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 忆
他是抗日名将,著名的民族英雄。38年的人生旅程。画满了战斗的符号。跳动的符号谱写成一曲悲壮的歌,在历史的光年里回荡,飘扬。
戴安澜,又名戴炳阳,原名衍功,自号海鸥。1904年11月25日,出生在安徽省无为县一个耕读之家。祖父戴昌淦是清朝贡生,以精通文墨著名于乡里。父亲戴礼明务农。1924年初,远在广州任广东粤军第4师团长的叔祖父戴端甫来信告之黄埔创建了陆军军官学校,怀报国之志的炳阳赴广州应考。然而,成绩优良的炳阳却因身体瘦弱未被录取。于是他参加了国民革命军,当了二等兵,革命生涯由此开始。
1926年,戴安澜从黄埔军校第三期毕业后,历任国民党军队排长、连长、营长、团长。同年参加北伐。1938年3月,在台儿庄战役中,戴旅火攻陶墩,智取朱庄,激战郭里集,迫使台儿庄之敌后撤。5月,在鲁南会战中,率部在艾山与日军激战4昼夜,因战功卓著,升任第89师副师长兼第31集团军总部干训班教育长。1939年5月,率部参加抗击日军进犯的随(县)枣(阳)之战。12月奉命参加桂南昆仑关战役,苦战一月,毙敌6000余人,击毙日军前线指挥官第5师团第12旅团旅团长中村正雄少将,写下了抗战史上辉煌的一页。1941年12月16日,率第200师开赴缅甸协同英军作战。次年3月,参加东瓜保卫战,在没有空军协同作战的情况下,同4倍于己、配备有步兵特种兵和空军的日军苦战12天,掩护了英军的安全撤退,并歼敌5000余人。1942年5月18日,在郎科地区指挥突围战斗中负重伤,26日下午5时40分在缅甸北部茅邦村殉国。
探寻戴安澜的一生,何其短暂,却又何其精彩跌宕。他的一生,表现了中国军人无畏的英勇斗志,诠释了中国军人无尽的爱国热情。
危急时刻英勇杀敌
1933年1月,日军侵占山海关,华北危在旦夕。3月8日,戴安澜奉命赶往古北口增援守军东北军112师张廷枢部。戴安澜率团占领古北口南城两侧高地后,加紧修筑防御工事。12日,日军大炮、飞机发起猛烈轰击,戴安澜率全团将士浴血奋战3昼夜,毙伤日军100多人,使日军遭受重创。
平津陷落后,日军集中约20万兵力,妄图在3个月内灭亡中国。危急之时,戴安澜奉命率部奔赴抗日前线。不久,戴安澜升任第13军第73旅旅长。9月,日机编队从早到晚十几次轮番轰炸保定地区。21日,日军接近第73旅阵地。戴安澜指挥官兵顽强抵抗,奋勇杀敌,并亲率1个团的兵力赴黄村前沿阵地督战,狠狠打击敌人。但第73旅伤亡很大,戴安澜不得不奉命撤退。
10月18日,攻陷保定、石家庄的日军直逼冀南豫北的漳河,戴安澜率第73旅日行120里,投入到抗击日军的漳河战斗。戴安澜率所属团营连续出击,造成敌人大量伤亡。22日,第73旅奉命撤出阵地进行休整,由友军接防。
为了鼓舞官兵的斗志,戴安澜向所带士兵印发了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岳飞的《满江红》,激励大家的爱国热忱。
昆仑关的殊死争夺
1938年3月,台儿庄战役爆发。戴安澜率部在外线侧击台儿庄日军的侧背。经过苦战,台儿庄日敌被重重包围后,戴部又协助友军截击由临沂南下的日军援军。大战两昼夜,在第75军的增援下将敌人击败。4月初,戴部再次攻打歼灭台儿庄之敌,缴获了很多装备物资。在此期间,戴安澜根据战役部署要求,扼守据点,苦撑旬日,火攻陶墩,智取朱庄,激战郭里集,屡立战功,为整个战役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不久,日军又进攻艾山阵地。戴安澜指挥第73旅艰苦奋战4昼夜,击退日军数十次猛烈进攻,阵地屹然未动。
1938年5月,戴安澜升任第89师副师长。7月,日军集中重兵大举进攻武汉、九江。国民党第9集团军不战而逃,九江沦陷。8月上旬,日军在瑞昌登陆。紧急时刻,戴安澜部奉命南下,在江西瑞昌至湖北阳新一线,阻击日军主力第9师团。在与日军的战斗中,戴安澜抓住了敌人的弱点,将其引向山区,充分利用山区有利条件来对付日军空军和炮兵的袭击,日海军几无用武之地。此役,日军第9师团因伤亡惨重,九次补充兵员。
