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巧艳 冯清爱 倪迎华 吕淑巧
摘要: 本文指出了中国当代大学生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结合对中国传统修身思想的分析,阐明了高校应加强中国传统修身思想教育,以期提高高等教育水平,培养适应社会的优秀大学生。
关键词: 中国传统修身思想 高等教育 当代大学生
党的十五大以来,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重要战线的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实现了改革和发展的历史性跨越。但是在取得成就的同时,高等教育也凸现出了一些问题。大学生心理素质、自我认知和适应社会的能力需进一步提高。
1.中国当代大学生存在的问题
1.1近几年我国大学生中患心理疾病的学生增多。
改革开放后的几十年,我国高等教育突飞猛进,然而存在的问题非常严重。近几年我国大学生中患心理疾病的学生增多,高校中频频出现“自杀”、“斗殴”等现象。
1.2自我目标高期待与行动懈怠之间的矛盾。
随着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收入拉开了差距。大学生认为自己受过高等教育,理应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收入,而当他们走入社会的时候,发现相当一部分企业工作环境差,收入偏低,拥有社会资源的含量偏少,这就导致一些大学生对到企业工作的各项待遇颇有微词,心存不满。另一方面,他们又不愿吃苦耐劳,努力工作,表现出“眼高手低”的情形。
1.3自我认知的茫然与自我心理疏导匮乏的矛盾。
大多数大学生在进入企业之初,只是想努力干工作,干出一番业绩,但实现目标的具体步骤并不明确。对本人的个性、专长往往缺乏客观的认识。由于目标不明、心理承受力较差,导致他们稍一受挫就会产生强烈的挫败感,丧失奋斗目标。这也是工作4—6年的群体最不稳定的根本原因。大学生在自我成才心理的疏导方面仍然做得很不够,许多人既表现出了对成才的渴望,又往往显示出焦虑。既不满足现状,又不知出路在何方。
1.4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矛盾冲突。
大学生在进入企业之前,一般在大学度过4年左右的时间。而大学中的校园文化由于其学术自由等需要,其自由度远远大于企业。例如在大学里可以个性张扬,而在企业则要求规范化;在大学里可以相对松散,而在企业则要求具有较强的组织纪律观念;在大学可以“单打独斗”,而在企业必须讲求协作。这些文化方面的差异使得大学生群体在进入企业之后表现出了种种不适应,对于培养良好的成才心理形成了一定的障碍。
2.高校应加强中国传统修身思想教育
中国传统修身思想发端于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传统修身思想诞生之初,儒家、道家都提出了自己的修身思想,汉代以后传入的佛教也提出了自己的修身思想,但最为典型、系统并且得到最广泛实践的还是儒家的修身思想。儒家修身思想经过两汉经学、宋明理学和明清实学阶段的发展,以其完备的思想体系和系统的践履方法,对古代乃至近现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中国传统修身思想也得到了社会各阶层、各民族的认同与推崇,由此塑造出中华民族性善、修己、安人的民族性格。
2.1中国传统修身思想强调性善论,性善是修身的起点,这就要求高等教育应教育学生先成人后成才。
孔子提出“仁”的思想,认为人性本善,善发于心。他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孟子还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这就要求高等教育应教育学生先成人后成才。中国传统修身思想对当代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非常有必要,能够有效地消除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增强心理素质。
2.2中国传统修身思想在尊重理性的基础上,强调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荀子说:“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这里的“生”即理性,强调理性对人的活动和人格完善的价值。宋明理学家将孟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发挥到极致,提出人的理性即天理,以人的理性而达致天人合一,所谓“存天理,灭人欲”就是修身过程中要完善理性,摒除人的不合理欲望。强调理性就是强调其客观性。但中国传统修身思想在尊重理性的基础上,同时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本文中提到的中国当代大学生存在的自我目标高期待和自我认知茫然的问题就是大学生缺乏客观性自我评价和认知的问题,对自身的个性、专长缺乏客观的认识,自然会在工作中很容易受挫折,影响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只有客观地认识了自我,确立了正确的目标,才能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达到预期的效果。
2.3中国传统修身思想强调自我生发,自我约束。
中国传统修身思想是一种典型的“自律道德”体系,其提出的仁爱、知耻、守礼等内容,无不都是要求个体通过自律来维护社会整体的利益。在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矛盾冲突中,大学生应及时根据客观环境的变化,调整约束自己的行为规范,以尽快适应环境,适应社会。
2.4中国传统修身思想强调要服务于社会。
中国传统修身思想不仅强调要完善个人道德修养,更强调要服务于社会。孔子说:“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孟子说:“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大学生应具有“精忠报国、克己奉公”的爱国抱负和集体情怀,始终把国家社会的整体利益放在首位。主张个人应该为国家民族利益尽职尽责,应以天下、国家的富强发展为己任,胸怀天下,公而忘私。历代传颂的“国而忘家,公而忘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至理名言。大学生在进入企业之后,对工作环境和待遇不满,又不愿吃苦耐劳,努力工作等,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缺乏服务于社会的意识。所以加强服务于社会意识的教育也是高等教育不可忽视的问题。
3.结语
总之,中国传统修身思想以人为核心,以社会伦理和道德修养为主要内容,维护国家的安定和社会的稳定,重视人的道德修养,这些都是我们应该认真研究、传承发扬的宝贵财富。这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在培养知识型人才的同时,应加强学生自身修养,加强服务于社会的意识。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
[3]张载.正蒙·近思录二[M].北京:中华书局,1978.
[4]崔昌玺.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形成与培育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