能因课堂上出现偶发性的事情而束手无策或乱了阵脚。三看课堂评价是否有弹性。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评价在课堂教学中,恰当的评价有助于鼓励学生积极进取,让学生以旺盛的精神状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有利于解除他们的疑惑,让他们走出困境,走出迷茫;有利于情感的交融,关系的和谐,让他们真正感受到人格受到尊重,个性得到张扬,让他们生成不断,精彩不断,创新不断……

2.有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

这里主要指要有和谐的师生关系,所谓和谐,从心理学角度讲,“指事物和现象各个方面完美的配合、协调和多样的统一”。和谐的师生关系即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融洽的,它的核心是师生心理相容,是心灵的互相接纳,在师生中形成真挚的情感关系。这也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

“文章不是无情物”。语文教学就是要以“情”为纽带,以教师之“情”去拨动学生心灵的情弦。如果老师一味搞“一言堂”,“满堂灌”;如果老师的课堂严厉有余,活泼不足,课堂一片沉寂;如果……总之,如果没有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很难想象会出现“读书朗朗、议论纷纷、情意浓浓”的情形。如何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呢?罗杰斯认为,新的师生关系必须具备三个要素:一是真实,指师生关系坦诚如实,不掩饰情感,不粉饰缺点。二是尊重,也称接受或认可,指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善于倾听学生意见,重视学生情感,欣赏并赞扬学生的优点,宽容其缺点,维护学生的尊严与爱好,相信学生能自己作出选择和决定。三是理解,也称“移情性理解”。它是从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其思想情感,以及对世界的态度,不作定性评价,而只表示理解、同情和尊重。罗杰斯的观点给我们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供了好的借鉴。

四、结 尾

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不可能只依靠一种教学方法,必须把多种教学方法合理地结合起来。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过程,从教学过程内外诸因素的关系来看,教学方法又处在一个变量地位。虽然教师在备课时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了各种教学程序和具体的教案,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存在着各种可能性的变化。教师必须注意随时调整,根据教学过程的动态特点运用教学方法,并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灵活的、创造性的掌握教学过程,以争取获得最大的教学效果。

【注释】

1 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儿 论教育.商务印书馆,1996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1.7

2 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7

3 李秉德.教学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9

4 姜亚琴.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探究[J].教育经济研究,2006.7

5 张婷婷、程福蒙.关于新课程改革问题症结的思考[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8.2

6 李炳全.新课程改革问题的理性思考[J].天中学刊,2008.2

猜你喜欢
条件问题
有限制条件的组合应用题
有限制条件的排列应用题
避开“问题”银行股
为什么夏天的雨最多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探索构成特殊平行四边形的条件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虎虎生威”的隐含条件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
曲线运动的条件、性质、轨迹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