1939年1月,戴安澜接替杜聿明升任第200师师长。这年冬天,日军在海空军的掩护下,从北部湾龙门港、企沙港登陆,沿邕钦公路北进,偷越十万大山,进占广西南宁及其北面的昆仑关。昆仑关乃战略要地。正在广西全州整训的第200师接到命令后急忙南下,参加昆仑关战役,担任正面攻关任务。守关日军是被称为钢军的第5师团,为坂垣征四郎的旧部,长期受武士道训练,并有丰富的攻守经验。12月17日凌晨,攻击双方首先进行炮战。在国民党第5军远射重炮火力的支援下,第200师和友师向敌人阵地进击。激战持续了一天。深夜,第200师以野炮、机枪奋勇向敌攻击,攻占了日军守卫的653和600高地,打开了前进的通道。继而长驱直入,夺回了昆仑关。不甘心失败的日军进行反扑。12月19日,日军重新占领昆仑关。戴安澜率部第二次收复昆仑关,并击毙日军前线指挥官中村正雄少将。无退路又无后援的日军拼死顽抗,战斗一度呈白热化,日军再次占领昆仑关。戴安澜部协同友军历经数十次激烈搏斗,终于将日军山头据点分别歼灭,第三次收复了昆仑关。
弥留之际心系祖国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企图攻夺缅甸,断绝中国的国际交通线。应盟国之约,1942年2月国民政府派第5军、第6军、第66军为中国远征军,赴缅增援。戴安澜所率第200师为第5军的先头部队。接到命令的戴安澜高唱《满江红》,爱国豪情万丈。
1942年3月20日,东瓜战斗开始。誓与敌人血战到底的戴安澜在给妻子的信中写道:“余此次奉命固守同古(即东瓜),因上面大计未定,其后方联络过远,敌人行动又快,现在孤军奋战,决心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为国家战死,事极光荣。”第200师官兵在戴安澜的指挥下,以步兵和摩托兵团相配合,给敌人以重大打击。战斗进行了3天,击退敌人6次大规模进攻,击毁敌战车、装甲车各2辆,击毙日军300多人,迫敌向南溃逃。伤亡140多人的第200师阵地却岿然屹立。在没有空军协同作战的情况下,第200师同4倍于己、且配备步兵特种兵和空军的日军进行了顽强的战斗,共历时12天。为整场战役争取了时间,掩护了缅军第1师安全撤退,救出了英军战车团,取得了击毙日军5000余人的伟大胜利,也使在太平洋战后骄横的日军第一次遭受了严重打击。在日军大佐所遗日记中这样记着:“南进以来从未遭受若是之劲敌,劲敌为谁?即支那军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在分析各次战役的成败时,也认定进攻东瓜的战斗是“最艰难的战斗之一”。美国官方称赞戴安澜为“有才能、有魄力,并有相当大胆量”的高级指挥官。
4月19日,盟军总司令和远征军总司令突然改变了第200师设防棠吉、梅谋一线的计划,第200师向西转赴克遥克柏当阻击3000日军。25日拂晓,戴安澜亲I临第一线指挥攻夺棠吉。经前后夹击,竟日激战,于黄昏时分终于占领全城。中缅印战区美国陆军司令史迪威将军赞誉:“近代立功异域,扬大汉之声威者殆以戴安澜将军为第一人。”
5月18日,第200师在郎科地区与日军第56师团两个大队遭遇。经彻夜激战,最终摆脱了敌人的包围,但戴安澜胸、腹部中弹,身受重伤。
5月,正值缅甸的雨季,戴安澜身卧担架,坚持指挥部队突围。此时,部队粮食早已断绝。躺在担架上的戴安澜身体十分虚弱,一位营长向当地居民求得一碗粥糜,戴安澜喝了一口,看着与自己并肩作战的官兵们,热泪夺眶而出,“我怎么能忍心一个人吃呢?”没有粮食,没有药物,戴安澜的伤口不断溃烂。弥留之际,他却还在询问双方的交战情况,用手在地图上指示在茅邦渡河,沿河西岸前进……
5月26日,年仅38岁的戴安澜将军终因重伤不治,于缅北茅邦为国捐躯,与世长辞。
深切的悼念
1943年4月1日,国民党政府在广西全州香山寺为戴安澜举行了隆重的国葬。国共两党领袖均亲撰挽词。毛泽东的挽诗是:“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殉命,壮志也无违。”周恩来题写了挽词:“黄埔之英,民族之雄。”蒋介石的挽词是:“虎头食肉负雄姿,看万里长征,与敌周旋欣不忝;马革裹尸酹壮志,惜大勋未集,虚予期望痛何如?”
10月16日,国民政府追赠戴安谰为陆军中将。1947年,骨灰移葬于安徽芜湖小赭山。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其为革命烈士。