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种杀菌剂对水稻稻瘟病菌的抑制作用试验研究

2009-04-09 07:30刘传琴夏艳涛靳学慧李洪林
现代农业科技 2009年1期
关键词:毒力测定稻瘟病杀菌剂

刘传琴 吴 红 夏艳涛 靳学慧 李洪林

摘要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9种杀菌剂对水稻稻瘟病菌丝的抑制效果,并进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稻艳的毒力最高,其次为稻瘟灵和病毒克星。稻艳、稻瘟灵、病毒克星3种药剂的毒力回归方程依次为Y=1.155x+7.382 7、Y=2.674 5x+9.367 8和Y=2.160 9x+6.865 9,相关系数r依次为0.894 3、0.935 2、0.997 7,EC50依次为0.008 6μg/mL、0.023 2μg/mL、0.136 9μg/mL。

关键词稻瘟病;杀菌剂;毒力测定;抑制效果

中图分类号S48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1-0125-01

稻瘟病又名稻热病、火烧瘟、磕头瘟,是世界性真菌病害[1],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严重时可造成绝产。在1975~1990年的16年间,由稻瘟病引起的全球粮食损失高达1.57亿吨[2],年平均超过0.1亿吨[3]。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稻瘟病的年发生面积均在380万公顷以上,年损失稻谷达数亿千克[4]。1993年为我国稻瘟病特大发生年,发病面积543.2万公顷[5],损失稻谷高达数十亿千克。其中,黑龙江省的稻瘟病发病面积为12.83万公顷,约占种植面积的20%,尤以穗茎瘟危害严重,全省稻谷损失达4.3万吨[5]。本试验旨在通过室内生物测定筛选出对稻瘟病菌具有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杀菌剂,为田间防病提供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供试材料

1.1.1供试菌株。采用震落分离方法和眉毛挑单孢法,从建三江农业科研所试验地的稻瘟病穗颈瘟标样中分离稻瘟病菌,本试验所用菌株经致病性测定和单分生胞子的分离,保存在PDA培养基上备用。

1.1.2培养基。PDA培养基(1 000mL):马铃薯200g,葡萄糖17g,琼脂17g。

1.1.3供试杀菌剂。共有9种,分别为40%富士一号乳油(天津市中农化农业生产资料有限公司)、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江阴凯江农化有限公司)、25%施保克乳油(德国拜耳作物科学公司)、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江苏龙灯化学有限公司)、40%稻瘟灵乳油(南京立派化工有限公司)、25%病毒克星乳油(山东成武县有机化工厂)、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浙江龙湾化工有限公司)、45%咪鲜胺乳油(深圳诺普信农化股份有限公司)、75%稻艳可湿性粉剂(美国陶氏益农公司)。

1.2试验方法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抑制法。将供试杀菌剂分别稀释成系列浓度梯度的母液,按一定比例加入到融化好的PDA培养基中,混合后倒入灭菌的培养皿中,制成系列浓度梯度的含药培养基平板。供试的稻瘟病菌株,先在PDA培养基上,置于25℃下培养7~10d,菌落长至培养皿边缘时,用直径为5mm的打孔器在菌落边缘打取菌饼,然后将菌饼移到上述含药的培养基平板中央。以不加药的平板培养基为对照。每平板接种1 块,每种药剂为1个处理,每处理3次重复,25℃全黑暗培养10d,用“十”字交叉法测定各处理的菌落增长直径。按以下公式计算药剂对菌丝生长的抑制率。

菌丝生长抑制率=(对照菌落扩展直径-处理菌落扩展直径)/对照菌落扩展直径×100%。

将菌丝生长抑制率转换成几率值(y)、药剂浓度(μg/mL)转换成以10为底的对数值(x),做回归直线,求出毒力回归方程(y=a+bx)和相关系数(r),计算杀菌剂对水稻稻瘟病菌菌丝生长抑制的有效中浓度(EC50),以此表示杀菌剂对稻瘟病菌抑制作用的强弱。

2结果与分析

测定的结果表明,供试的所有化学药剂对稻瘟病菌菌丝生长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抑制程度略有不同,其中稻艳、稻瘟灵和病毒克星3种药剂对稻瘟病菌的菌丝生长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毒力回归方程依次为:Y=1.155x+7.382 7、Y=2.674 5x+9.367 8和Y=2.160 9x+6.865 9,相关系数(r)依次为0.894 3、0.935 2、0.997 7。3种药剂中,稻艳的毒力最高,EC50为0.008 6μg/mL,明显低于其他2种杀菌剂,病毒克星的毒力最低,EC50为0.136 9μg/mL。

3讨论

本研究只是做了供试9种药剂单剂对稻瘟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情况,筛选出稻艳、稻瘟灵、病毒克星、富士一号、多菌灵等对水稻稻瘟病菌丝生长均表现出较强的抑制作用。其有效成分也有所区别,所得结果能够反映不同类型杀菌剂对水稻稻瘟病菌的抑制作用。对于这9种药剂对稻瘟病菌孢子萌发有影响、药剂的耐雨水冲刷、田间的药效抑制等还需要进一步地研究。为防止抗药性的产生,今后的研究中还应对不同类型药剂混合的药效进行必要的研究。

4参考文献

[1] 方中达.植病研究方法(第三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2] 裴华,凌中专.辽宁丹东地区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研究[J].植物病理学报,1986,16(4):197-203.

[3] BAKER B,ZAMBRYSKI P,STAKAWICZ B,et al.Dinesh-Kumar SP(1997) Signaling in plant-microbe interactions[J].Science,1997(276):726-733.

[4] 周光召.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M].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1999.

[5] 孙漱元,孙国昌.我国稻瘟病研究的现状和展望[J].植保技术与推广,1996(3):39-40.

[6] 商世吉,李明贤,朴明皓,等.黑龙江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鉴定[J].植物保护,1996(4):11-14.

[7] 林代福.单孢分离的眉毛挑针法[J].山东农业生物学报,2003,22(5):462-463.

猜你喜欢
毒力测定稻瘟病杀菌剂
水稻稻瘟病的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策略阐述
江苏省稻瘟病菌致病力分化及无毒基因组成分析
浅析水稻稻瘟病流行因素及绿色防控措施
浅析水稻稻瘟病发生条件及综合防治技术
葡萄杀菌剂的分类及合理使用技术
2015中国植保市场杀菌剂畅销品牌产品
墨西哥使用生物杀菌剂提高芒果出口量
烟蚜对6种杀虫剂敏感基线的建立
咖啡炭疽病菌生物学特性及其毒力测定
氰氟虫腙与醚菊酯混配对水稻纵卷叶螟的增效作用与防治效果束兆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