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辉市小麦秆黑粉病的发生及防治

2009-04-09 07:30张惠霞孙志刚
现代农业科技 2009年1期
关键词:发病症状发生原因防治措施

张惠霞 孙志刚

摘要介绍了小麦秆黑粉病的病原、发病症状、侵染特点,分析了小麦秆黑粉病在卫辉市发生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防治措施,以期为小麦秆黑粉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麦秆黑粉病;发病症状;侵染特点;发生原因;防治措施;河南卫辉

中图分类号S435.121.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1-0146-01

卫辉市是优质小麦的主产区,常年种植面积2.9万公顷左右。多年来,小麦秆黑粉病在本市均属零星发生,2005年以来,该病发生危害逐年加重,尤其是2008年小麦拔节期秆黑粉病在本市的太公镇、安都乡、唐庄镇等山丘旱区麦田严重发生,平原灌区麦田也有不同程度发生,全市发生面积约5 200hm2,占全市小麦总面积的17.8%,平均病株率19.5%,严重地块病株率达45%以上,病田平均减产20%左右,对小麦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为此,笔者对卫辉市小麦秆黑粉病重发原因进行了深入调查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

1小麦秆黑粉病病原

小麦秆黑粉病的病原菌Urocystis tritici Korm,异名Urocystisaqropyri(preuss) schrot是一种担子菌亚门真菌,属条黑粉菌属,病菌侵入寄主的最适土温为14~21℃,病原菌的厚垣孢子在田间干燥土壤中可存活3~5年,带有病菌的麦糠被牲畜吃后,虽经肠胃消化但病菌并未致死,故混有病菌孢子而未经腐熟的牲畜粪肥有致病作用。侵入后其冬孢子在土温为9~26℃间都可以发生侵染,但以土温20℃左右最为适宜。此外,发病率的高低还与土壤含水量有关,一般较干燥的地块发病率比湿度大的地块发病率高。

2发病症状

小麦幼苗期即开始发病,此时症状不明显,不易发现,小麦拔节后逐渐显现出症状,至抽穗期仍有发生,其主要发病部位在小麦的茎秆、叶鞘及叶片上。病斑初为黄白色条斑,后逐渐隆起呈灰黑色,条斑内长满黑粉,即病菌的厚垣孢子。病株显著矮小,茎叶扭曲,分蘖增多,在播种密度较稀的情况下,有时无效分蘖可达100余个。重病株不能抽穗而枯死,少数病株虽能抽穗,但常卷曲于旗叶叶鞘内,多数不能结实,少数虽能结实,但籽粒秕小皱缩;轻病株只有部分分蘖染病,未染病的分蘖仍能正常抽穗结实。

3侵染特点

小麦秆黑粉病是幼苗侵染,1年只侵染1次,是以带菌病残体及落入土中的越夏厚垣孢子在幼苗出土前从芽鞘侵入,并随种子萌发而发芽,逐渐蔓延至生长点,然后进入茎秆、叶鞘和叶片,造成系统性发病。病菌在病组织的表皮下产生大量冬孢子团,成熟后便散落于土壤中,待秋播时再侵染下季小麦。

4发病原因

4.1气候因素

小麦秆黑粉病的侵染特点是幼苗侵染,以土温20℃左右侵染最适宜,干燥地块比湿度大的地块发病率高。2008年该病在卫辉市重发的原因是2007年10月8~20日小麦播种出苗期间土壤温度持续稳定在18~21℃,且太公镇、安都乡、唐庄镇多为山丘区,无灌溉能力,播种期的10月上中旬雨水极少,使土壤十分干燥,适宜秆黑粉病菌的侵染和萌发,对发病有利;加之2008年3月上旬至4月上旬,全市持续干旱少雨,温度适宜,有利于该病的进一步发展危害。

