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令强 陈明冰
摘要总结了玉米粗缩病的发病症状,分析了滕州市玉米粗缩病的发生原因,并针对其发生特点,提出了相应防治措施。
关键词玉米粗缩病;发病症状;发生原因;防治策略;山东滕州
中图分类号S435.131.4+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09)01-0136-01
滕州市是山东省乃至全国重要的粮食、蔬菜等农产品生产基地,玉米常年种植面积约为4.67万公顷。近年来由于气候及耕作条件的影响,玉米粗缩病逐年加重,逐步成为该市玉米最主要的病害。据抽样调查分析,2007年全市约1.2万公顷不同程度发生,其中重发面积(病株率30%以上)2 667hm2,集中在马铃薯茬玉米、麦套玉米和直播玉米偏早的地区,界河、龙阳、滨湖、木石、东沙河等镇发生偏重。
笔者经过多年调查观测,对该病的发生及防治进行分析,总结出该病的主要防治技术措施,为玉米粗缩病发生严重的地区提供技术参考。
1发病症状
玉米粗缩病是由灰飞虱传播的一种病毒病,病原体为玉米粗缩病毒(MRDV)。感病玉米减产20%~30%,严重的甚至绝收,当地群众称为“枪杆”、“小老苗”、“公棒子”,表现症状为植株严重矮化,仅有正常植株株高的1/2~1/3,茎秆粗扁、节间缩短、叶片深绿丛生在一起,心叶背面、叶鞘和苞叶均产生白色、黄色或黑褐色的蜡状突起。幼苗受害,病株叶片浓绿,根系少,植株矮化,一般不抽穗,雄穗严重退化,无果穗或果穗极小,不结实。
2发生原因
2.1田间虫量大且带毒率高
由于冬暖,气候适宜,灰飞虱在全国大发生,该虫可通过飞翔近距离或随高空气流远距离扩散。滕州市地处我国南北分界处偏北,南方虫源迁入量较大,致使灰飞虱发生量大、传毒率强,是2008年滕州市玉米粗缩病重发生的主要因素。
2.2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该病在往年属于次要病害,对农业生产不构成威胁,农民没有专门防治灰飞虱的习惯。一般在防治小麦蚜虫的同时无意中也防治了灰飞虱。2007年该市小麦蚜虫多在4月下旬防治,较往年5月上中旬防治偏早10~20d,不能与常年一样兼治灰飞虱,是该病重发生的重要因素。
2.3玉米品种普遍不抗病
由于该病近几年才上升为主要病害,多数玉米品种没有针对该病进行抗耐病选育,普遍对粗缩病耐病性较低。
2.4玉米播种期偏早
滕州市马铃薯茬玉米、麦套玉米和部分山丘地区直播玉米多在5月中下旬播种,玉米出苗期正遇灰飞虱扩散高峰
期,这也是导致粗缩病重发生的又一重要因素。
3防治策略
3.1加强监测和预报
每年5月中下旬和10月上中旬2个灰飞虱发生高峰期,调查灰飞虱发生密度和带毒率,对玉米粗缩病发生趋势做出预报,指导防治。
3.2物理防治
3.2.1适当调整播期。春播玉米应用地膜覆盖提早至4月20日前播种,夏玉米改麦套为直播,使玉米幼苗期避开5月中下旬灰飞虱扩散高峰期。
3.2.2选用耐病品种。目前滕州市生产上还没有高抗粗缩病的玉米品种,一些品种只是抗性相对较强,感病相对较轻,如先玉335、蠡玉16等属抗性相对较强的品种,但在苗期田间灰飞虱虫量大的情况下,粗缩病感病仍然很重。
3.2.3玉米育苗移栽。可在5月下旬利用防虫网隔离灰飞虱虫源的条件下,进行玉米育苗,在6月15日以后移栽大田。这样既可争取早播,增强玉米苗势,提高抗病能力,又可错过灰飞虱的回迁期,减少玉米粗缩病的传染。
3.2.4清除地块杂草和前茬作物残体。田间杂草和前茬作物残体毒源多,传毒昆虫发生数量大,自然带毒率高,极易造成病害的发生。因此,清除田间、地边杂草和前茬作物残体,能有效减少灰飞虱栖息地和毒源,减轻玉米粗缩病的危害。
3.2.5拔除病株。发现病株后,及时拔除田间病株,以免成为再侵染的毒源。对个别严重发病的田块,及时毁耕改种豆科作物,以减轻经济损失。
3.3化学防治
对灰飞虱实行大面积统一防治,减少毒源基数。灰飞虱具有大范围扩散的特点,一家一户分散防治难以对其进行有效控制,要发动群众,统一时间、统一措施,统防统治,特别要发挥机防的优势,降低防治周期,提高防治效率。在小麦生长中后期,结合小麦一喷三防防治灰飞虱,选用10%吡虫啉300g/hm2或5%锐劲特1 000~1 500倍液喷雾,可以有效降低田间虫量。玉米播种时,用 25%吡虫啉悬浮剂按种子量的2%进行拌种,或使用种衣剂拌种。玉米出苗后,从1叶1心开始,用48%毒死蜱乳油800~1 000倍液喷雾,3~5d喷1次,连喷3次。
4参考文献
[1] 李贞,任大勤,赵杰.玉米粗缩病的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06(12):82.
[2] 潘军.郭风英,陈举林,等.玉米粗缩病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06(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