近几年来,发病率增加的原因有2个方面,一是由于农民种田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工作效率提高了,小麦实际播种期普遍偏早,造成小麦播种出苗期土壤温度偏高。10月份为秋冬季交替期,月内温度变幅较大,卫辉市近20年的气象记录表明,5cm地温10月上旬平均为18.1℃,中旬为16.1℃,小麦播种深度一般不到5cm,种子萌发层的温度要高于5cm地温,如果在10月上旬或中旬前期播种,土壤温度正好适宜小麦秆黑粉病的侵染,使发病率增加。二是卫辉市10月份降水不多,干旱发生率较高,平均每3年一遇,10月上中旬平均气温在15℃以上,最高气温有时高达30℃以上,蒸发量还相当大,因此麦播期土壤湿度多数年份较小,特别是北部山丘区,无灌溉条件,土壤较干燥,极有利于小麦秆黑粉病的侵染。

4.2田间菌源充足

近几年来,随着秸秆还田技术的推广应用,对培肥地力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增加了病残体在田间的积累,病菌以厚垣孢子越夏,成为侵染幼苗的主要病菌来源,为秆黑粉病的高发提供了基础条件;而且卫辉市山区农民有饲养大牲畜的习惯,用病株残体沤肥或饲养牲畜,病菌孢子被混入粪肥,施入麦田后成为侵染麦苗的菌源;同时,农民自留种麦田,病菌孢子在小麦脱粒打场时粘附在种子表面,使种子带菌直接传播病害。

4.3农民防病意识淡薄

近年来,由于小麦秆黑粉病在卫辉市很少发生,多数农民对该病害缺乏认识,农民在播种时很少使用药剂拌种,即使拌种也只用杀虫剂,而忽视杀菌剂的使用,导致病菌逐年积累,菌源充足。

5防治措施

5.1适时足墒下种

小麦适播期因每年气候特点不同会有差异,所以应增强科学种田意识,及时了解气象信息,适时播种。卫辉市

麦播期降水偏少,靠自然降水往往不能满足麦播需要,因此应合理利用好麦播前期降水,注意保墒,如果前期降水不足,应注意提前灌溉,以保小麦足墒下种,减少病原菌的侵染。

5.2加强健身栽培

不用带菌麦秆积肥,牲畜粪肥要经高温堆沤、充分腐熟后使用。要精细整地,深耕细耙,特别是秸秆还田地块,更要深翻、深埋秸秆,使小麦出土前躲过病菌侵染,播种不能过深或过浅,确保播种深度3~5cm。这些措施都可减轻病害的发生。

5.3播前种子处理

一是用石灰水浸种。播前用生石灰1kg,对水100kg,浸种60kg。气温30℃时浸种1~2d,25℃时浸2d,20℃时浸3~4d。浸种时种子厚度以不超过70cm为宜,水面以高出种子面7~10cm为宜。麦种投入水中后不要搅动,以免破坏水面的石灰膜,降低杀菌效果。浸种后捞出充分晾干,以备播种。二是药剂拌种。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100g干拌种子50kg,拌后堆闷24h后播种;也可用2%戊唑醇种衣剂0.7~10.0g,或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10~20mL,或20%萎锈灵乳油50mL拌麦种10kg,拌后堆闷2~3h后播种,可有效预防小麦秆黑粉病的发生。

5.4土壤处理

在小麦秆黑粉病发生较重的地区,为提高防效,在药剂拌种的基础上,还要进行土壤处理。具体做法是用50%六氯代苯15kg/hm2对干细土112.5kg,与种子拌匀后混播。

6参考文献

[1] 常伟良,张新伟,卢献红,等.小麦秆黑粉病危害回升原因及防治新技术[J].河南农业,2007(19):10.

[2] 马国成,杨桂芳.小麦秆黑粉病发生特点及防治[J].河北农业科技,1997(5):23.

猜你喜欢
发病症状发生原因防治措施
辣椒的炭疽病的发生与防治措施
浅析建筑地基不均匀沉降问题的防治措施
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